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通出行領域不斷追求創新與突破的當下,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一直備受矚目。不久前,北京市正式發布了《北京市自動駕駛汽車條例》,並將於2025年4月1日起正式實施,針對L3級及以上級別的個人乘用車自動駕駛上路通行作出具體規定,為L3級自動駕駛商用進程鋪平了道路。
值得關注的是,諸多車企已將2025年實現L3級自動駕駛落地作為目標。華為常務董事余承東表示,要在尊界S800上首發的ADS4.0中實現高速道路的L3級自動駕駛;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也提出,在2025年內實現類L3級自動駕駛能力;理想汽車同樣目標明確,直指2025年實現L3有監督智能駕駛。
L3級自動駕駛技術代表着汽車智能化發展的重要階段。與L2級及以下自動駕駛存在本質區別的是,從L3級開始,車輛的控制權逐漸從人類駕駛員手中過渡到自動駕駛系統。這意味着,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車輛的駕駛任務可以由於自動駕駛獨立承擔,駕駛員只需在必要時接管操作。
對於自動駕駛而言,激光雷達傳感器、高性能計算芯片等硬件是不可或缺的基礎,而涵蓋感知、決策、控制等多個層面的軟件則是其核心靈魂。
為滿足這兩大關鍵條件,各大車企積極行動。在軟件研發方面,比亞迪、長安組建了千人規模的智能駕駛研發團隊全力投入自研工作;奇瑞依託火星架構等構建整車智能閉環,提升車輛的智能化水平。在硬件層面,車企也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如開展自研芯片項目、增加傳感器配置、研發線控底盤技術等。
不難看出,在法規保障逐步到位與技術不斷進步的雙重支撐下,實現L3級自動駕駛正在成為各大車企競相角逐的新賽道。
當然,L3級自動駕駛的發展也面臨挑戰。首當其衝的便是事故責任認定問題。一旦發生事故,如何界定責任是實際應用中的一大難題,而且車企極有可能成為責任承擔的主體之一。
為了降低事故率,必然要加大研發投入。這就引申出了第二點——車輛成本,L3級自動駕駛需要高性能的硬件和先進的軟件作為支撐,這使得搭載該技術的車輛成本居高不下。再加上研發成本的增加,最終都會體現在車輛價格上,過高的價格會影響到市場對L3自動駕駛的接受度。此外,保險行業也需要推出全新的保險產品和風險評估體系,以應對事故責任主體轉移帶來的風險,這無疑進一步增加了用車成本。
第三點便是安全性。作為自動駕駛領域最為核心的要素,只有確保L3級自動駕駛在各種複雜場景下都能安全可靠地運行,才能真正贏得公眾的信任和接受。因此,有行業人士認為高級別自動駕駛的全面普及仍需一定時間,不過預計在未來幾年內將逐步實現。
2025年或許將會成為車企在L3級自動駕駛領域加速奔跑、深入探索、大膽創新的關鍵一年。隨着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完善,我們期待L3級自動駕駛將逐漸走進生活,為未來的出行方式帶來翻天覆地的重大變革,讓出行變得更加高效、便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