陝西西安,2023級體育生李同學在分享了自己的勵志經歷,讓人看得熱血沸騰,網友直呼:這才是正能量,考入北體,你值得!
李同學第一次高考落榜後,復讀了一年,但仍然沒有上岸。父母不支持他再復讀,但他覺得體育成績還不錯,不想輕易放棄,決定再堅持一次。於是,他瞞着家人去招生辦報名新一年高考,並去上海打工掙錢。
在上海,他找了一份後廚工作,很辛苦,但他仍然利用下班時間,到操場、健身房訓練,同時利用網絡資源學習文化課,從最基礎的概念學起也不覺得麻煩。
打工攢了一些錢後,離開上海回到西安參加考前訓練,體考96分,順利過了第一關。又用了兩個月時間衝刺文化課,最終高考343分,達到了北京體育大學的錄取要求,成功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如願進入北體上學。
他的父母得知他錄取後,也為他感到開心,表示:我為你驕傲。
父母不支持他繼續復讀,他沒有抱怨,反而堅持做自己,通過個人的艱苦努力,工作、訓練、學習,實現夢想。
和很多讓父母操心的孩子相比,這就是傳說中來報恩的孩子吧!佩服又羨慕。
作為一個家有高考生的家長,見多了父母對孩子的殷切希望。但是孩子們卻似乎並不領情,不到兩個月就高考了,還是沒有緊張起來。老師反映孩子們普遍懶散放鬆,好像高考還遙不可及。
家長嘗試和孩子溝通,孩子也不吱聲,回家就是“咚”得把房門一關,才不管你是多麼焦慮呢?你焦慮是你的問題,我放鬆是我的自由。
認識一個孩子過了年就不去上學了,父母也不敢說,就怕孩子有什麼想不開,在家就在家吧,能吃能喝不幹傻事就好。在學校對面租的房子也不敢退,因為已經報名高考,還想着孩子能去試一下,萬一孩子突然想開了要回學校呢!
有朋友留言說,兒子也是高三生,自從高三開學就沒去上過學,就是出去玩,也不回家,三四個月能給報一次平安。好在,從他朋友那裡知道,他是安全的。時間長了,也就接受這個現實了,孩子自己開心就行。
這一個個例子,都是父母為主導,希望孩子考大學,但是孩子卻不想努力,和李同學的主動考大學形成鮮明對比。
是不是父母管太寬,用力過猛,反而讓孩子逆反,產生了和父母對着乾的想法,不想為考大學努力一把呢!
是不是父母的過分介入,讓孩子反感,認為考大學就是為了給父母增光添彩,並不是為了自己的未來呢!
我想,這些問題特別值得父母思索。也許不是孩子不對,而是父母不對。我們太想把孩子變成流水線上的機器,卻把孩子養廢了,還要反過來責備孩子叛逆、不聽話。想要擁有一個像李同學這樣來“報恩”的孩子,或許需要改變一下思路。
放下規劃孩子未來的執念,讓孩子做自己
我們這一代是大學的受益者,很多人因為考上大學改變命運。相當年畢業後,工作機會多,在單位受尊重,待遇也更高。所以,我們就認為考大學是孩子最好的出路,從孩子踏入校門那刻起,一切行動都圍繞學習展開,就為了以後能順利考上大學。
但是,現在的孩子變了,周圍的環境、接觸的思想都有質的不同,想法五花八門,讓我們無法接受,認為孩子會走歪路。
有一個高中生,非常崇拜韓寒,進入高中後,以他為榜樣,嚷着休學,要寫小說。父母認為此路不通,不上大學,寫小說誰會認可,以後怎麼養活自己。勸了很久沒有成功,就認為孩子有心理問題。但是,拗不過孩子的堅持,還是給孩子辦了休學。孩子休學了,父母也並不支持他寫作,而是一直想辦法改變他的想法。
看孩子的表現,並不是有心理問題,只是想走另一條路罷了。如果孩子真的特別熱愛一件事,找到正確的途徑去發展,到一定程度,想上大學也不是什麼難事。現在上大學也不只有高考這一條途徑,曲線救國也未嘗不可。
不必固執己見,轉變思想,把選擇權交給孩子,孩子才不會讓父母操心。
讓孩子獲得學習動機,比教給他學習方法重要
董宇輝說:孩子不想學,學不好,不是缺少學習方法,而是缺乏學習動機。
他教過50萬左右的學生,發現孩子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知道為什麼學習。
確實如此,因為父母着急孩子的學習,孩子認為學習就是為父母學習,認為考上大學就是人生目標。
這種本末倒置是很可怕的,但是很多父母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還認為孩子不是學習的料,認為孩子不好好學,認為學校教的不好,學不好就把孩子送去培訓班唄。
有一對高級知識分子,請一個清華男生去給孩子做家教,得到的答覆是:如果想找一個家教老師給孩子上課,完全沒必要找我。如果相信我,就給我一周時間,一定能讓您看到變化。
結果,一周後,那個不愛學習的孩子,不看電視、不玩遊戲了,開始主動學習。原來,清華男生只是幫孩子確定了理想、規划了實現理想的路徑、並和現在的學習聯繫起來。孩子明白了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就知道主動學習了。
想讓孩子好好學習,不是在後面催,不是送去培訓班就萬事大吉,還要根據孩子的情況,鼓勵孩子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從而主動去學習。父母要及時退居二線,不要總闖在一線。
讓孩子有毅力,比學習成績重要
從李同學身上,我還看到了毅力的重要。因為他是體育生,應該從小就經過了艱苦的訓練,從而練就了堅強的意志。
申軍良的二兒子就是體育生,現在高三,正準備體考。看他的生活記錄,就知道一個體育生有多苦,比單純考文化課的孩子面臨更大的壓力。
不管酷暑嚴寒,他都要在操場上接受嚴酷又長時間的訓練,皮膚曬得黝黑,還經常受傷。
媽媽擔心地說:要不咱不要學體育了,看你這一身傷,你不疼,媽心疼。
他表示:當然很累,也害怕考不上,害怕辜負了所有人的希望。但你攀登不了的高峰有人可以,山角總是擁擠的,堅持堅持頂峰總會達到的。
這個孩子從小受了很多苦,因為爸爸大部分時間在外面奔波找丟失的大兒子,欠了很多債,至今都住着租來的毛胚房。沒有傘的孩子只能努力奔跑,孩子知道父母不易,自己選的路就堅持走到底。
一味給孩子提供優越的環境,並不一定就是愛,讓孩子知道一切來之不易,吃一些苦,接受一些體育訓練,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寫在最後:體育生瞞家人打工攢錢復讀考入北體,這就是傳說中來報恩的孩子吧?我相信是的!這樣的孩子很難得,希望擁有這樣報恩的孩子,可能需要改變教養思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