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以為這本書很難懂,畢竟之前對佛教文化一無所知。
看了這本書,發現很意外地好懂。
本以為會是講一些佛教禪宗之類具有很深奧晦澀難懂的內容。
原來書中文字講述通俗易懂,加上故事性強,雖然引經據典頗多但因為有了白話解釋讀起來可輕鬆理解。
作者錢文忠將遙遠陌生的故事講得生動接地氣,帶領讀者用當下的眼光,看懂佛陀一生的傳奇故事和佛教文化。
從書中內容我們可以看到,
被人們稱為佛陀或者釋迦牟尼的悉達多,從出生、成長、結婚、到出家修行、得道弘法,直到涅磐的整個過程。
有跌宕起伏的故事,一些神話傳說,也有佛經原文的引用。
除了悉達多本人的生平,書中還有關於他父母妻兒兄弟的故事,其中比賽招親的橋段就很讓人意外。
讓讀者除了看到神奇離奇的人物故事,還了解到佛教的基本教義等佛教文化,從而開解人生困惑,從中受益。
書中講到悉達多的出生,就很有神話色彩。太子降生的吉祥歡樂里,也有悲涼的部分。那就是佛陀母親在他出生七天後就去世了。
悉達多由母親的妹妹,也就是他的姨媽撫養。悉達多後來離家的時候,還給姨媽留下了他身上帶的瓔珞。
也與妻子告別,並言“人生於世,愛必別離”。
看到這裡的時候,也很疑惑。既然生老病死無法超越,何不珍惜時間,多陪伴所愛之人?
看到這裡也想到濟公的故事,拋家棄妻,甚至也不顧老母親安危。
從書中內容得知,佛家講八苦,生老病死四苦,還有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取蘊。
五取蘊指“求不得的深層道理。”
五蘊是指人的五種構成,色(物質)、受(感情、感覺)、想(理性活動)、行(人的意志活動)、識。
“取,是指一種固執的難以擺脫的根深蒂固的慾望。”
“人一旦有了五蘊,就會產生一切的苦。”
或許悉達多是為了擺脫苦的根源,消滅了貪慾,而選擇出家修行的吧。
因為佛陀也是主張“緣起說”的,“他認為世界的一切都是因果相互聯繫、相互依存、互為條件的。”
“佛經中的道理非常多有很多思辨非常精巧、邏輯非常嚴密的哲學論述。但是佛經決不是抽象地講道理,而主要通過善巧方便、比喻說法,換句話說就是用各種各樣的故事,引導大家自己去領悟、去思考,去了解佛法……”
這本書的內容也是這樣,通過佛陀的故事,讓讀者自己去領悟背後的道理。
悉達多出家以後孤身一人拋棄了往日的榮華富貴捨棄了一切的娛樂獨自走上了漫長的求道之路。
他多番求教,努力去尋找比他還早出家的修行者學習智慧,用苦行的方法修行,後來發現一味苦行並不能脫離苦痛,後走上菩提之路。覺悟自己沒有必要害怕喜樂,並破除愛與痛苦、愚痴、貪慾、罪惡、無常、不凈、憂樂等心魔,從而走向愉快禪定之路。
從這個過程中,除了看到悉達多拋卻束縛,堅強的個人意志,追求信仰的執着、富有思想的所悟。
佛教產生於印度,是世界性的大宗教之一,幾乎沒有排他性包容性非常強的佛教, 提倡用出世的心態做入世的事情,作者說其是凈化心靈的教育。
也對,就對於佛教文化有限的了解,那些慈悲為懷,人生本無常,之類的話語,早就聽過。但書中一些富含哲學意味的觀點,還是挺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