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不作”與“作而不述”

2023年07月29日14:27:13 育兒 7347

孔子在《論語·述而》中提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意思是闡述而不創作,相信並喜愛古代文化,我私下裡把自己比作老彭。其中有“述而不作”的說法,闡述前人的學說,不加改動,就算是宣揚古典文化了,如此一來,孔子就把自己比作長壽的彭祖了。當代人對此嗤之以鼻,並不能完全理解孔子的意思,尤其是一些大學教授和大學生,要反其道而行之,“作而不述”,寫一些論文,即便抄來抄去,也仍然要寫,弄得廢紙一大堆,也就沒什麼意思了。

“述而不作”與“作而不述” - 天天要聞

孔子傳述而不隨便解釋,信任並喜愛故事,本身是一種嚴謹的治學態度。他修訂《詩》、《書》、《禮》、《樂》、《春秋》,沒有根據個人喜好刪削,也沒有根據當時的政治需要改動一些東西,只是把前人留下來的東西闡述一遍,就算是述而不作了。孔子尊重歷史,他要記載的是“信史”,所以他說“信而好古”,而不是根據自己的看法或者根據某種思想隨意改變前人留下來的東西。有人曾經質疑,孔子刪定《詩經》,只留下了“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詩歌,而那些他認為的“淫”和“傷”的詩歌都被刪掉了。其實,這種看法沒有根據,《詩經》創作和定本的時間和孔子的生卒年不符,也就是說,孔子沒有刪定《詩經》,而是傳播了《詩經》。對於歷史,也是如此,孔子喜歡歷史事件,相信歷史事件的真實性,要按照原來的記述不加改動地傳播。可是,後代史官們就沒那麼大度,而是受到了權力的脅迫,受到了某種意識形態的影響,甚至只是自己不喜歡,就要做一些改動,而這種改動遺毒甚廣,讓後人無法看清歷史的真面目。

有歷史抹黑秦朝,抹黑明代和清代,還有的歷史抹黑少數民主政權等等,大多帶有某種思想的影響,而不是像孔子說的那種“述而不作”。史官們都帶有了個人喜好,受到了某種意識形體的影響,就等於戴着有色眼鏡看歷史,很容易進入個人化的歷史寫作,尤其是沒有親眼所見的歷史事件,史官們會根據預設的歷史人物性格和歷史事件的條件來推測,甚至進行個人化的揣測,進而補足細節,作出自己的判斷。其實,歷史並非如此簡單,而是充滿了很多變數。即便史官們做了個人化推測,也不一定能夠還原真實的歷史,反而有誤導之嫌。看歷史的人總是相信歷史事件是真的,而真正研究歷史的人卻往往懷疑歷史的真實性,甚至一項考古發現就可以推翻很多歷史說法,也可以讓很多研究歷史的人大跌眼鏡。

或許,孔子早就知道傳播學的一些道理。不管是理論還是故事,抑或是歷史事件,在傳播過程中,會受到傳播人的影響,甚至會被隨意改變。傳播人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話轉述一遍,就會發生意義的畸變,畢竟語言具備多義性,而轉述人有個人化的理解,如此一來,轉述的東西就不是原原本本的東西的了,不帶有原汁原味的色彩了。經過多個人轉述,就會發生意義的根本畸變,甚至出現了任意改編的集體創作。很多文學作品在口耳相傳階段都經過集體創作,說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其實只是人們任意改編的結果,逐漸穩定下來,卻並不一定是原原本本的東西了。有鑒於此,孔子要“述而不作”,傳播原汁原味的古典文化,而不是私自改編。

“述而不作”與“作而不述” - 天天要聞

他的態度是嚴謹的,起碼最大限度地保證古典文化的本來面貌。只是,發展到現在,很多古典文化都被改編了。很多文人早就忘掉了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轉而“作而不述”,專註於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解讀,卻往往失之偏頗,胡亂解釋一通。學術明星、學術超女層出不窮,論文寫了很多,書本出了一本又一本,簡直汗牛充棟,卻失去了古典文化的本來面貌,成了傳播偽古典文化的活教材。不但如此,而且大學教授和大學生也在製造很多自以為有獨特發現的“學術垃圾”,寫了很多論文,有的還能在某些期刊上發表,卻沒有什麼創建,也沒有對社會做出什麼貢獻,還不如不寫。可是,大學評價體系要論文,以論文為主要評價手段。於是,不論是大學教授還是大學生都要專註於寫論文,在古典文化中尋找可以任意發揮的蛛絲馬跡,在實驗室搞一些個人的“獨創發明”,卻違背了“述而不作”的信條。

