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一點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春茶分類看起來複雜,其實有規律。
從工藝來說,分為六大類,綠茶清新,黃茶醇和,白茶自然,青茶多變,紅茶甜潤,黑茶陳香。
按採摘時節分,江浙綠茶講究明前茶和雨前茶。
清明前採摘的嫩芽最珍貴,有明前茶貴如金的說法。
穀雨前的雨前茶也有特別的風味。
不同地方的春茶各有特色,福建的岩茶帶岩骨花香;浙江的龍井顏色翠綠;安徽的毛峰帶着白毫;湖南的君山銀針像細針;四川的竹葉青碧綠透亮;雲南的古樹普洱厚重沉穩。

海拔高低也有影響,高山茶喝着鮮爽,平地茶滋味更濃。
茶葉形狀更是多種多樣,有的舒展成大片葉子,有的壓成扁平像刀片,有的捲曲像小螺,有的圓滾滾像珠子。
這麼多門道,別說剛喝茶的人分不清,就連老茶客也容易搞錯。
比如鐵觀音看起來綠油油,但它是青茶不是綠茶;大紅袍名字帶紅字,其實是烏龍茶不是紅茶;安吉白茶名字叫白茶,實際屬於綠茶。
這些茶葉冷知識,你知道嗎?

《2》
第一,鐵觀音是烏龍茶,不是綠茶
鐵觀音屬於半發酵的青茶,也稱烏龍茶。
因為產自閩南安溪,歸屬於閩南烏龍的陣營。
21世紀初,經過工藝改良,降低做青發酵度的清香型鐵觀音橫空出世後,火遍大江南北。
到了現在,鐵觀音的市場佔有率遠不如從前,不過仍受許多老茶客的喜歡。
清香型鐵觀音蘭香撲鼻,干茶顏色偏綠。
因此,許多茶友剛開始接觸鐵觀音時,直接認為它的綠茶。

但按照工藝來劃分的話,鐵觀音是烏龍茶不是綠茶。
鐵觀音之所以被誤認為是綠茶,主要源於其干茶色澤和清香型工藝帶來的視覺與嗅覺誤導。
傳統鐵觀音採用"綠葉紅鑲邊"的半發酵工藝,有一定發酵程度,具有典型的烏龍茶特徵。
其茶湯金黃明亮,帶有天然蘭花香,葉底呈"三分紅七分綠",這些都是烏龍茶的典型表現。
而清香型鐵觀音雖然降低了發酵度,但依然保留了做青這一烏龍茶核心工藝,與綠茶的全然不發酵有本質區別。
此外,鐵觀音茶樹為灌木中葉種,葉片厚實適合做青,而綠茶多用芽葉細嫩的品種。
從產地看,安溪作為閩南烏龍核心產區,其地理環境和製作技藝都是為烏龍茶量身定製的,這些因素共同決定了鐵觀音的烏龍茶屬性。

《3》
第二,大紅袍是岩茶,不是紅茶
許多茶友,看到大紅袍的名字裡帶有“紅”字,就認為它是紅茶。
事實上,大紅袍也屬於烏龍茶。
不過,它主要產自閩北武夷山,是閩北烏龍罷了。
大紅袍的制茶加工,離不開做青與焙火。
高溫焙火後,大紅袍茶葉內部的植物蛋白髮生轉變,發生焦糖化反應,生出包括焦糖香、烤堅果香在內的諸多焙火香氣。
比起“煙火味”一說,用焙火香來概括更準確。

因此,大紅袍的紅與紅茶沒有任何關聯,而是因為大紅袍茶樹在春季長出新芽新葉時,嫩葉微微泛紅。
大紅袍作為武夷岩茶的代表,其"紅"字由來有三重含義。
一是茶樹新梢呈紫紅色,二是傳統工藝中"三紅七綠"的發酵特徵,三是焙火後茶葉呈現的褐紅色澤。
與紅茶的全發酵工藝不同,大紅袍採用獨特的"看青做青"半發酵工藝,通過搖青、晾青交替進行,形成"綠葉紅邊"。
其核心產區武夷山獨特的丹霞地貌,為茶葉生長提供了特殊的礦物質養分,造就了"岩骨花香"的品質特徵。
傳統大紅袍還需經過炭焙,形成獨特的"岩韻",這與紅茶的自然發酵工藝截然不同。
歷史上,大紅袍因生長在九龍窠懸崖而得名,其珍稀性也遠非普通紅茶可比。

《4》
第三,安吉白茶是綠茶,不是白茶
安吉白茶產自浙江安吉,屬於綠茶,不屬於白茶。
它的制茶工藝,是典型的炒青綠茶做法,茶青鮮葉採下不久,就經過了及時殺青。
這與白茶的萎凋、乾燥簡樸工藝是完全不同的。
喝茶時,作為浙江綠茶的代表,安吉白茶以趁早嘗鮮為主,不具有越陳越甘醇的特點。

它之所以叫白茶,是因為它的茶樹品種很特殊,是一種得了白化病的茶樹,名字是白葉一號。
茶樹新長出來的茶青不是綠色的,而是偏玉白的顏色,所以當地茶農叫它白茶。
白葉一號品種的氨基酸含量通常可達普通綠茶的兩倍以上,造就了其鮮爽甘甜的特殊風味。
雖然名為"白茶",但其加工完全遵循綠茶工藝,經過高溫殺青破壞酶活性,固定白化特徵,與白茶的自然萎凋工藝有本質區別。
安吉白茶的最佳品飲期在半年內,存放超過一年,其品質明顯下降,這與白茶可長期存放的特性形成鮮明對比。
其外形鳳羽狀,湯色清澈明亮,具有獨特的"鮮如雞湯"的口感特徵,這些都是優質綠茶的表現。

《5》
茶葉的名字有時候會騙人,鐵觀音帶個"綠"字,大紅袍掛着"紅"名,安吉白茶頂着"白"字,可它們的真實身份和名字完全對不上號。
這三個茶葉圈最常見的誤會,連老茶客都常踩坑。
其實茶葉分類不看名字,得看它怎麼做出來的。
綠茶要高溫殺青保顏色,白茶靠太陽曬出自然味,青茶半發酵才有花果香,紅茶全發酵才有甜潤感。

就像鐵觀音聞着有蘭花香,喝着帶點青茶特有的回甘,這都和綠茶完全不一樣。
大紅袍泡出來的茶湯是橙黃色,還有明顯的焙火味,和紅茶的蜜香根本不是一回事。
安吉白茶泡開後葉子發白,但喝着鮮爽清甜,和白茶的醇厚感差得遠。
下次喝茶別光看名字,重點得親口嘗。
好茶自己會說話,喝到嘴裡是鮮是醇,聞着是花香還是火香,身體感受最誠實。
就像交朋友不能只看外表,喝茶也得靠舌頭辨別滋味。
記住這三個冷知識,下次喝茶時,可別被名字忽悠啦!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