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天是“父親節”,一個專為感恩父親而設立的節日。在人生的第五個父親節到來之際,我已是遠近聞名的“好爸爸”。
三個月前,我作為發起人之一的“爸爸陪親子公益行動”正式啟航,每周末邀請社區內3—6歲兒童在家長陪同下,一起來聽故事、做實驗。活動全程免費,但報名條件中有一項特別的要求——家長中必須包含兒童的父親。
當二胎、三胎家庭越來越多,當“喪偶式育兒”問題直指“爸爸們”,在這個都市的忙碌空氣中,有多少爸爸願意在夫妻共擔育兒責任的路上,錨定長期主義?
看見孩子眼中的光芒
前不久,位於金楊新村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三樓的科學育兒指導站里,“爸爸陪親子公益行動”再一次迎來了新老朋友,20組3—6歲兒童家庭共同度過了一個特別的父親節。
作為父親節特別策劃,這場以“今日宜炫‘父’”為主題的活動設置跟以往的稍有不同:不僅安排了需要爸爸和孩子共同完成的遊戲,還為爸爸們量身定製了互動心聲環節。通過分組搶答,爸爸帶娃的優越性被一一挖掘:這樣的孩子“智商更高”“體魄強健”“更有勇氣、信心和安全感”……
“爸爸育兒的重要性”,需要讓更多人接收到。“帶娃,從來不應該是媽媽一個人的事情”,需要讓更多人接收到。時間撥回到今年3月,我們幾個發起人決定說干就乾的時候,腦海里裝着的就是這些最樸素的想法。
三個月來,我們先後在浦東的金橋鎮、金楊新村街道的社區科學育兒指導站開展活動。在活動主題方面,我們聚焦二十四節氣、中國傳統節日(如端午節)以及一些全球性節日(如世界地球日、世界海洋日等),將傳統文化、科學知識以有趣的方式傳遞給孩子們。
左手培養閱讀習慣,右手探索科學啟蒙。在此前開展的一場“世界水日”主題活動中,我們團隊中的學歷“天花板”、“爸爸陪”主角之一瞿博士還帶領孩子們進行了“火山爆發”科學小實驗。伴隨着用檸檬酸、小蘇打、顏料和水調製的“岩漿”噴發而出,在場的爸爸們聽取“哇”聲一片。
那一刻,所有的好奇、興奮都化作了孩子們眼中閃亮的光芒。毫無疑問,那光芒是未來與希望。

瞿博士正在講解“火山爆發”實驗
不是媽媽想“偷懶”
伴隨着每周一次的“約會”,大家發現,“老面孔”越來越多。在幾位家長的建議下,“爸爸陪”微信群建了起來。
“之前我們為了每周末去哪裡遛娃挖空心思,現在不用了,每周六老時間老地方見。”小湯圓媽媽一邊跟志願者聊着天,一邊把娃的手交到爸爸手裡,“今天爸爸們是主角,我可以放假了”。她轉身走到場地的角落裡,席地而坐的一瞬間,和另外幾位媽媽用眼神“擊了個掌”。
讓爸爸帶娃,絕不是媽媽們想要“偷懶”的一廂情願。美國耶魯大學一項追蹤了12年的研究發現,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果父親參與度更高,孩子的智商也更高,他們在學校的成績往往更好,將來走向社會也更容易成功。

爸爸和孩子一起做實驗
令我們這些志願者欣慰的是,現在,每周的報名通知一經推出,有限的活動名額即被“秒殺”。參與者笑稱,“爸爸陪”活動的“含爹率”之高令人驚訝。
這一說法也得到了社區相關工作人員的印證。金楊社區活動中心的一位老師告訴我們,活動中心常年開設針對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各種活動,別說由爸爸們自發組織,就連有爸爸來出席的都很少。“你們這個‘賽道’真的很好。”這位老師一臉誠懇地說道。
然而,我們深知,在“爸爸陪”公益行動這個賽道上,註定不會湧入千軍萬馬。即便如此,在孩子健康成長這一家庭的共同目標下,每一位爸爸都應該明確自己的“責、權、利”。育兒,不應是父母任何一方的“獨角戲”。夫妻共擔育兒責任,才是正解。

父親節特別活動上,孩子給爸爸頒發“獎盃”
在社區垂直深耕的潛力
“六一”前夕,我們接到了一張“訂單”,一家幼兒園想要“包場”,希望“爸爸陪”定向為該園中班的20組家庭開展一場兒童節主題活動。面對這個信息,團隊成員們一時懵然,下一秒卻臭美起來,“我們已經名聲在外了嗎?”
今年的六一兒童節恰逢端午小長假,我們提前一個周末,給“包場”的孩子們送上了歡樂:先從充滿想象力的《雲朵麵包》的故事,講到不同餡兒、不同口味的端午粽子,隨後教孩子們用事先3D打印好的材料拼裝小小龍舟,緊接着,一場“激烈”的龍舟競渡便拉開了帷幕……
活動漸入尾聲,幼兒園的幾位老師齊刷刷地向志願者們投來讚賞的目光,“你們太厲害了!”當得知志願者們都是來自另一家幼兒園的小朋友的家長,一位老師忍不住打趣,“你們能集體轉學來我們園嗎?”

正在觀察科學實驗的孩子格外專註
一句玩笑,十分褒獎。在這場活動的復盤中,志願者們沒有沉溺於專業人士的認可與肯定,大家划出的重點非常一致——科學育兒要想打通“最後一公里”,關鍵在社區。
以我們所生活的浦東新區為例,幼兒園、社區寶寶屋、街鎮科學育兒指導站等兒童友好設施,共同構建起了“家門口”的科學育兒指導服務體系。在政府提供的資源之外,每個社區中龐大的、不斷滋長的家庭科學育兒服務需求,也呼喚着公益組織、志願者團體等社會力量的有力補充。
在“爸爸陪”下一步的活動計劃中,除了講繪本、做實驗,還將納入戶外拓展、體育運動等更多展現“爸爸育兒優勢”的項目。由此產生的對運動場館、戶外草坪等多樣化場地的需求,有待我們進一步挖掘社區資源潛力。
“爸爸陪”需要積極探索與各種社區活動資源的聯動、融合,在社區科學育兒服務已經打通“最後一公里”的基礎上,垂直深耕。

作者王勇是“爸爸陪親子公益行動”發起人之一
原標題:《當一群父親看見孩子眼中的光芒,新的“事業”開始了》
欄目主編:龔丹韻 文字編輯:柳森
文中配圖均作者提供
來源:作者: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