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涵美一
01
帶孩子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情嗎?
這個問題,親自且長期帶過孩子的人,一定會和未帶過孩子、或者就只是偶爾陪一陪孩子的人,談不到一塊兒去。
認真帶過孩子的人,會說帶孩子太累、太操心;而沒有“好好帶過”孩子的人,會覺得帶孩子輕鬆、愜意,甚至會認為是女人太懶、就想在家享清福,為不去上班而找借口。
有些夫妻之間便是如此:帶孩子的女人累死累活,期待得到一個認同和尊重,而不怎麼帶過孩子的男人卻認為是女人矯情。
很多人總說,夫妻之間要互相理解、互幫互助,這樣一來,才會讓家更和諧、更幸福。
聽起來很簡單,但有多少夫妻能做到呢?
太多的人總是習慣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批評、指責伴侶,卻很少會想一想,如果換成是自己處在那個境況,能不能有伴侶做得好?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很多時候,一個人,只有親身經歷和體驗過某件事,才會真正的“感同身受”。
02
讀者陳靜(化名)最近就因為孩子一事和丈夫鬧了不愉快,雖說最終丈夫向她道了歉、認了錯,但她心裡還是有點不舒服。
“你平日里把孩子帶得多麼好,人家看不見,可一旦孩子有點兒不舒服,或者磕磕絆絆,那就都是你的錯。雖然大家一直都說女人帶孩子也是為家庭做了貢獻,是替丈夫分擔,但在男人眼裡,可能並不這樣認為,你只要不賺錢,那在他那裡就沒有話語權,也就會讓他忽視你所做的付出……反正,就是覺得女人在家帶孩子挺出力不討好的。”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陳靜如此感慨呢?
半個月前,陳靜1歲1個多月的女兒發高燒、上吐下瀉,雖然去到醫院,被告知並無大礙,但丈夫得知後,還是毫不客氣地斥責了陳靜幾句。
丈夫的意思是,這一段時間比較“特殊”,已經千叮嚀萬囑咐地讓陳靜注意保護好她自己和女兒,可她聽不進去,非要帶着女兒到小區樓下遛彎兒,到頭來,讓女兒生了病、受罪。
對於丈夫的指責,陳靜也是覺得委屈,平日里丈夫上班,她和女兒在家還要吃飯,總得下樓去買菜吧?怎麼可能一直呆在家裡?再者,她每次帶女兒下樓都做好了防護,又不是故意不管女兒!丈夫何必一上來就指責她?
可能也是因為孩子遭了罪,夫妻倆心情都不好,說話的語氣都不太友善,眼看陳靜沒好氣兒地辯解,丈夫也徹底動了怒,他扯着嗓門兒,說出的話要多傷人有多傷人。
“連個孩子都帶不好!你還有理了?也不知道你一天天的能幹成什麼事!天天吃我的、花我的、用我的,在家還那麼清閑,就把孩子帶成這樣?你真是沒用!看閨女受罪成那樣,你怎麼還好意思找理由替自己開脫啊!”
聽到丈夫這樣說,陳靜說不出心裡是什麼滋味兒。
的確,她是一個不掙分文的全職媽媽,是靠丈夫的工資養活,但當初是誰讓她在家帶孩子的?
說起以前,陳靜也是一肚子氣。
她的婆婆有點重男輕女,因為她沒能生下一個大胖小子,月子里,婆婆沒少給她氣受。她丈夫為了兩方都不“得罪”,也擔心長住一個屋檐下,婆媳關係會變得越來越不好,於是,在她出了月子以後,丈夫和她商量了一下,稱讓她婆婆回老家,孩子他們自己帶。
丈夫那時的說法是,他們的經濟條件不好,一時也請不起保姆,就算是陳靜上了班,他們咬咬牙請了個保姆,但一不是自己親人,二也不了解保姆的人品,實在是不放心把女兒交給一個陌生的人去照顧。
“你放心,這是咱倆的孩子,我肯定不會讓你自己全權負責,一定會抽時間多幫你分擔的!咱們就忍一忍,熬一熬吧,等女兒大了、上了幼兒園,我們就都輕鬆了!”
就這樣,在丈夫信誓旦旦地保證、以及把工資卡上交的“攻勢”下,陳靜答應了“男主外、女主內”的生活模式。
女兒五個月前,丈夫確實做到了他承諾的那樣,沒少幫陳靜分擔,只要他在家,就會幫着做飯、哄孩子,夜裡基本上也是他起來餵奶。
後來,不知是丈夫看女兒大了點,不用再那麼操心了,還是丈夫的工作是真的忙,總之,他回到了家,很少再和女兒互動,即便是周末,也是少不了出去應酬。
本來陳靜想着丈夫掙錢也不容易,既然女兒也不小了,她帶娃也熟練了,那麼,也沒必要非要求丈夫在家多幫她,她唯一做得就是把家裡操持得當、不能讓丈夫分心。
誰知道,不知是不是陳靜太過大包大攬,丈夫逐漸變得不再體貼,態度也是不耐煩,在家時,只要和陳靜說話,丈夫儼然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但凡看到了家裡哪點做得不如意,或者是女兒摔了、瘦了、穿的髒了、身體不舒服了,那他一定會毫不留情地說上陳靜兩句。
想起以前,因為不滿丈夫的挑剔,自己沒少和他爭吵,可丈夫似乎沒有一點改變;如今因為女兒生病、發燒,自己又被丈夫責罵,陳靜覺得她不能再做無謂的掙扎:光靠吵有什麼用呢?丈夫又不認為他自己是錯的?兩口子吵來吵去,鬧翻了天,最終還是改變不了丈夫什麼,既如此,索性就用一個巧妙的方式去回擊,讓丈夫“吃一塹”,長個記性,好好反思!
