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所述:
隱藏式門把手對於車輛的風阻係數幫助有多大?
這是許多汽車愛好者都感興趣的話題,可是筆者卻認為這個話題討論的意義很小;因為隱藏式門把手對於風阻係數的幫助是非常有限的,單個隱藏式門把手大約可以降低0.003Cd的風阻數值,乘用車只有四個門把手,所以共計只能降低大約0.012Cd(不同車型會有細微差異)。
0.012Cd是什麼概念呢?
對於純電動汽車而言,每降低0.001Cd的風阻可大約降低0.05~0.06度電(百公里耗電量);降低0.012Cd則等於百公里耗電量降低0.60~0.72度電,數值就在這個範圍左右。
假設一輛電動汽車的耗電量是20kWh/100km,通過使用隱藏式門把手也只能將耗電量降低到19.40~19.28kWh/100km左右。如果電池組容量是100kWh的話,續航里程則是從標準的500公里提升到515.46~518.67公里,有多大意義?對於車企而言這個意義還是比較大的,因為續航里程數值是電動汽車的一大賣點;一輛車續航里程的數值是500、515、518三個的話,在直觀感受上確實是後者更搶眼。
但之於用戶而言的實際意義是很小的,因為基本沒有車主會把車輛開到續航即將耗盡再去充電;十餘公里的懸殊在實際用車過程中的影響並不大,至少不會改變車主的用車習慣。
同時車輛的使用成本也決定了風阻係數意義不大。
就算按照公共充電樁峰值電價里的高標準計算,比如2¥/1kWh,百公里20kWh的費用40元;百公里19.4kWh的費用38.8元,僅節省1.2元的開支,一萬公里節省開支120元,這樣的差距即便是對入門級電動汽車用戶而言也不是很重要,高端車用戶更是不會在意。而且日常用車主要用新能源汽車專用充電錶或轉供電,其單價最低不足0.4¥/1kWh,一萬公里的成本差異也不過是幾十元而已。
數據顯示結果如上。
為何車企普遍青睞
隱藏式門把手的製造成本顯然高於普通平拉式門把手,因為普通門把手只是金屬框架加塑料外殼,成本可以低至兩位數甚至更低。而隱藏式門把手不僅要有觸摸感應裝置或按鍵,同時還要有電動機和電控單元;並且隱藏式門把手也是要連接機械結構的。車內隱藏式門把手同樣有很高的成本,不論是按鍵式還是隱藏拉把式,因其需要單獨設置機械開關,成本可能不僅是“×2”而已。
用隱藏式門把手和汽車取消物理按鍵不同,並非是為了降低車輛製造成本。
可是在激烈的競爭中,所有企業都要降本。
所以這樣的結果是有些難以理解的,然而實際很好理解;因為現在做什麼都是“一窩蜂,”比如智能汽車的冰箱、彩電和大沙發,而新能源汽車又存在驅動技術驅動的問題,想要進一步提高車輛續航只有降低風阻係數或輕量化車身,但後者的成本會更高——車企沒有更多的選項。
當然也可以把隱藏式門把手的成本轉向動力電池組容量,可是其成本差異放在動力電池上又不夠用了。
於是只能去追這個風。
同時隱藏式門把手確實更有科技感,對於提升續航也確實有所幫助;加之早期使用這種設計方案的車輛多為高性能跑車或賽車,而新能源汽車現階段消費者普遍是汽車消費者里觀念偏前衛的,對於相關車輛和設計的了解更加深入,所以用隱藏式門把手客觀上能提高對潛在用戶的吸引力。
於是第一批用隱藏式門把手的新能源汽車實現了熱銷。
那麼其餘在車輛設計思路上基本找不到突破口來實現差異化的車企,不跟風又能如何呢?
所以新能源汽車偏愛隱藏式門把手是有客觀理由的,從產品競爭力的角度來看,通過風阻拉起續航數據是有意義的;通過科技感來契合現階段市場用戶的審美需求也是合情合理的;只是在實際應用中對車主的意義不大,可是滿足審美和認知需求是更重要的需求,車企沒有做錯。
至於隱藏式門把手的安全性也確實需要國標,此類門把手不僅要好看,同時也要做到好識別和好打開。
做到這兩點則沒有必要再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