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大腦需要“吃飯”
像我們的身體需要喝水吃飯補充能量一樣,我們的大腦也需要“吃飯”來獲得發展。
那大腦的“食物”是什麼呢?沒錯,大腦的“食物”就是各種“感覺輸入”。
每個人對“食物”都有偏好,喜歡吃這個,不喜歡吃那個。大腦也是一樣。
但是我們主張不能“挑食”,大腦吃的“食物”,也就是每種感覺都要輸入,大腦才會健康。
同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食量”,這個孩子胃口小一點,那個孩子胃口大一些。大腦也是一樣。
我們不能要求每個孩子接受的感覺輸入的量都是一樣的,但是也會有一個日常量的範圍,太少或太多對大腦都是不利的。
感覺飲食就好像是大腦在“吃飯”,吃多少、吃什麼,都由大腦說了算。
孩子們通過不斷的輸入適當的感覺,來給大腦補充“營養”,完善大腦的功能,為今後的生活、遊戲和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每個孩子的感官飲食需求都不一樣,建議家長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為孩子挑選最適合“感官飲食”。
要注意,給孩子進行感官輸入時,要密切觀察孩子的反應,比如旋轉過度的話會容易讓孩子眩暈,如發現孩子不適請立即停止,改變策略。
NO.2
各種感覺輸入
01
觸覺輸入
觸覺失調的孩子容易出現情緒不穩定,脾氣暴躁的現象,在一般的安撫無效時,給予他們適當的觸覺輸入,可以幫助穩定情緒。
一般常用的觸覺玩具有:
橡皮泥或粘土類玩具、長毛絨玩具、觸覺球或按摩球、橡皮筋或拉伸玩具、大龍球等等。
02
前庭覺輸入
前庭輸入來自內耳,它是對運動、方向、頭部位置變化和運動速度的反應。
前庭系統是最有影響力的系統,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所有感覺處理中最高、最難的部分。
它的作用就像是一個交通警察,告訴我們每一個感覺發生在何時何地,何時該停止。
以下這些活動能帶來前庭輸入:
盪鞦韆、騎自行車、在蹦床上跳、在草地上翻滾、追逐遊戲、跳房子、在吊床上搖擺、坐在搖椅或旋轉木馬上、玩蹺蹺板、玩滑梯、傳接球、翻跟斗、平衡板等等。
03
本體覺輸入
本體感覺告訴我們身體在空中的位置。如果孩子在這個領域有問題,他們會撞到牆壁、物體、人等等。
缺乏本體感覺的孩子經常表現為精力過剩,動作也可能顯得不協調和笨拙。
提高本體感覺系統可以幫助孩子提高注意力,擁有更好的睡眠,調節他們的覺醒水平,降低防禦(感覺過敏)。
嘗試以下活動獲得本體感覺:
緊身衣、提重物、按摩身體、用墊子擠壓身體、平衡球椅、各種家務、玩拔河、攀爬、牆壁俯卧撐、跳繩、游泳等。
04
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口腔感覺輸入
小嬰兒喜歡吃手,這種行為就是一種口腔感覺輸入。孩子到了口欲期時,他就會把各種東西都往嘴裡塞,此時家長一定不要過度阻攔,只需給孩子一個安全乾凈的環境即可。
另外,孩子喜歡咬衣服角或手帕,喜歡咬玩具,大些的孩子喜歡咬鉛筆頭、咬手指等等,他們這麼做就是為了得到口腔感覺的輸入,或者是壓力緩解的形式。
很多家長會去阻止孩子的這些行為,但收效甚微。我們可以用一些活動來幫助他們的感覺需求:
在鏡子里做鬼臉(張開嘴巴,伸出舌頭,微笑,伸出舌頭,皺眉)、用嘴巴製造噪音(嗡嗡的蜜蜂飛的聲音)、用吸管喝飲料、吹泡泡、吹氣球、咀嚼橡皮糖、泡泡糖或口香糖、咀嚼堅果或乾果等等。
感覺飲食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尊重孩子當下的感覺需求,找到最適宜的感覺活動來滿足他們。
對於感統失調較為嚴重的孩子,一定要在專業的評估後,制定專屬於該兒童的“感覺套餐”,再按階段進行訓練改善,才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