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與一位鄉鎮領導同坐,聊起他所在鄉鎮的一件事。那裡有一座寺廟,經常有一群人在裡面靜坐。去詢問,回答曰:內觀。這位領導擔心聚集會鬧出事情,便想解散這些人。問我“內觀”是什麼東西。
我也不是很清楚他們嘴裡的“內觀”是什麼東西,畢竟社會上很多人將所謂的修行搞成了玄之又玄的東西,有些不食人間煙火了。我大體回答了一下:“內觀,就是反省,求己,問心。真正的內觀根本不需要聚集,隨時隨地都可以問己心。”然後又與冥想、打坐等的區別大體說了一下。
道家對“內觀”有清晰且簡單的解釋:內觀,即反省,稱之為內視。具體的做法就是“不觀外物、絕念無想”。
釋家認為:通過觀察自身,達到身心凈化的一個過程。在開始的時候,可以藉助於觀察呼吸提高專註力,用以排除雜念。通過不斷的提高專註力,就會漸漸非常敏銳,能夠敏銳地捕捉到身心的微小變化,發現種種苦、樂等的產生與變化,從而達到擺脫苦惱、實現解脫之道。
“內觀”中的內,是一個方向的引導,用來區別於向外。我們習慣於外觀,通過身體的種種感官接收外界的信息。接收到的信息,往往會給我們以誤導。因此,提出了“內”的方向要求,目的就是擺脫外界的干擾。
“內觀”中的觀,隱藏着一個重大的問題:誰來觀?觀什麼?王陽明的“心學”中有一個公案:用心觀心,怎麼會出現兩個心?難道心外有心不成?其實不是心外有心,天底下只有一個心,每個人也只有一個心。因此,“內觀”中的觀,就是自觀自,心問心。
有人打坐修行時經常“內觀”,並眉飛色舞地說內觀到了那麼多的東西:內觀就是觀察兩眉中間的地方,會看到有大樹,藍天白雲等,有時會看到一團彩色的光輝,等等。讓我說,這都是幻象,是自己幻化出來的東西,已經走火了。錯誤的原因,就是明確界定了內、外,認為有那麼明確的內、外,內觀就是觀看身體內部,外觀就是觀看外面的世界。
我們在“內觀”時,要不動己念,心如止水。在內觀某個念頭時,就要觀看這個念頭的緣起,自己由什麼原因讓念頭轉化成了某種情緒,這種情緒又帶動自己發展成偏激的行為;在內觀某件事時,就要梳理事件的起源、經過,在事件的發展過程中,自己的那些行為都代表了什麼意願,自己如何被事件牽引。等等。
古人說:靜坐當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與此相同意思的另外的話:獨處當守心,群處宜守嘴。何謂守心?思己過也。何謂守嘴?不論他人是非也。
這就是內觀。
——學習傳統文化,增長人生智慧。歡迎關注知本學社。我是宗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