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網絡這把“雙刃劍”,如何讓青少年科學用網、文明用網?在互聯網時代,如何疏解青少年面臨的“數字壓力”?
9月23日下午,粵港澳大灣區兒童互聯網大會在廣州南沙舉行。與會代表現場圍繞提升青少年和兒童網絡素養,增強科學、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網絡的意識和能力展開交流。

大會現場
據了解,大會是2023廣東網絡文明大會系列活動之一,以“E路向上 童向未來”為主題,由廣東省委網信辦、廣東省文明辦、南方報業傳媒集團主辦。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日發布的《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2023)》顯示,我國10歲以下和10-19歲網民規模接近2億,且呈現低齡化趨勢,70.4%學齡前兒童已經開始接觸網絡。
面對網絡這把“雙刃劍”,如何讓青少年科學用網、文明用網?論壇現場與會代表普遍認為,應科學客觀全面地看待青少年使用手機網絡。
南方都市報副主編、南都大數據研究院執行院長王衛國則認為,目前青少年在使用網絡式普遍不太喜歡用青少年模式。“青少年模式不應成為‘網絡沙漠’,而應注入更多優質內容,讓廣大青少年不僅善於使用,而且喜歡使用。”
作為學校代表,深圳市寶安區紅樹林外國語小學教學處主任兼信息與創客中心主任劉宏金表示,希望孩子們能夠認識到網絡的力量和影響,明智地使用網絡,培養良好的網絡行為和道德素養,並與家人和老師保持溝通。
會上,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黨委書記、未成年人網絡素養研究中心主任方增泉,就如何化解青少年的“數字壓力”進行了主題分享。

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黨委書記、未成年人網絡素養研究中心主任方增泉,就如何化解青少年的“數字壓力”進行主題分享。
方增泉指出,所謂“數字壓力”主要來自可得性壓力、認可焦慮、信息過載、錯失恐懼、在線警惕,比如用戶對他人期待線上消息得到回應而產生的(社交)壓力。我國青少年網絡行為呈現出較高的社交性和互動性,線上社交是青少年上網最主要的活動之一。
“我國青少年數字壓力集中於網絡社交層面。”方增泉表示,化解青少年的數字壓力,需要個人、家庭、學校三方面合力,重點在於家校聯合通過信息科技課程改革、教師教育、家長以身作則等多種形式,合理規範青少年的網絡使用行為,引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網絡價值觀與網絡使用觀,提升其網絡操作能力與網絡素養。
他進一步解釋稱,在個人層面,青少年要理性、客觀、辯證地認識網絡、使用網絡,提升信息處理和分析能力,合理開展網絡社交;在家庭層面,家長應該以身作則,與孩子商定家庭上網規則,共同養成健康上網的好習慣;學校則要推進落實新版信息科技課程標準,注重培養青少年的網絡觀念與網絡使用能力。
南方+記者 占文平
【作者】 占文平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