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初傳時期,日本學者為何主張“導入”佛教?有何意義?

2023年01月31日20:08:03 佛學 1994

日本佛教的初傳

關於佛教傳入日本時間的記載基本分為兩大系統,即欽明天皇十三年壬申(552年)說與欽明天皇七年戊午(538年)說。

日本佛教傳播的主體

佛教傳播的主體問題,換句話說就是百濟主動將佛教傳入日本還是日本主動從百濟請來佛教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學界爭論的話題。明治以來,絕大多數學者都主張日本積極學習先進文化的特性,常常運用“攝取”一詞,其背後顯然有皇國史觀的影響,目的是彰顯日本相較於、中國民族的優越性。這種邏輯影響甚大。

佛教初傳時期,日本學者為何主張“導入”佛教?有何意義? - 天天要聞

時至今日,即使在修辭上有所變化,部分學者仍然秉持着“日本善於吸收外來優秀文化”的思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基於對皇國史觀的批判,也有部分學者將日本置於接受佛教的客體位置加以理解。不過近年來,以上川通夫為代表的日本學者基於對梁武帝以降菩薩戒佛教的研究和天皇—蘇我氏非對立的原則,主張日本“導入”佛教論。筆者對這種觀點存在疑慮。

佛教初傳時期,日本學者為何主張“導入”佛教?有何意義? - 天天要聞

首先,該觀點最直接的文獻證據為《隋書》“於百濟求得佛經”的記載,但日本的研究者似乎很少對該史料的性質進行分析。《隋書》是最早記錄日本信奉佛教的中國正史,相關記述最主要的資料來源是裴世清與遣隋使。假使這裡的“求”字確有實際動詞意義,裴世清到達日本時,距離欽明十三年已超過半世紀,裴世清只能通過當時日本人之口得到這一信息。

佛教初傳時期,日本學者為何主張“導入”佛教?有何意義? - 天天要聞

參考遣隋使的國書內容,無論當時的日本是想要尋求與隋的對等關係,亦或是使用佛教術語、試圖通過崇佛的形式來加入隋帝國主導的東亞世界體系中,都有足夠的理由主張自己在獲取佛教一事上的主動性,這和近代皇國史觀的邏輯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只有隋書的證據顯然欠缺說服力。

另一方面,日本方面的文獻則很清晰的使用了百濟“獻”、“奉”、“度”的用語,顯然是把日本擺在了客體位置。而且,雖然文獻中的排佛記事顯然經過了後人的潤色,但如果參考中國和新羅的情況,可以認為在佛教初傳時期日本統治階層的意見可能並不一致,並不能簡單地將這些記事作為偽史而加以否定。

佛教初傳時期,日本學者為何主張“導入”佛教?有何意義? - 天天要聞

其次,有學者主張所謂文化差異勢能傳播理論,認為當兩個文化有差異的文明接觸時,會自然地發生文化從高勢能向低勢能的流動。武安隆對此理論進行了修正,指出文化並非是從先進到落後地區的單向流動,相對較低水平的文化也會向先進文化地區流動。這一理論常被用來解釋日本吸收外來文化的現象。雖然武安隆也認識到了外來文化的傳播具有不同的層次,外來宗教是最高層次,即最難吸收的外來文化,但是仍然主張日本主動積極地攝取外來文化。

這種文化理論的問題是將文化傳播現象孤立了起來,忽視了文化傳播過程中伴隨的和經濟的互動,而且混淆了人口與物質的交流過程中伴隨的自然的文化流動與統治集團主導的人為的文化傳播。總之,筆者贊同武安隆對文化傳播具有不同層次的分析,但是當統治階級乃至全社會自認為處於文化劣勢並主動地吸收某種外來文化,在此之前一般會有重大的衝擊性事件發生。這時,吸收外來文化更多是作為一種手段,並非只為尋求所謂“文化的進步”,而是試圖改變某事件造成的惡性後果。

佛教初傳時期,日本學者為何主張“導入”佛教?有何意義? - 天天要聞

6世紀的日本是否經歷了重大衝擊性事件?的確,當時日本在半島上遭受了挫折,國內也經歷了一些動蕩,但現有史料無法表明日本王權的統治基礎受到動搖。在確立新皇統和新政策的繼體—欽明朝,主動攝取一種高度化的外來宗教反而可能對王權造成更大的風險,這也和日本王權的性格不符。即使認為蘇我氏與天皇是非對立的,二者對佛教的態度也不能簡單地劃等號。而且在此之前的東亞佛教外交中,主動請求佛教傳入只有兩例,而且都是由後進國向佛教先進國——梁的請求。

佛教初傳時期,日本學者為何主張“導入”佛教?有何意義? - 天天要聞

日本在5世紀與中國的交涉中沒有一次提到佛教,在6世紀更是不存在與中國的直接交涉。假使日本在欽明時意識到了佛教的作用,主動向百濟請求佛教也與日本視百濟為屬國的態度相矛盾。日本確實曾多次要求百濟貢進文化人才與珍奇物資,但這些都是應用性的技術,例如養馬、冶鐵、藥學與曆法等等。若認為大和國家在意識到菩薩戒主義佛教意義的基礎上主動攝取,顯然有誇大日本主體性的可能。或者簡單地認為蘇我氏的一切佛教活動都是在王權框架內進行也是不可取的。