這樣想以後,陳靜便不再和丈夫爭吵,她把心思全都放在照顧女兒上,用沉默去回應丈夫的嘮叨和嘟囔,直到兩天後,女兒徹底退了燒,精氣神兒看起來也不錯,她才不動聲色地實行自己的計劃。
女兒恢復正常的第二天一大早,陳靜趁着丈夫還在熟睡,悄悄地拎着行李去了離家不遠的一個賓館,到了賓館後,她給丈夫發了一個短信,稱自己回了娘家,同時還教了丈夫如何照顧女兒。
看到陳靜不打一聲招呼就“離家出走”,丈夫非常生氣,他在電話里罵了陳靜很久,又是威脅,說陳靜若不回來,他就把孩子扔回老家他媽那裡;又是放狠話,稱陳靜既然那麼捨得下狠心,放下剛退燒的孩子不管,也讓他上不了班、掙不了錢,那等陳靜回來後,他們兩個人就辦離婚。
然而,不管丈夫怎麼恫嚇,陳靜都是無動於衷,她聽完了丈夫的話後,很是平靜地扔下了一句“又不是我一個人的孩子,怎麼你這個當爹的,就不能在家照顧女兒幾天了呢?你不是說帶孩子清閑嗎?那在家好好享受幾天唄”,接着,便果斷地掛了電話。
那之後,丈夫沒少給陳靜打電話,有時是埋怨、詛咒,有時是問一些關於女兒吃喝拉撒的事,總之,每一次,他的語氣都很惡劣。
大概是陳靜在賓館住的第四天,丈夫的態度明顯軟了下來,雖然他還會不耐煩地抱怨女兒不好好吃輔食,總是亂爬、亂動,學走路也摔過幾次,一天天的精力太旺盛,但不再譏諷、挖苦陳靜,也沒再提一句“帶孩子簡單”。
就在陳靜想着丈夫那邊若沒有啥意外情況,她不如回娘家住幾天時,她在賓館住的第六天的凌晨三點半,丈夫給她打了個電話,先是告訴她,女兒不知是不是哪裡不舒服,睡覺不踏實,總是哭,接着疲憊地問她,能不能天亮了就坐車趕回來,他錯了,以後再也不會說帶孩子清閑,更不會因為孩子有一點事就責怪陳靜了。
“對不起,老婆,我不該那樣罵你!不該說一些傷害你的話!這一次我真的會改的,你就看在孩子的面上原諒我,回來吧!”
03
陳靜最終還是收拾了行李,回了家。
不過,她沒告訴丈夫她住在離家不遠的賓館,她在賓館呆了幾個小時,算了一下時間,讓丈夫覺得她是一大早就坐了車從娘家趕回來。
她給我說了這樣一番話:“女人到底是比男人更操心孩子的!我不是沒想過要回娘家,但一想到男人粗心大意,真是孩子出了啥事,男人處理不及時,我還能從賓館快速地趕回家。唉,沒辦法,有了孩子女人也就有了軟肋,只能說,希望以後男人們能更尊重和體諒全職媽媽一些,沒有老人幫忙,也沒有錢的情況下,夫妻倆總得有一個人為了孩子做一些犧牲的。”
不得不說,陳靜的做法還是挺值得稱讚的,讓丈夫去體驗一下為孩子操碎心的感覺,遠比一個勁兒地給丈夫說,自己多辛苦多麼累要強得多。
其實,很多夫妻之所以鬧矛盾,大都是只看到自己所做的,忽略了伴侶的付出,繼而會誇大自己對家庭的貢獻,總覺得自己才是對家庭做出最大貢獻的那個人。
如果夫妻兩個人不是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地為家庭共同努力,而是暗暗比較誰付出得多,那麼,這樣的婚姻早晚有一天,都會出現縫隙。
真的,兩個人既然組建了一個家庭,又有了共同的孩子,那麼,不求能時時刻刻理解、體諒對方,至少不要貶低伴侶對家庭的付出,不要總把伴侶所做的一切全都看作理所應當。
就像帶孩子,你自己若是帶不好,那就不要諷刺你的伴侶是圖清閑,如果你認為自己能做得比伴侶好,那別只耍嘴皮子功夫,好好的帶個一段時間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