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信法師:苦行學道,拜山行腳三萬五千公里,刺血寫佛經1000卷

2022年10月16日14:48:08 佛學 1398


乘信法師:苦行學道,拜山行腳三萬五千公里,刺血寫佛經1000卷 - 天天要聞

乘信法師

乘信法師,一個很普通的比丘尼法師,她個頭矮小,年過花甲,兩鬢斑白,二十年如一日修頭陀苦行,穿的百衲衣,吃的是殘湯剩水,拜山行腳,千里迢迢,刺血寫經,不惜性命。

這位內心堅定,充滿信仰,面容慈善,清凈、洒脫的法師就是華嚴寺住持——乘信法師。

乘信法師:苦行學道,拜山行腳三萬五千公里,刺血寫佛經1000卷 - 天天要聞

1990年,乘信法師在長春興隆寺出家,她的出家因緣非常簡單,僅僅是因為師父的一句話:

“我年歲大了,寺院里人太少,你能出家照料我嗎?”

乘信法師當時四十多歲了,還沒建立家庭,也許是宿世佛緣深厚,看着她所敬仰的師父帶着哭腔的懇求,她不假思索地就答應了。

當剪下三千煩惱絲,接受眾人叩拜的那一剎那,她百感交集:從此,她就是一位荷擔如來家業的比丘尼,自己能做到不為自己求安樂,只為眾生得離苦嗎?

她發願:求佛菩薩加持!她要苦行學道,真修實幹,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乘信法師:苦行學道,拜山行腳三萬五千公里,刺血寫佛經1000卷 - 天天要聞

愛美的她,從穿上僧衣的那一天,她就脫去了自己喜愛的着裝,為了斷除貪慾、遠離對物質生活的執著,她堅持穿百衲衣,一年四季,不論酷暑嚴寒,她都穿在身上,這一穿,就穿了十幾年。

走在街上,路上不明就裡的行人把她當做討飯的“叫花子”,掩着鼻子,帶着嘲諷的神情匆匆而過。

百衲衣,又作“糞掃衣”。是指撿取俗人丟棄或散落在垃圾場及墓地等處的破衣碎布,經過洗滌、縫製而成的僧衣。

比丘穿糞掃衣,是佛陀讚許的修行方式。比丘以糞掃衣為袈裟,最為殊勝,最受尊重。

乘信法師:苦行學道,拜山行腳三萬五千公里,刺血寫佛經1000卷 - 天天要聞

苦行學道 ,拜山行程三萬五千多公里,人稱“拜山師”

樺甸,包括華嚴寺在家弟子,“拜山師”人盡皆知,而乘信法師的法號卻鮮為人知。

這是因為她以瘦弱的身軀,年逾半百的年紀,徒步朝拜五台山、峨眉山、九華山、普陀山,雪竇山雞足山

一路上三步一叩,風餐露宿,額頭反覆叩破了,結成了痂,手、腳都磨起一個個血泡,鞋子磨破了好多雙。

有些人不明白了:現在交通這麼發達,為什麼要用這麼原始的方式朝山拜佛呢?學佛的人難道不懂得享受,非要自虐嗎?

乘信法師:苦行學道,拜山行腳三萬五千公里,刺血寫佛經1000卷 - 天天要聞

頭陀,譯為“抖擻”,即是打起精神,勇猛精進,頭陀即行苦行。

1998年,乘信法師在研讀《涅槃經》時,悟到真正的修行要實證、實修。

要在逆境中,艱難困苦環境下,歷事練心。

放下自己的貪慾心、虛榮心、瞋恨心、磨練自己,戰勝怯懦,讓自己的內心變得勇敢、堅強,無堅不摧、勇往直前。

乘信法師法師不顧自己年長體弱,謝絕了徒子、徒孫們的好心勸阻,義無反顧地出發,朝着心中的聖地,三步一叩地前行。

乘信法師:苦行學道,拜山行腳三萬五千公里,刺血寫佛經1000卷 - 天天要聞

一路上,有時天氣風和日麗,陽光明媚,她們一天能走30多里,乘信法師在前面前行,她的弟子仁利等,挑着行李,緊隨在後,沿途信眾深為震撼,許多行人不斷加入朝山隊伍。

有時颳風下雨,電閃雷鳴,隨行居士都避雨去了,她們仍然頂風冒雨,不懼嚴寒,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前行、前行……

高爾基海燕》里的:

“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乘信法師:苦行學道,拜山行腳三萬五千公里,刺血寫佛經1000卷 - 天天要聞

持“不捉金錢戒”的乘信法師身上不帶分文,沿途也不接受居士的金錢供養,她們日中一食,一天只接受一次食物供養。

為了不接受信眾金錢供養,她們選擇在晚上行進。

漆黑的小路上沒有行人,只有月光和依稀的星光。

她們她們迎着月光,不懼天黑,心中充滿了光明。有時,沒了食物,她們就餓着肚子一夜叩到天亮。

乘信法師:苦行學道,拜山行腳三萬五千公里,刺血寫佛經1000卷 - 天天要聞

一路上,風餐露宿,風雨兼程,指甲蓋都磨掉了,鞋裡全是血水。有熱情的信眾禮拜供養,也有不解的人群冷言冷語,她們受過白眼,受過非議,受過驅逐,受過關押。

這一切,乘信法師都看得很淡,她的徒弟委屈地直抹眼淚,她卻笑着開導她們說:

“苦行朝山,哪有一帆風順的,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這才是真正的修行呀,古代大德高僧不都是這麼過來的嗎?”

