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當你感冒發熱的時候,父母會迅速給你塞一粒感冒藥,然後讓你穿上厚睡衣躺在被子里,緊緊捂住,對你說:“好好睡一覺吧,捂出一身汗病就好了。”
出汗了,似乎就降溫了,降溫了,那就是退燒了。這個邏輯在許多家長看來是非常合理了。捂汗退燒的技巧,也傳播了好幾十年,但這是正確的嗎?
我們首先來看一個例子。《你還信“捂汗能退燒”?1月齡男嬰被捂汗脫水、缺氧離世》
所謂感冒發熱,基本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體溫上升、持續高熱、體溫下降。
很多人認為的出汗了就能退燒,其實是搞錯了退燒的因果關係。我們的身體不是出汗了才退燒,而是在服用藥物之後藥效起效了,多餘的熱量通過出汗進行排解,出現了大量出汗情況。
在我們服用了感冒藥後,如果堅持捂得嚴嚴實實,不僅不利於病情恢復,還會因為捂汗不利於身體散熱,使我們的體溫持續上升。回想一下,是不是還記得小時候捂在被子里的時候,像裹了一個小火爐?如果這時候沒有補充足夠的水源,可能會導致身體脫水。
到這裡又有人要質疑了,“我現在感冒也經常捂汗,感覺感冒好得更快了,人也一點事沒有。”
要是孩子年齡大、或者是成年人,捂汗可能不會造成太嚴重的後果。畢竟實在捂得不舒服了會和父母表達或者自行掀開散熱,下床走動走動之類的。但如果捂汗的對象是沒有行為、表達能力的嬰兒,這時候很有可能還會造成一種新的問題,那就是“捂熱綜合征”。
捂熱綜合征又稱“嬰兒蒙被缺氧綜合征”,被捂時間過長的寶寶,會出現缺氧、高熱不退、抽搐不止、汗多脫水等情況。在每年秋冬季以及春季換季時,都是這種疾病的高發時期。對於剛出生不久的小寶貝來說,甚至還有死亡的風險。
另外,家長們常用的酒精退熱法,其實對嬰兒來說也是有風險的。孩子發燒時給他們的身體塗抹酒精,擴張的毛細血管狀態下,有一定幾率造成酒精中毒。
發燒這種小毛病,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出現許許多多次,只要及時進行處理或治療,都沒有什麼大礙。但是這種流傳了幾百年的退燒“良方”,我們最好還是不要再用了。
文獻來源:《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