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拾玖|天蠍女,即社恐又愛做夢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後台刪除
01
前兩天,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
一個寶媽在網上分享他家一家三口,一個月的伙食費只要800塊錢,吃的飯菜都是比較寡淡什麼的。
她老公的襪子,都破了兩個洞,還捨不得扔;
一件秋褲都穿脫線了,還是能再忍忍;
寶媽說:“自己也很久沒買新衣服,沒出去吃過飯了,護膚品也是用的最平價的,二三十塊錢的那種。”
但是她們不曾虧待自己的孩子,給寶寶買的衣服,都是質量很好的,寶寶的奶粉、玩具,甚至將來給寶寶挑選的幼兒園都是很優質的國際學校。
寶媽覺得媽媽的陪伴對孩子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她自己也辭了工作,全家靠她老公一個人掙錢。
之前在教育孩子的文章里,總會看到“窮養兒,富養女”,這個話題,孩子窮養還是富養在很大一部分,還是要取決於整個家庭收入和消費水平的環境下,才可以拿來作比較。
之前也看過一個例子:一個中等家庭培養了一個孩子,上很有名的國際學校,開家長會的時候,媽媽去了。
媽媽的那輛電動車和着裝,在那些着裝靚麗的家長中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孩子也覺得有點丟臉,之後對上學產生了很嚴重的抵觸心理,覺得同學都在笑話他。
像這樣不顧及自己的家庭經濟情況,一味犧牲自我、去“富養”孩子的爸媽,我們只想說在富養孩子前,還是先富養一下你自己吧!
父母有的東西,才能給予到孩子。
如果一個媽媽都沒有富養過自己,不懂得富養的意義,那她就算窮盡所有的努力富養孩子,恐怕給予她的也只是物質上的富養、心靈上的“窮養”,而不是真正的“富養”。
02
很多家長都覺得,不能用“貧窮思維”綁住孩子要飛翔的翅膀,否則會讓孩子自卑,一輩子抬不起頭。
秉承着“再窮不能窮孩子,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思想,開始思考“富養”的概念,只是在富養孩子的道路上忽視了,富養≠犧牲自我的無限給予。
演員朱雨辰的媽媽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朱雨辰的媽媽的人生彷彿沒有自我,只有兒子,彷彿只有兒子好了,自己才會好。
無論朱雨辰是在外地上大學也好,長大去工作也好,朱媽媽總是跟在兒子身邊。
朱雨辰在外面拍戲時,她也跟着去了劇組,料理朱雨辰的一日三餐。
一次,朱媽媽給朱雨辰炒了一盤雞毛菜,那時候是冬天,食材特別難買。
朱雨辰也不是很想吃,朱媽媽就說:“為了選菜,手都凍裂了。”
這樣犧牲自我,換來的是朱雨辰覺得朱媽媽的照顧讓他覺得很有壓力,女生也不會讓他列入良人的名單內。
為人父母,總以為傾盡所有的付出才是愛孩子的表現,給孩子的都是最好的。
曾經看過一則新聞,單親媽媽含辛茹苦打工送兒子去日本留學,自己連飯都吃不起了,兒子卻在日本過最奢侈的生活。最後做媽媽的實在沒有錢了,被回來要錢的兒子一怒之下捅死了。
這種為孩子做出的失去自我的犧牲,往往只會感動自己,而會讓孩子承受難以承受的精神壓力和負擔。
在愛孩子之前,一定要先學會愛自己,這樣的愛才不會變成負擔。
03
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的言行舉止和思想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
根據心理學調查,有一半的孩子有自己模仿認同的對象,而其中78%的孩子都會以自己父母為認同的偶像,父母在孩子的眼裡就是模範和表率。
如果你連自己的生活都過得摳摳搜搜(注意,摳搜和節儉不是一個意思),那麼你的孩子怎麼心安理得過好你犧牲自己換來的奢侈生活?
當父母決定為子女付出一切時,就是基本放棄了自己的人生,把一份“恩債”強加在孩子身上,也牢牢鎖住了自己。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最好的富養,是來自於父母所樹立的榜樣,這比靠金錢堆砌起來的富養,更能讓孩子感同身受。
世界上,最好的親子關係是平等的。
對,沒錯,平等。
孩子,我是你媽,是我把你帶到了這個世界上。
我愛你,但是我不欠你。當然,你也絕不欠我。
▽
▼
拾玖說:“網上有個段子說,孩子還小,以後有的是吃,我不行,吃一頓少一頓。點個【贊】吧,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