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純電動車,總是伴隨着另一個關鍵詞——續航焦慮,整個行業在將純電產品推向市場時,一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和魔咒般的續航焦慮的對抗中。
在補能措施出現根本性改善之前,應對續航焦慮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在底盤下儘可能多地塞電池,一時之間,號稱工況續航達600公里、700公里乃至800公里以上的產品,在前兩年層出不窮。
然而在最近、尤其是進入2024年之後,新能源車企在工況續航上的“軍備競賽”似乎突然降溫了,各車企的宣傳重點,開始轉向高壓平台、高倍率電芯等補能環節,部分車企的純電新車,續航數字相比前兩年少有進展,甚至隱隱有縮短的跡象。
經過前兩年純電續航的快速膨脹,500公里基本是標準續航的水平,600公里以上可以視為“長續航”,700公里、甚至800公里以上,才有資格被稱為“超長續航”。而觀察一下純電銷量榜,以及各細分市場的熱銷車型,會發現當下的純電市場中,500公里左右,以及更短的300-500公里續航的車型,佔據了純電市場的主導。
01
純電續航,真的是越長越好嗎?
理想情況下,純電續航當然是越長越好,但是在現實市場中,綜合成本、價格、車重等因素,從消費者的角度考慮,純電續航就不是越長越好了。
10萬元內的電動小車、微車市場,有100公里起步的宏光MINIEV、200公里起步的五菱繽果,以及300公里起步的比亞迪海鷗、吉利星願,這些車型的核心任務就是城區代步,有充電條件的話,200-300公里的工況續航,已經綽綽有餘。
除此之外,10萬元出頭的一些A0級、A-級車型,類似比亞迪海豚、元UP、元PLUS、歐拉好貓、埃安Y等等,絕大多數應用場景也是城區代步、通勤,只是偶爾也會用來在周邊做中短途跨城出行。這些車型的續航區間集中在300-500公里,其中銷量佔比最高的是400公里左右,多數消費者並不會刻意追求500公里以上的續航。
至於達到A級以上的車型,承擔的任務就不只是城區代步、或偶爾跨城,而是要扮演家庭主力用車的角色,平時代步要用它、全家出行要用它、長途遊玩也要用它。任務場景變多了,按理說續航焦慮也更容易出現了。
而實際情況是,不管是A級以上轎車還是SUV,目前主流價位賣得最火的純電車型,並沒有特別突出的續航里程。
例如三廂轎車裡最暢銷的秦PLUS EV,起步續航420公里,大電池版510公里;有網約車標籤的AION S系列,有420、505和610公里等版本,銷量主力也是前兩個續航檔位。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2021年秦PLUS EV最初上市時,曾有一個NEDC工況600公里續航的版本,按當下主流的CLTC工況,最少能標到650公里,而如今秦PLUS EV在CLTC工況的長續航版也只有510公里。
純電SUV里,主流價位最暢銷的宋PLUS EV,分520公里和605公里兩個續航版本,前者銷量佔比遠超後者;而剛剛上市就月銷破萬的吉利銀河E5,兩個續航版本分別只有440和530公里;月銷近7千輛的零跑C10,有八成銷量來自純電,而它的續航也分別只有410和530公里。
銀河E5和零跑C10純電版中,500+公里續航版本的銷量遠高於400+檔位,說明消費者對這個級別車型的續航有一定要求,但沒有更高的600公里以上的版本,都並未影響它們銷量的成功。
而隨着價位、級別的提升,純電車型的續航也在次第增加,比如15萬元以上的吉利銀河E8和比亞迪宋L EV,起步續航都是550公里,大電池版達到660公里左右;新上市的小鵬P7+,起步602公里,大電池版710公里。15萬元以上,550公里是主流水平,來到20萬元價位,純電車型續航基本在600-700公里之間。
至於起步價就在20萬元以上的車型,兩驅版車型的起步續航,則進一步提升到了650公里以上,例如極氪007的兩驅版分688和870公里,001兩驅版起步722公里,小米SU7入門版續航也跨過了700公里的門檻,大電池版則均超過800公里。
由此可見,20萬元以上的純電車型,普遍都還追求至少700公里左右的工況續航,但是除了小米SU7、極氪001等極少數爆款外,具有大容量電池和超長續航里程的高端純電車型,普遍銷量都不樂觀,最近表現亮眼的極氪7X,起步續航605公里、大電池版780公里的續航,反而是同價位里續航數字比較普通的。
02
續航里程已不是純電車的最核心賣點
車型暢銷與否,有很多原因,上面的例子無法證明超長續航的重要性,但目前各個細分市場的熱銷車型或熱銷版本,確實有很多都不以續航為核心賣點,關注到這點的部分車企,也明顯不再刻意地追求續航數字,而是根據車型的價位和定位,去找到一個最符合市場真實需求的續航平衡點。
目前訂單火爆的小鵬P7+,電池容量分60.7和76.3kWh兩個版本,以這款車的尺寸、級別,完全可以塞進90、甚至100kWh的電池,並推出一個工況續航達到900公里左右的版本。如果回到兩年前,小鵬大概率確實會這麼做,如今它卻把P7+的價格封頂在20萬內,讓市場關注的焦點集中在了續航之外的空間、配置和性價比上。
從行業來講,車企對更長續航的追求不會停止,但在市場層面,不同級別車型都需要多長的續航,以及車企該如何在續航、成本、價格上找到平衡點,很多爆款車型都已經給出了樣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