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藏界資訊】古玩收藏,到底能不能走捷徑?

2023年09月15日15:51:16 育兒 6238

現今,隨着經濟信息靈敏度的增高,一些企業家、經營者漸漸看到了藝術品投資保值的經濟功能。而到底哪些藝術品是值得收藏呢?這可能是廣大投資者最迫切於知道的話題。

【資訊】 | 【藏界資訊】古玩收藏,到底能不能走捷徑? - 天天要聞

值得收藏的7類藏品:

1、字畫尤其是名人字畫是投資的主體,清朝晚期民國初年當官人士的字畫值得收藏;

2、和田白玉、翡翠珍品、大顆珍珠;

3、與歷代皇家貴族有關的藝術品;

4、歷代文人名人使用過的文房四寶及書房內陳設器;

5、資源型的藝術品,如犀牛角、象牙、田黃、雞血石、黃花梨、沉香木、紫檀等;

6、高古青銅器;

7、歷代官窯器。

但對於官窯器,這裡提醒大家最好不要輕易購買,因為古代遺留下來存於民間的官窯器極其少有。而一些精美的民窯精品尤其是明清、康乾、光緒年間的仿製精品則都是值得收藏的。

【資訊】 | 【藏界資訊】古玩收藏,到底能不能走捷徑? - 天天要聞

收藏到底有沒有捷徑可走呢?首先,根據自己的愛好,專業知識以及經濟條件進行專題性收藏。比如對色彩敏感可以收藏書畫,學機械的可以收藏鐘錶等。這樣入門後便能觸類旁通。其次,拜一個好老師,進行系統的學習也相當重要。

藝術品投資收藏的“捷徑”,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玩收藏,沒把握的東西無條件放棄,無論誘惑有多大。

【資訊】 | 【藏界資訊】古玩收藏,到底能不能走捷徑? - 天天要聞

原則:那些無所不曉的“能人異士”必須避開

正所謂術業有專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研究領域,這一行沒有一個人能全面掌握所有藝術品以及不同大師的作品風格、特點等。很多做企業非常優秀的精英人士,由於不熟悉藝術品市場領域,不了解怎樣買東西,就跟着一個似乎看起來什麼都精通的領路人,買的藝術品都是些次貨、假貨,或者是一些在行內沒什麼 名氣的畫家作品。”

【資訊】 | 【藏界資訊】古玩收藏,到底能不能走捷徑? - 天天要聞

“這種領路人為了獲得精英人士的信任,往往都把自己裝扮成對當代、近現代甚至上下五千年都無所不曉的能人異士,而大部分企業家是沒有精力、時間全身心投入到這個行業中去的,只能藉助這種領路人繼續走一條錯誤的捷徑。所以選擇人品好、真正懂行的專家,對於任何一個進入藝術品領域的新手都很重要。這也是我這8年來唯一努力做的事情,就是借用老藏家、行家的眼力與經驗,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玩收藏,走一條正確的捷徑。

【資訊】 | 【藏界資訊】古玩收藏,到底能不能走捷徑? - 天天要聞

時機:錯峰收藏 抓住跌出來的機會

藝術品投資與收藏,一定要充分結合大的經濟環境,由此而掌握什麼時間,哪個階段,買或賣哪一位藝術家的作品,這一點很關鍵,特別對於那些以投資為目的的人至關重要。”

短期內想有所回報我認為是不太可能的,一般來說,高潮過後接下來都是調整期。當然,大師具有特別意義的精品除外,被市場嚴重低估的大師作品也不包括在內,以長期收藏為宗旨的買家更是另當別論,因為好的藝術品再貴也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所以如何把握好最佳時機購買,才是真正需要做足的功課。

【資訊】 | 【藏界資訊】古玩收藏,到底能不能走捷徑? - 天天要聞

很多收藏家很避諱賣東西,認為“只進不出才是真正的藏家,但是賣東西才是檢驗收藏的最好辦法,而且還能享受收藏的樂趣。

今天的藝術品市場缺少的不是錢,老藏家和買家手中的錢不少,但是由於有這種“心理陰影”存在,導致了市場中的活躍度不高,這個時候需要引入的是拍場新人。

(原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聽見河西的千年心跳——《燕雲十六聲》原聲樂輯 - 天天要聞

聽見河西的千年心跳——《燕雲十六聲》原聲樂輯

黃沙漫卷的玉門關外,駝鈴與羌笛穿越千年時空,在《燕雲十六聲》的河西篇章中交織成一曲蕩氣迴腸的江湖長歌。這片連接西域與中原的蒼茫土地,正以聲音為經緯,編織着比刀光劍影更深刻的江湖敘事——河西原聲樂輯已於網易雲音樂全線上線,邀你以耳為舟,共赴一場穿透時空的音律奇旅
這3個地方越捨得,越有福氣 (精闢) - 天天要聞

這3個地方越捨得,越有福氣 (精闢)

在生命的漫漫旅途中,有人如園丁般精心培育着生活的花朵,而有人卻不經意間播下了荊棘的種子。生活的模樣,歸根結底,不過是“選擇”二字的映照。你的時間傾注於何處,你的成就便綻放在哪裡。以下這三個地方,若能學會捨得,有舍方有得,花費的時間,才算真正賦予了意義!
金庸為何讓黃蓉戰死,郭芙被俘?你看郭靖年輕時犯了何等罪過 - 天天要聞

金庸為何讓黃蓉戰死,郭芙被俘?你看郭靖年輕時犯了何等罪過

如果要讓你選出最喜歡的金庸小說是哪一部,你的答案會是什麼?儘管《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這些金庸後期的作品更為成熟,但在多數金迷心中,最經典的一部應該是《射鵰英雄傳》,至於原因也很簡單,可以說金庸是借這部作品在武俠小說界站穩了腳跟,而這部作品的成功,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