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說它具備改變一個人一生的能力都不為過。確實語言可以讓人走向輝煌,也可以讓一個人走向頹廢。
但是,很多家長卻並沒有意識到語言的力量有多大,還保持着一種“話誰都會說”的思想,覺得“語言藝術”是一種很“虛”的東西,對於育兒教育來說是完全沒有任何實在作用的。
事實上,語言對於孩子的影響真的很大,家長用嘴巴來表達愛,那麼孩子的未來就可能充滿光明與希望,但是,如果家長用嘴巴來表達傷害,那麼孩子的未來就可能充滿了陰霾。
小茄的童年是不太幸福的,她的父母關係很不和,導致家道中落,所以小茄的童年很少會有快樂。
而當小茄結婚有了孩子之後,就特別擔心自己的孩子會遭受與自己童年一樣的糟糕經歷,所以在內心特別期望去保護孩子。
不過,小茄因為自己沒有體驗過正確的家教,所以在教孩子方面,做得也不是很好。
很多時候小茄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長經驗、長記性,避免以後受到更大的傷害,不過小茄卻不懂得怎麼表達,所以,常常會以比較嚴厲的口吻來向孩子傳達任何事情。
比如孩子把沙發、茶几弄得很亂,小茄就會生氣的說:“你看你,把家弄得像是垃圾堆一樣,我都不想在這住了,你喜歡天天生活在垃圾堆裡面?”其實,小茄是希望孩子能夠從小養成整潔衛生的習慣,這樣就能夠生活得更好。
比如天冷了,結果孩子只穿了比較單薄的衣服,小茄看到後又會說:“你不看看今天多冷,你穿這樣是想生病嗎?你是傻子嗎,不知道冷熱?”
其實,小茄的本意是希望孩子能夠擁有基本的冷暖意識,增強自身的自理能力,這樣的話以後住校或一個人生活,就會減少很多麻煩。
再比如孩子周末的時候,沒有先寫作業,而是先玩,結果到周日的晚上狂補作業,小茄看到之後也會很生氣:“你看看你,就知道玩,一點不知道學習,你這樣能學好嗎?能考上好學校嗎?你想一輩子撿破爛嗎?”
但其實,小茄是希望孩子能夠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擁有一個更好的未來。
這些雖說都是小茄的“好心之言”,但是因為表達的方式不對,所以讓孩子非常的反感。
每當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孩子內心都是充滿了怒氣,但又無力反駁,從而內心生出很多的負面情緒。
比如小茄孩子把家裡弄得很亂的時候,小茄的話讓孩子滿肚子委屈:“我又不是不收拾”、“我正在玩,總不能玩一下收拾一下”、“你不能和我好好說話嗎?”、“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你不能先教我收拾嗎?我現在還不會收拾”……
在小茄的厲言之下,孩子也發生着微妙的變化:
①孩子與家長之間的感情開始變淡了,並且叛逆的現象越來越多。比如孩子之前從不反駁家長的話,但是之後卻習慣性地、無論對錯,都會反駁家長的話。
②孩子的性格開始變得暴躁了。比如之前孩子在和同學玩的時候,同學有什麼做得不對,孩子總是告訴同學該怎麼做。
但是,之後的孩子,卻往往會先“聲嘶力竭”的斥罵同學,然後暴躁的反問“能這麼做?”、“你看你弄成啥樣了?”等。
③孩子開始變得自卑,變得“內向”。以前的孩子總是很陽光,有什麼都會和家長說,想做什麼都會邀家長一起做。
但是,之後的孩子卻總是唯唯諾諾,有話不敢說,有事不敢做,唯恐自己說錯做錯,引起媽媽的斥罵。
父母的嘴巴,決定着孩子的未來
語言的力量是強大的,家長的嘴巴中蘊含著育兒的重要能量,一句善言能讓孩子飛速成長,一句惡言也能夠將孩子打入深淵。
所以,家長們要明白,語言並不是“虛”的,它左右着孩子的未來。所以,我們在生活中就要注意語言的正確使用。
✔摒棄命令的語氣
這種語氣其實源於一種家長內心的一種“不平等地位”。家長們覺得自己是家長,所以對孩子使用命令語氣是理所當然的。
確實,家長在某些場合可以使用命令語氣,但是這種語氣,卻不應該經常出現在普通的教育中。
✔學會冷靜的溝通
孩子和家長是什麼關係?是最親近的關係,孩子是媽媽身上掉下來的,可以說世間沒有比這種更加親近的關係了吧。
所以,家長要明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自己面對的是“親人”,不是“仇人”,對方不應該成為你發泄情緒的對象,你不應該將暴躁、激動留給孩子。
✔明確自己的目的
家長任何時候準備對孩子說話的時候,都要先想想,自己的目的是什麼。一般來說,家長們斥罵孩子,多是因為想要讓孩子“長心”、“學經驗”、“注意安全”等,而斥罵,完全不具備這樣的效果,只會讓孩子陷入恐慌之中,不明所以。
有些家長表示,道理都懂,但是不知道具體怎麼說咋辦?
如果你在這方面也有困惑,也不知道如何運用語言來教育孩子,那麼,建議你看看這本《非暴力溝通的父母話術》。
這本書適合家裡有1-18歲孩子的父母閱讀,書中沒有太多深奧的理論,也沒有用華麗的語言進行包裝,而是用一個個真實生活場景為實例參照,幫助家長更好的帶入其中,分析在該場景下孩子的心理活動,給出家長在該狀態下的話術建議,讓家長能夠學有所用,隨學隨用,照篇使用。
比如書中提到家長遇到孩子不喜歡分享的場景,書中幫助父母分析,讓父母明白孩子不願意分享是害怕會失去。
如果父母用錯誤的表達方式和孩子溝通“你有那麼多玩具,怎麼不給小朋友玩一個?”這樣孩子不僅不願意分享,反而還會跟父母生氣,討厭父母。
而父母如果能換一種說法,比如“小朋友非常喜歡你的玩具,你願意借他們玩一會兒嗎?他玩一會兒就還給你。”家長這樣的說話方式,幫助孩子消除了顧慮,孩子自然不會抵觸分享。
所以,父母的嘴,對於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每個人說話都是有溫度的,孩子也能從中感受到,因此,父母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一定要懂得如何說是對的,怎麼說是錯的,避開錯誤的說話方式,才能用積極的語言讓孩子變得更優秀。
不得不說,這本書確實是一本非常實用的“育兒幫手”,我已經將它推薦給了很多家長,每個家長收到後都說好,如果你也不知道該如何跟孩子溝通,建議你也看一看。
結語
語言是一門藝術,父母的語言更是決定孩子未來發展走向的鑰匙,希望家長們都能夠對孩子善言以待,讓孩子成為更加陽光、積極、健康的人。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