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起床到穿好衣服去上學,我的兒子每一步都得我陪着,要全指着他自己,一上午他都走不出屋子"。最近收到了許多家長這樣的吐槽。
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和家長不無關係。
孩子幼兒時期剛剛學會吃飯的時候,他對食物的探索、對自己手眼協調的探索常常讓我們崩潰,所以我們總是喂孩子;孩子小學時期剛剛學做家務的時候,他對做事的流程、方法、熟練度都不完善,所以我們總是嫌棄孩子做的不到位。
孩子初中時期剛剛接觸自己的人生命題,感受到自己的情緒大爆發而迷茫而暴躁,我們可能沒有引導反而批評孩子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樣就會讓孩子潛移默化中有了"我不行"這種負面想法,又怎麼能有面對生活的勇氣,有自立的力量呢?
要想讓孩子獨立,做好這幾點尤為重要:
1. 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
父母要明白,當父母真正地站在孩子角度思考問題時,就會發現在孩子的世界裡每一件事都是天大的事。比如說,孩子想讓你幫忙解開衣服扣子,不要覺得這是一件小事而要求他自己做,換位思考。
對於他來說,這真的十分困難。所以,如果孩子的求助是合理的,父母就不要"死守原則"一遍遍的向孩子強調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了。
2. 給孩子機會,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上文提過的,很多時候家長都錯誤地給孩子灌輸了"他不行"這種思想,漸漸地,有問題的時候孩子都不願意去嘗試想辦法解決,因為他覺得自己肯定不行。
久而久之,就被戴上了"不夠自立"的帽子,這罪魁禍首就是家長,所以,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第一時間不要去做干擾,視情況而定,給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會讓他們更自信,從而自立。
3. 尊重孩子的情緒。
有時候孩子有"不自立"的表現的時候,並不一定是真的不自立,可能只是向你發出的信號,想讓你多陪陪他,這時候我們有所感受,不能一股腦的對他責怪!和孩子溝通,安撫他的情緒。
自立的孩子也是有情緒的,不要因為覺得孩子自立懂事,就在他們身上減少了付出,陪伴越多得到的越多。
做好這幾點,讓你的孩子不再"起大早趕晚集",家長也可以更輕鬆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