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要跟孩子索取感恩

2025年05月26日09:43:05 育兒 1869

1919年,初為人父的胡適寫下了一首詩《我的兒子》,詩中寫道:樹本無心結子,我也無恩於你。

但是你既來了,我不能不養你教你,那是我對人道的義務,並不是待你的恩誼。

將來你長大時,莫忘了我怎樣教訓兒子:我要你做一個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順兒子。

當時,胡適這番“父母於子無恩”的言論一經發表,就引發了眾多的批評與反駁。

好友汪長祿甚至很不客氣地對他說:盼望先生空閑時,能再把“我的父母”這四個字,好好地想一想。

對此,胡適解釋說:

“父母無恩,是站在父母的立場,不居功,不市恩,不向孩子索要回報。


子女愛敬父母,是因為父母本身作為人的個體,是值得人們愛敬的。


父母不必站在債主的位置,向兒女索要他們的孝與愛敬。”

是啊,養育是父母的責任,教養是父母的本分。

父母不居功自傲,不挾恩圖報,才能讓孩子在平等中生髮真摯的愛敬,在自由中成長為獨立的人。

永遠不要跟孩子索取感恩 - 天天要聞

永遠不要跟孩子索取感恩 - 天天要聞

電視劇《天道》里有這樣一幕:

丁元英的父親突發腦出血緊急住院,他第一時間趕回家,砸錢、托關係、找名醫,全力救治父親。

然而,在了解到治療意義不大,反而讓父親徒增痛苦、喪失尊嚴時,他便想讓醫生拔管子。

母親聽後生氣:“都說養兒防老,他就落了個這樣的下場,親生兒子要給他拔管子,那生兒育女還有什麼用!”

丁元英直接反駁:“如果您是抱着這種想法養兒子,那就別說母愛有多麼偉大了。您養來養去還是為了自己,那是交換。”

這句話雖刺耳,卻直擊人心。

感情和利益不是一回事,倘若用交換代替情感,那親子之間的溫暖和愛意便蕩然無存。

就像豆瓣高分劇《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孩子》里的茉莉媽媽,自覺為孩子付出了很多,所以總是期待着回報。

平日,她對茉莉的要求很高,期待也很高,一旦茉莉令其不滿,她就會不停強調自己為家庭作出的犧牲:

“為了你我放棄大好前途,你卻不爭氣,如果不是為了你,你以為我願意嗎?”

女兒周末去補習班,她在給女兒拿計程車費時也不忘叮囑一句:

“這些錢都是省吃儉用下來的,好好念書,不然就是不孝。”

最終,茉莉不堪媽媽的情感綁架,從陽台一躍而下,留下一句話:

“整個世界,都沒有人愛我。”

《為何家會傷人》里有一句話發人深省:

最深的情緒綁架,往往來自家庭。

父母把養育當投資,用“我為你付出這麼多”索求孩子的感恩,無異於親手把家庭變成情感交易所,用道德賬本清算愛的付出,讓親子關係在利益清算中支離破碎。

永遠不要跟孩子索取感恩 - 天天要聞

永遠不要跟孩子索取感恩 - 天天要聞

電影《抓娃娃》里有幾個讓人壓抑的情節。

沈騰馬麗飾演的父母,為了培養兒子的孝心,他們張口閉口就是:

“砸鍋賣鐵我們也要供你上學。”


“為了你,受再多委屈我也認了。”


“孩的生日,娘的苦日。”

為了凸顯自己的不容易,父親還刻意把鞋底兒撕爛,在兒子面前走來走去。

第二天,他又故意趕着破破爛爛的驢車去送貨,奶奶遞給他的3個雞蛋,他也要故作深情說“留給兒子吃”。

最終,如他們所願,兒子對父母的付出和辛勞心存感激,但心裡也種下了內疚的種子:我是虧欠父母的。

這種虧欠感,讓兒子不敢任性,不敢提要求,甚至不敢做自己,變得自卑敏感。

尹建莉老師曾說過,真愛里沒有愧疚,只有輕鬆自在。

施恩圖報的父母,只會讓孩子覺得債台高築,不堪重負。

還記得那個30歲確診癌症卻還說很開心的網友嗎?