佛教初傳時期,日本學者為何主張“導入”佛教?有何意義? - 天天要聞

最後,6世紀時中國的佛教以梁武帝菩薩戒佛教為代表。如上所述,菩薩戒作為僧俗共享的戒律,的確很適合用於加強統治集團的團結、強化中央集權。6世紀末的日本佛教也的確展示出了重視戒律的性格,但僅以此不能說明日本統治階級主動地導入佛教。畢竟,舉行早就是南北朝中國佛教的特色表現之一,進入日本的佛教受此影響十分自然。

佛教初傳時期,日本學者為何主張“導入”佛教?有何意義? - 天天要聞

善信尼的百濟求戒也看不到天皇參與的跡象,不如說是作為渡來人出自個人信仰而作出的舉動,畢竟受戒本就是佛教的應有之義,希望前往戒法(佛法)完備的國家學習的留學僧在此後的日本也頻繁出現。

對於統治階級導入佛教以及部分民眾希望信奉佛教之間的區別應當特別注意。擺脫既定史觀和理論框架的影響,從現有史料來看,筆者更傾向於認為佛教傳入日本有着重要的外部契機,其初傳可視為百濟基於自身國家利益的考慮、出於目的而採取的文化攻略,目的是為了加強和日本的友好關係,這一邏輯同樣適用於6世紀末的高句麗。筆者會在第三章對此問題進行進一步探討。

佛學分類資訊推薦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 天天要聞

想不到葫蘆島還藏着一座寶寺,建築錯落有致,佛法景緻富有禪意

何為明性?明性既明心見性,在佛教當中的意思是真心顯露出來而測地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可以理解為,明性即為本我!我們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種,如果連自己的本來面目都不知道,又該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呢。也許只有認識本我,才能夠又勇氣面對一切苦難。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 天天要聞

四月四“菩薩生日”不一般“百年難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樣

頭兒,四月四到了,俺們東北的人都知道這一天,有個特殊的名字,叫“菩薩生日”。你信不信,這可是百年難遇的大吉日呢!咱們來看看,這個菩薩生日有啥不一樣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評論區留下一句:“一順百順,菩薩保佑”,為自己、為孩子、為全家接福納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 天天要聞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後遁入空門,還有1人當了居士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此文僅在今日頭條發布,任何平台不得搬運,搬運必究“信仰”一詞最早便是源於佛教經典之中,佛典中所闡述的"信仰"乃是對於天地萬物以及祖先的尊敬與景仰,這兩者的有機融合便構成了我們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義。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 天天要聞

中國那麼多寺廟,為什麼他們家那麼好看

很多人都把靜安寺稱為“中國最貴的寺廟”,因為它地處在上海最繁華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邊更是車水馬龍,鄰邊也多是商場和寫字高樓。來寺廟的信眾更是數不勝數。它為什麼會在這?經歷了什麼?又為什麼強調要造得金碧輝煌?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 天天要聞

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拒絕吃藥,將遺囑和後事托與妙蓮法師

關於“天才”的傳聞,從古至今從未有過停歇,似乎每個時代都會湧現出那麼幾個天賦異稟的能人,展現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對普通人而言,德、智、體、美、勞,一生能精通於幾樣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難於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這些都是彈指間就熟練掌握的技巧。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 天天要聞

提升認知,堅定信念,才會開始真修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識,提升認知。正確的認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才能堅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紹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識,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個中派的情況等等。這是什麼?
巴米揚大佛:高僧玄奘眼中的西域世界(四) - 天天要聞

巴米揚大佛:高僧玄奘眼中的西域世界(四)

經過壁立千仞、地無水草、山崖陡峭的鐵門關後,玄奘的小隊進入位於今天阿富汗東北部的吐火羅國。此地有阿姆河從東向西穿越整片區域,所以小麥豐饒、穀物充沛。這裡曾是漢代張騫來過的大夏故地,也是印度、波斯、希臘文化的交匯之地,更是民族融合的混血搖籃。
解密和尚不吃肉的原因! - 天天要聞

解密和尚不吃肉的原因!

你是否曾經好奇,為何和尚們堅守素食,從不沾葷腥?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揭開這一神秘面紗,探尋和尚不吃肉的原因。素食文化源遠流長,早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就已盛行於世。古人提倡“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的飲食觀念,追求自然、清凈的生活方式。
“最美尼姑”釋正孝同:佛祖託夢出家後放棄985大學,現在怎樣了 - 天天要聞

“最美尼姑”釋正孝同:佛祖託夢出家後放棄985大學,現在怎樣了

釋正孝同出生於一個普通卻幸福美滿的家庭,作為家中唯一的獨生女,自然倍受父母的寵愛與呵護。從小的她就展現出了優秀的學習天賦,每個學期的成績都名列班級前茅,備受老師的喜愛。她個性溫文爾雅、待人友善,從不與同學發生爭執矛盾,廣結良朋好友,在融入校園生活方面也遊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