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的嬰幼兒喜歡尖叫的原因
1、 發泄情緒
這個不用多說了,大人不爽了或者太興奮了也很想尖叫,只不過孩子不像大人那樣在乎面子好不好看,直接放飛自我,想叫就叫了。
2、可以成功地引起你的注意
你有沒有發現,孩子乖乖一聲不響的時候,反而會失去父母的關注,一旦尖叫製造一下噪音,父母就立即圍上來了,百試百靈啊有木有!
3、探索自己聲音的極限
孩子是很好奇的,喜歡探索和冒險。譬如他會嘗試看看自己能爬多高、能把東西扔多遠、能把家裡弄多亂等等。
探索自己聲音的極限也是他的日常探索之一。他會想知道自己究竟能叫多大聲、能達到多高頻率、用多大力氣嗓子會啞、叫到什麼程度會把父母搞到抓狂……
應對方法
1、輕聲回應寶寶的尖叫
許多家長覺得寶寶尖叫起來很可愛,會表現誇張的模仿尖叫的聲音和他對話。這隻會做只會讓孩子覺得尖叫是特別有趣的事,是爸爸媽媽喜歡的表現,越喊越來勁,越喊越大聲,把尖叫當成和他媽媽互動的遊戲。正確的方式,是對寶寶的尖叫聲有所回應,還要注意跟他對話的聲音要盡量地小,且語氣溫柔。寶寶聽不懂大人喊他“閉嘴”,但他會模仿大人輕聲細語的樣子,不再瘋狂尖叫。因為大人的音量很小,寶寶只有安靜下來,才能聽清大人在說什麼,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緩和寶寶的情緒,教他與人溝通時需要仔細聆聽的技巧。
2、用等待換取主動權
假如寶寶還是很激動,一直尖叫怎麼辦呢?這時,我們可以選擇等待。等待意味着待在寶寶身邊,但不做其他反應。既不向寶寶妥協,滿足他的要求,也不大聲呵斥,以吼制吼。只要保持冷靜,安靜地等上一會兒,寶寶最終會因為沒有觀眾,沒能達到目的,或者發泄夠了而安靜下來。這樣,我們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輕鬆拿回主導權。我會在她尖叫的時候,把食指豎起來,放在嘴前,或者把手張開,放在耳邊,做出“聽”的動作。一開始的寶寶不理會我,但是她每次只要尖叫,我就會做這個動作,經過多次反覆的做,慢慢的她好像理解了,我做這個動作就是讓她停止尖叫,配合的非常好。
3、及時教寶寶說話代替尖叫
若家長能早一些學會分辨出寶寶的情緒,並做出寶寶相應的反應,他的“尖叫”行為就慢慢就會消失。另外記得及時引導寶寶說話,當寶寶沒有了下意識地尖叫卻不會說話,無法表達自己仍然會尖叫。教小寶寶說話從簡單的字開始,例如爸爸媽媽、奶、抱,還可以在做一些動作時,把這個動作講給寶寶聽。寶寶學說話早一些,就能早一些表達自己,說出簡單的詞來代替尖叫。
那個時候,為了轉移寶寶的注意力,有時候學小女孩細聲細語地說話,學大叔用低沉的嗓音說話。還學小鳥、大象、老虎等不同的動物,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當我用這種方式說話後,她就不會只迷戀於用尖叫的方式說話了。養娃這個遊戲,真的沒有什麼捷徑可言,從小到大,每一個小小的問題,每一個不同的階段,都需要爸爸媽媽一步一個腳印的攻克。常言到媽媽辛苦,比起生育的辛苦,養育孩子真的是讓人倍感疲倦,勞心勞力,但是開弓的箭不能回頭,怎麼辦呢,只能見招拆招,跟她一起慢慢學習,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