興建寺廟,刺血寫經一千卷,虔誠之心感天動地

擁有四十多萬人口的樺甸市,還沒有一座寺院。

乘信法師當年到樺甸弘法的時候,都是早上一大早趕去,天黑又趕回來。

要是建座寺院就好了,當地的信眾就可以聽經聞法,精進修行,念佛求往生了。

一位叫王守敏的居士積極地籌劃建廟的事,通過她和眾居士的共同努力,興建佛教寺院的手續終於辦下來了,乘信法師於是來到樺甸平安村,開始着手興建華嚴寺。

乘信法師:苦行學道,拜山行腳三萬五千公里,刺血寫佛經1000卷 - 天天要聞

她堅守自己的修行原則,不攀緣,不化緣。

平日總是念佛、誦經,做多說少。

寺廟處於初建階段,條件很艱苦, 她就住在潮濕的板棚內,冬天被子總是濕漉漉的,沒有菜吃,她就吃白菜幫子,腌制的鹹菜。

平時,事無巨細,事必躬親。

一方面接待城建管理人員,協調建寺事宜,一方面與政府劃地上的農戶溝通協商。

為了節省開支,乘信法師帶領眾多居士親自動手,大家挖腳基建大殿,砌牆建齋堂、寮房,擔水、和泥,齊心協力,幹得不亦樂乎。

冬天,地凍得僵硬,地上滿是小石塊,大家一邊挖,一邊撿,像是啄木鳥啄地,硬是一點點把地基挖好。

乘信法師:苦行學道,拜山行腳三萬五千公里,刺血寫佛經1000卷 - 天天要聞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乘信法師艱苦建廟、真修實幹的德行感召來了十方信眾,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2004年春天,華嚴寺正式奠基,隨後不久投入建設。

正如乘信法師常說的:

“修寺院從來缺的都不會是錢,缺的是‘修',是修行。”

乘信法師一邊籌建華嚴寺,一邊刺血寫經。

她為了自已的血液寫出的血經更完美,提前吃了兩年不放一滴油和鹽的白水煮菜

她用了十年時間,寫了一千多卷血經,這些血經耗費了法師畢生的心血,成為了華嚴寺的鎮寺之寶,現保存在華嚴寺的藏經閣中。

乘信法師:苦行學道,拜山行腳三萬五千公里,刺血寫佛經1000卷 - 天天要聞

“念佛實在好處多,人人離苦得歡樂。”

乘信法師把這句話編成小調,一高興就滿院子轉悠,哼着小調。

苦修多年,她的心中已沒有什麼苦,任何艱難困苦都困不住她的心,她的心中充滿了快樂。

她雖然身着百衲衣,吃的是白菜、蘿蔔,可她臉上總是露出純凈的笑容。

她的德行感動人,她的笑容溫暖人,她的行為打動人。

人們讚譽:真正的修行人!


.

佛學分類資訊推薦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聞

一個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認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說過,智慧不可傳。在佛陀看來,這塵世間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於那些悟性不夠的人,哪怕你傾囊相授,也只能是對牛彈琴,毫無作用。對此,不少人都疑惑,人與人之間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極大嗎?很遺憾地說,人與人之間的悟性、認知差距,比人與哈士奇之間的物種差距還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聞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節,這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節日,許多地方都會舉行相應的慶祝活動。然而,老話“最怕四月初八雨”卻讓人對這一天降雨產生了恐懼。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處呢?四月初八浴佛節的由來四月初八浴佛節,又稱佛誕日,是佛教的重要節日之一。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 天天要聞

這個“寶”要趕快找到?

緣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歡迎收看《妙志禪悟》,我是妙志。本期視頻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這個"寶"要趕快找到?接下來請花幾分鐘時間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寶",就是指每個人覺醒之後的心靈的力量。但這心靈的力量裡面又是無我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 天天要聞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何為明性?明性既明心見性,在佛教當中的意思是真心顯露出來而測地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可以理解為,明性即為本我!我們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種,如果連自己的本來面目都不知道,又該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呢。也許只有認識本我,才能夠又勇氣面對一切苦難。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 天天要聞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頭兒,四月四到了,俺們東北的人都知道這一天,有個特殊的名字,叫“菩薩生日”。你信不信,這可是百年難遇的大吉日呢!咱們來看看,這個菩薩生日有啥不一樣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評論區留下一句:“一順百順,菩薩保佑”,為自己、為孩子、為全家接福納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 天天要聞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此文僅在今日頭條發布,任何平台不得搬運,搬運必究“信仰”一詞最早便是源於佛教經典之中,佛典中所闡述的"信仰"乃是對於天地萬物以及祖先的尊敬與景仰,這兩者的有機融合便構成了我們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義。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 天天要聞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很多人都把靜安寺稱為“中國最貴的寺廟”,因為它地處在上海最繁華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邊更是車水馬龍,鄰邊也多是商場和寫字高樓。來寺廟的信眾更是數不勝數。它為什麼會在這?經歷了什麼?又為什麼強調要造得金碧輝煌?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 天天要聞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關於“天才”的傳聞,從古至今從未有過停歇,似乎每個時代都會湧現出那麼幾個天賦異稟的能人,展現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對普通人而言,德、智、體、美、勞,一生能精通於幾樣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難於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這些都是彈指間就熟練掌握的技巧。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 天天要聞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識,提升認知。正確的認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才能堅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紹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識,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個中派的情況等等。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