當然,搞創新是可以的,科學實驗也是可以研究的,但對於古典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一定要謹慎,不僅要“述而不作”,力求保持原汁原味,而且還要去偽存真,在這個過程中,不要受到個人喜好的影響,不能受到某種意識形態的影響,也不能受到權力和資本的影響,保持客觀公正的原則,就變得非常困難。君不見,學者專家如過江之鯽,紛紛粉墨登場,為權貴們站台,洗地,還要兜售一些新書,甚至要做廣告代言,已經斯文掃地,也就沒辦法“述而不作”了,只能說是“作而不述”而歪曲原意的典型。

在講究創新的年代,要做到“述而不作”很難,只是“作而不述”,卻有些曲解原意的意思,人們大可不必看這樣的文章,直接看原著比什麼都好。或許,“作而不述”已經成了人們的習慣,也就沒必要擔心孔子“述而不作”的潛台詞了。難怪偽專家、偽學者那麼多,原來文化根源出了問題!

“述而不作”與“作而不述” - 天天要聞

成中英在《世紀之交的抉擇————論中西哲學的會通與融合》一書中指出:“孔子自稱述而不作,這就表明他對歷史根源性具有相當的自覺。他的創造是繼承傳統的創造,發表了更上一層樓的價值詮釋,因此也表現了更高層次的人性自覺。這也是他後來能夠發生巨大影響的原因所在。”或許,這就是孔子“述而不作”的意義所在。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直播中稱“報我名字可進清北班”  教育博主孫某某被行拘 - 天天要聞

直播中稱“報我名字可進清北班” 教育博主孫某某被行拘

央廣網北京7月10日消息(記者馮儀)近日,某教育博主在直播中聲稱報其名字可進北二外成都附中清北班、強基班。經網友反饋至問政四川平台後,成都市武侯區教育局回應稱該博主聲稱的所有內容均屬虛假信息和不實言論。7月10日,成都市公安局武侯區分局發布警情通報。通報稱:“經查,孫某某(男,36歲,某教育諮詢有限公司負責...
楊絳:喜歡把家裡打掃得很乾凈的人,表面整潔,實則暴露了人生真相…… - 天天要聞

楊絳:喜歡把家裡打掃得很乾凈的人,表面整潔,實則暴露了人生真相……

人生跌入低谷時,楊絳被安排清掃公廁。面對常人避之不及的污垢與異味,她沒有怨懟敷衍,而是親手縫製拖把,帶着肥皂與洗衣粉,蹲身擦拭每一塊瓷磚,細緻到為空間通風除味。不多時,曾經污穢的角落竟變得窗明几淨。更令人動容的是,她在此處掏出書本靜靜品讀,說“廁所就是我的書房
當一群父親看見孩子眼中的光芒,新的“事業”開始了 - 天天要聞

當一群父親看見孩子眼中的光芒,新的“事業”開始了

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天是“父親節”,一個專為感恩父親而設立的節日。在人生的第五個父親節到來之際,我已是遠近聞名的“好爸爸”。三個月前,我作為發起人之一的“爸爸陪親子公益行動”正式啟航,每周末邀請社區內3—6歲兒童在家長陪同下,一起來聽故事、
7點出發|女子自曝“孕期擺爛不上班,老公是副處”,官方通報來了! - 天天要聞

7點出發|女子自曝“孕期擺爛不上班,老公是副處”,官方通報來了!

·7月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介紹“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其中提到,我國5年經濟增量預計將超過35萬億元。(此前報道>>多個“第一”!這場發布會信息量很大)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大穩就業政策支持力度的通知》,從7個方面提出政策舉措,着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推動經濟高質量發...
楊少華生命最後階段:吃肉喝酒,抽華子,四小時前還在給兒子帶貨 - 天天要聞

楊少華生命最後階段:吃肉喝酒,抽華子,四小時前還在給兒子帶貨

太突然了!蔡瀾老先生才走不到兩周,楊少華老先生也離開了人世。這位相聲界的老前輩雖然早已離開舞台,卻並沒有消失在公眾視野。他生命中的最後階段,一直是在子孫和粉絲的陪伴下度過的。甚至在他去世消息傳來的四個小時前,他還在視頻中給兒子帶貨。戎馬半生楊少華並不是一開始就是“老藝術家”的。他剛入行那會兒,甚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