從小,他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擁有優秀的學業成績和別人眼中的幸福家庭。

可誰也不知道,他一直活在痛苦當中。

平時,父母對他的要求極其嚴格,吃穿用度都要干涉。

只要他說“我不喜歡”或“我不想做”,父母就會搬出那句經典的“為你好”。

最讓人窒息的是,父母還把自己的生活所受的苦都壓在了他身上。但凡為他做了點什麼芝麻大點的事,一定會說:

“我天天那麼辛苦,我為了誰?哎呀,這當父母太不容易了。俺到老了你可千萬別不管俺們哈。”

這些話就讓他無時無刻背負着強烈的負罪感,更讓他覺得自己一輩子都欠着父母的,永遠都只能當父母的牛馬。

所以當他在體檢中被查出癌症時,他不僅不難過,反而覺得解脫。

他終於可以休息,終於可以擺脫父母那報不完的恩,償不清的債。

有心理學家說過:

在家庭教育里,兩種東西正成為孩子不能承受之重,一個叫付出感,另一個叫犧牲感。

養育中,父母越索取感恩,付出感和犧牲感就越重,孩子的虧欠感和負罪感也越重。

這樣的孩子,表現出來的懂事孝順,是內疚,是補償,是沉重,是壓抑。

這樣的孩子,可以讓父母順心,卻很難讓自己舒心。

永遠不要跟孩子索取感恩 - 天天要聞

永遠不要跟孩子索取感恩 - 天天要聞

看到這裡,也許你會問,父母養育了孩子,不該讓他們感恩嗎?

想法沒錯,可感恩,是基於父母之愛,並非父母的養育。

楊絳的女兒錢瑗,從小特別會照顧人、體貼人。

楊絳曾在散文集《我們仨》中這樣描述:“阿瑗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

平日,即使工作很忙,錢瑗也總要抽空回家,為睡眠淺的媽媽縫製睡衣,為愛吃糖的爸爸剝好糖紙。

當爸爸因病請假時,錢瑗還會溫柔地安慰:“提勒提勒耳朵,胡嚕胡嚕毛,我們的爸爸嚇不着。”

而錢瑗之所以如此懂得感恩,卻是父母用心愛護的結果。

錢瑗剛出生時,有人嫌她不漂亮,可錢鍾書卻像捧個寶貝似的,逢人炫耀:“這是我的女兒,我最愛的女兒。”

長大後,錢瑗身體一直虛弱,家中不少長輩親戚勸告錢楊夫婦:趁着年輕,再生一個。

可錢鍾書卻堅決不肯,還耐心跟楊絳分析自己的顧慮:“假如我們再生一個,說不定比阿瑗好,我們就會更喜歡那個孩子了,又怎麼對得起阿瑗呢?”

平時他只要有空,就陪着女兒一起看書,一起玩鬧,甚至還趁彼此午睡,互相偷畫鬼臉、鬍子……

此外,楊絳和錢鍾書之間從未吵過架,一直相敬如賓,恩愛如初。

在這樣充滿歡笑與愛的氛圍里,錢瑗自然而然懂得了去愛,去感恩。

正如心理諮詢師常軍說的:感恩無法被教導,是被愛滋養出來。

當一個孩子發自內心地感受到幸福快樂,才會忍不住想要向外感恩,把愛繼續傳遞下去。

中央電視台曾有一個非常經典的公益廣告。

視頻一開始,媽媽溫柔地給孩子洗腳講故事,洗完之後,又出去打水給老人家洗腳,孩子跑出去看到這一幕,於是也端着一大盆水向媽媽走去。

他端得很吃力,眼睛被水濺得不敢睜,卻特別高興地對媽媽說:“媽媽,洗腳。”

真正的感恩,是自然流露的情感,是孩子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後,循着愛與善的軌跡,溫柔地反哺回饋。

父母日常充滿愛的行為,就是最好的教科書,在潛移默化中,將感恩化作了孩子生命的本能。

永遠不要跟孩子索取感恩 - 天天要聞

永遠不要跟孩子索取感恩 - 天天要聞

以前我一直有個不太正確的看法:生孩子是天底下最自私的事情,用別人的生命來完整自己,母親對孩子的愛,不過是為生孩子這個選擇承擔後果而已,談不上什麼偉大。

以前我沒有養孩子,不敢說這話,現在終於可以坦然說出來了。

甚至,我想,應該被感謝的是孩子,是他們讓父母的生命更完整,讓他們的虛空有所寄託,讓他們體驗到生命層層開放的神秘與欣喜,最重要的是,讓他們體驗到盡情地愛——那是一種自由,不是嗎?

父母與孩子,本就是兩段生命偶然交匯的奇蹟。

我們只需做他們生命里的園丁,澆水施肥,然後目送他們奔向自己的遠方。

當孩子在愛里浸潤着長大,目睹過善意、觸摸過溫暖,自然會因心底豐盈而回饋世界,而我們也會因這份雙向的滋養,活成更好的自己。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一碗下肚,懷孕37周女子流產!竟是家中“藏毒” - 天天要聞

一碗下肚,懷孕37周女子流產!竟是家中“藏毒”

隨着炎熱夏季的到來,各類冰鎮冷藏食品逐漸“火熱”起來,但安全問題仍需重視,因為即便在冷藏環境下,許多嗜冷細菌仍能大量繁殖。其中一種名為李斯特菌的細菌需要格外引起警惕,因為它專愛挑孕婦和嬰兒“下手”,生活中該如何避免呢?近日,一位“准媽媽”在社交平台講述自己的遭遇:懷孕37周,因食用冷藏食品引發李斯特菌...
別再盯成績了,你娃快沒電了 - 天天要聞

別再盯成績了,你娃快沒電了

“養廢了”——這個詞最近在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討論中越來越常見。是的,不是被別人說,而是你自己做的。你當初一心想讓孩子好,結果,你用你的好心情,把孩子的未來給捧上了山崖。那些“養廢”孩子的家長,真不是嘴巴上講得好聽,結果卻不知不覺把孩子弄得很差
嚴防!“冰箱殺手”來了! - 天天要聞

嚴防!“冰箱殺手”來了!

