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產品朝氣蓬勃,市場競爭尤為激烈,車企沒點“手段”還真無法在如此內卷的市場中立足。
相比從前,近兩年各車企在營銷層面各顯神通,旨在顛覆傳統車市留給用戶的刻板印象,並將全新的汽車技術快速植入到用戶心中,從而達到打破用戶刻板印象的目的。
車企宣傳過程中,不得不提到一種亂象——過度宣傳。問題來了,只有誇大宣傳才叫過度嗎?實際上,過度宣傳的含義可不止這一種。輕則逼迫車主拉橫幅抗議,重則關乎行車安全。
誇大宣傳核心技術不可取
隨着新能源技術的逐步深入,一些誇大的技術宣傳層出不窮。這裡不乏多項關鍵核心技術的誇大宣傳,最終被市場教育。
2024年起,最引人注意的新能源車技術要數電池續航、超充和智駕。而這三點,均存在過度宣傳的問題。
關於電池續航,令人詬病的大部分是續航達成率問題。很多主流汽車平台針對市面主流的車型,均做過夏天及冬天等極端天氣的續航達成率測試,各家的產品續航水平參差不齊,但無一例外的是,即便堆砌再高的電池能量,電動車的續航也無法令用戶安心。
目前,車企在電池續航的宣傳上採用WLTC或CLTC測試標準,但這僅能代表在理想狀態下最佳續航能力,並不代表日常使用,而電動車在不同的行駛狀態下,電池能耗差異性也註定車企無法在續航上自圓其說,至少是很難達到車企宣傳的最佳續航能力,因此對於用戶來說,電池續航的宣傳的參考價值,要大於實際意義。
超充方面,有兩方面對於用戶來說並不友好:一是絕大部分廠家在宣傳超充時僅着重宣傳30%-80%的充電倍率,而不會具體說明前30%及後20%的超充效果;二是在實際應用中,超充只可能出現在超充站,屬於公共充電區域,想要達到車企宣傳的充電速率,也需要佔盡天時地利人和。
智駕則是各車企過度宣傳的重災區,包括但不限於對智駕的使用場景、使用範圍以及駕駛能力的過度宣傳。
目前,關於智駕的宣傳以是否能夠進行城區智駕為分水嶺,具備城區智駕能力,且能夠實現多場景自動泊車的,通常被車企描述為無限接近L3駕駛級別的智駕體系。而不具備城區智駕能力的,此前被稱為L2級輔助駕駛,而今年開始,則被各大車企稱為高階智駕。
事實上,目前很多智駕車型的確具備了L3級智駕能力,L3級是指在特定的道路上實現有條件的自動駕駛,但問題同樣出在這,受限於法規與交通事故責任歸屬問題尚未有明確界定,車企在針對智駕技術的宣傳並不會着重提及這點,而是將重心全部傾向於智駕技術上。
比如絕大多數車企在宣傳智駕時均提到能夠實現何種場景的使用,以及在什麼樣複雜的場景下,能完成怎樣的智駕操作,並呼籲用戶智駕的安全性是得到驗證的。
正因如此,對於用戶來說,智駕是相對新潮的汽車技術,用戶並未真正理解智駕技術的底層邏輯,與其真正能實現的功能,從而選擇絕對信任車企的宣傳,進而出現了很多各式各樣的因智駕引發的交通事故,最後車企一句車主對於智駕使用不當,責任還需由車主承擔,相當於車企將不成熟的技術誇大為成熟技術,卻不會為車主使用這項技術而負責,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是對用戶行車安全的蔑視。
“無中生有”已成套路
除了誇大宣傳,“無中生有”也是過度宣傳的一種套路。
實際上,這種宣傳套路早在燃油車鼎盛時期便大規模出現,具體體現在車企針對某一功能進行宣傳,但此功能僅搭載在頂配車型上,標配和低配車型並不配備,甚至連選裝都無法實現。
新能源時代,全新的宣傳方式更加貼合“無中生有”這個詞,具體表現為在上述宣傳的基礎上,進而宣傳一些“期貨”配置或功能。比如此功能還在技術驗證中,現階段無法實現,但車企承諾這項功能會在何時以OTA的形式提供給現任車主。
對於此,涉及最多的技術領域依然是智駕。多數車企在未開通智駕系統之前,會承諾用戶智駕將於何時開放,並全量推送給用戶。但事實上,智駕的推送不僅與車輛搭載的智駕芯片有關,也與硬件系統有關。
關於OTA,早在2019年,就有車企提出了關於OTA的兩個概念,FOTA和SOTA,也就是硬件升級以及軟件升級,並表示這兩種OTA均能輕易實現。事實上,當下關於硬件OTA這方面,幾乎沒有車企能夠做到。就比如目前多數車企實現城區智駕採用的是激光雷達智駕方案,但一顆激光雷達成本動輒兩三千,高則四五千,再加上芯片的升級成本,想讓車企免費為老車主進行硬件升級,的確不太現實。
如果硬件無法升級,意味着老車主僅靠軟件OTA,也無法實現技術支持。因此,關於廠家這種賣車前“畫餅”,許諾未來的核心技術在老車主身上都會實現的這種“無中生有”的期貨,消費者需要多留個心眼了。
而關於車企介紹的配置“僅限高配”這點,也需要消費者在購車時擦亮眼睛。就比如最近很熱的“全民智駕”,無論哪家車企,全民智駕只是噱頭,畢竟在眾多低價低配的車型上,且不論能否實現所謂的全功能智駕平權,如果僅僅是將高速輔助駕駛也稱為智駕的話,那麼在十多年前的燃油車上,就已經實現了全民智駕。
寫在最後:關於過度宣傳的營銷噱頭還有很多,核心目的就是混淆用戶,創造“未知”技術來吸引追求潮流的汽車用戶。但無論如何,這種營銷方式有利有弊,一旦弊端顯現,等待車企的將是車主的指控,以及品牌口碑的崩塌。尤其在新能源時代,雖然行業在高速發展,但品牌的發展仍需市場積累,而不是一鎚子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