炎炎夏日許多人的冰箱中存放着西瓜、哈密瓜、冰激凌等美食但是如果家裡有老人、孕婦或免疫系統較弱的人得小心“冰箱殺手”——李斯特菌李斯特菌在夏天尤為常見,許多感染事件的發生,都是因為人們吃了被李斯特菌污染的冷藏即食食品,例如奶製品、熟食肉類、沙
父親因工死亡,試管嬰兒能申請撫恤金嗎?法院判了 - 天天要聞

父親因工死亡,試管嬰兒能申請撫恤金嗎?法院判了

六一兒童節來臨之際,5月27日,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發布了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典型案事例,其中涉及一起試管嬰兒享受撫恤金待遇案件。陳某與郭某婚後因不孕症就醫,冷凍9枚胚胎。在胚胎移植前,陳某因工死亡,被認定為工傷。隨後,郭某接受胚胎移植生下陳小某,並銷毀剩餘胚胎。2024年5月,陳小某申請供養親屬撫恤金遭某社保中...
兒童針筒玩具熱銷,是“解壓神器”還是“危險利器”?多方提醒—— - 天天要聞

兒童針筒玩具熱銷,是“解壓神器”還是“危險利器”?多方提醒——

一個針筒、一個捏捏樂,組成了一款近期風靡校園周邊文具店的兒童玩具產品,針筒看上去和醫院使用的注射器幾乎一樣。網絡視頻里宣稱,這款玩具玩法簡單,十分解壓,只需要用針筒把空氣注入玩具中,形成空氣泡,再去捏爆泡泡就可以。然而,這款兒童玩具卻引起了家長們的不安。不少家長表示,此類玩具非常危險,存在安全隱患。...
【視頻】父親工亡後,冷凍受精胚胎植入母體成功分娩,他是遺腹子嗎? - 天天要聞

【視頻】父親工亡後,冷凍受精胚胎植入母體成功分娩,他是遺腹子嗎?

什麼是遺腹子?《現代漢語大詞典》中的解釋為:懷孕婦人於丈夫死後所生的孩子。在自然受孕情況下,遺腹子是先懷孕、丈夫死亡之後出生的孩子。那麼,一對不孕不育的夫妻進行胚胎體外培育,在丈夫工傷死亡後,胚胎再植入妻子體內之後出生的兒子小強(化名)是遺腹子嗎?小強能申領其父工亡後供養親屬撫恤金嗎?近日,在江蘇某...
防“溺”於未然,安全伴成長!這些防溺水知識一定要教給孩子! - 天天要聞

防“溺”於未然,安全伴成長!這些防溺水知識一定要教給孩子!

夏季炎熱,親水活動成為不少人的消暑選擇,但隨之而來的溺水風險也顯著增加。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急診科龍華君主任醫師提醒:每年夏季都是溺水事故高發期,尤其是青少年和兒童群體,溺亡悲劇時有發生。掌握科學防溺知識、強化安全意識,是守護生命安全的重要防線。一、為什麼青少年容易發生...
語言發育黃金期:0-3歲親子對話質量影響未來學習力 - 天天要聞

語言發育黃金期:0-3歲親子對話質量影響未來學習力

►本文2227字 閱讀3分鐘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為了方便大家閱讀理解,部分故事情節存在虛構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識,如有身體不適請線下就醫。
雙胞胎姐妹苦求媽媽不要離開,爸爸外出找了一年無果,七旬爺爺靠三畝地養活倆娃 - 天天要聞

雙胞胎姐妹苦求媽媽不要離開,爸爸外出找了一年無果,七旬爺爺靠三畝地養活倆娃

初夏的風拂過門前的苞谷地,兩個孫女彎腰除着多餘的雜苗。“當年她不要,如今就是給一座金山銀山也不換,咱家這一對小棉襖比啥都金貴。”李爺爺在地頭抽着煙袋,心裡的滿足不知不覺爬上了眼梢。莊上的人都知道李爺爺有一對孝順孫女,雖然兒子兒媳都不在身邊,可家裡有一對雙生姐妹花,這在莊上屬於獨一份。七十歲的李爺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