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和黃玲相親認識,介紹人說黃玲溫柔又漂亮,懂事又孝順。陳嘉見面後眼緣不錯,初見和戀愛也確實文靜可人。雖算不上情投意合,但感覺不錯的陳嘉和黃玲結了婚。
婚後黃玲很快生了兒子,陳嘉感到心滿意足。但兒子長大後總是有意無意說房子是他的,不給叔叔和姑姑住。陳嘉尷尬,只能說小孩不懂事。但女兒出生後,也常說房子是她的,吵着鬧着要把叔叔和姑姑趕走。終於,陳嘉不留情面,直指黃玲心眼太壞,自私自利,教壞孩子。
1
陳嘉是老大,下面還有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弟妹都讀大學,而陳嘉高中畢業後就在社會打拚,結婚也很早。雖然兄妹仨人經歷不同,但感情一直都很好。
陳嘉和黃玲結婚後繼續和爸媽一起住。雖然他們有自己的婚房,但黃玲不願意搬出去住。
一方面爸媽的房子特別大,三層樓,每層兩個大房間,人多但互不打擾,自由自在。另一方面,爸媽手腳勤快,不僅負責家裡全部的日常開銷,還幫忙照顧剛出生的兒子。
陳嘉和黃玲除了自個的工作,幾乎什麼都不用操心,也難怪黃玲不想搬出去住。
弟弟妹妹在外地讀大學,家裡平時只有父母和妻兒,老人知書達理,家裡幾乎沒有矛盾,表面上一派和諧美好。
但尷尬的事情來了,兒子3歲左右,學校放假,弟弟妹妹回家住。兒子見叔叔和姑姑住了好幾天都沒離開,就當著大家的面說,“你們為什麼還在我家,你們怎麼還不回去?這是我的房子。”
兒子聲音清脆,大家都聽得清清楚楚,場面瞬間冷了下來。妹妹反應快,“因為你太可愛了,所以我想住久一點,陪你玩呀”。
相比於妹妹的委婉,陳嘉的媽媽很直接,“這也是叔叔和姑姑的家,是我們的家”。
這個小插曲很快過去,大家又樂呵呵一起聊天吃飯。陳嘉悄悄看了一眼黃玲,黃玲沒有任何影響,大快朵頤,吃得很是開心。
事後,陳嘉心想小小兒子怎麼會說出這樣的話來,只怕弟妹多想,但過多解釋反而生分,便也略過不提。
但關起房門來,陳嘉問黃玲,為什麼兒子會說出這樣的話。
當時黃玲白了陳嘉一眼,沒好氣地說,“神經,我怎麼知道,反正跟我無關”。
但這第一次並不是最後一次。幾乎每次弟弟和妹妹回家住幾天,兒子一發脾氣就動手打人,“我不喜歡你,這是我家,你快回去”。
陳嘉發現,次數多了,弟弟妹妹也不怎麼愛逗兒子玩了。他們先後畢業工作了,節假日也說放假時間少,工作忙走不開,很少回家。
陳嘉想,再這樣下去,他和弟弟和妹妹只怕更生分更疏遠。這件事他不能避而不談了。
2
好在兒子已經長大,可以進行有效溝通。
陳嘉和兒子說,“誰跟你說房子是你的?這房子是爺爺奶奶的,也是姑姑和叔叔的,大家一起住。你這樣說是很不對的”。
“才不是。媽媽說房子是我的,外公外婆也說房子是我的。”
聽到兒子這麼說,陳嘉心中有數,又耐心跟兒子解釋了一番,讓他以後不要這樣說。
可是面對黃玲,陳嘉卻壓不住心裡的火氣。“你心裡還有沒有點數,教兒子說這樣的話,你以為大家都是傻子嗎?沒有人說你,只是因為不想跟你計較。”
“童言無忌,你跟小孩計較什麼?”黃玲反駁。
“一個小孩就是一張白紙,你不教他,他會說這些亂七八糟的話嗎?”陳嘉真想把黃玲送回幼兒園重新學習,究竟腦溝多淺才能這樣教孩子,還讓兒子背鍋。
“就算是我教得又怎麼樣?你妹以後要嫁出去,房子沒她的份。你弟在外地工作,未必會回來。房子不是我們的嗎?我只是沒有正確教導,但也不算是惡意引導。”黃玲還振振有詞。
陳嘉卻痛心疾首。
陳嘉一直以來都很重視手足之情,他希望兄妹仨人能夠和睦相處、互幫互助。陳嘉也很感謝父母這麼多年對他的幫襯,無論是工作、照顧孩子還是買房買車,父母付出了很多。
黃玲這麼教兒子,傷的哪裡只是弟弟妹妹的心,父母更加傷心。只是他們不跟她計較罷了。偏偏黃玲還自以為是。
“房子是爸媽的,以後怎麼樣由他們做主。我們這幾年吃住都是爸媽的,沒出一分錢,沒操一點心。你不感恩就算了,還耍心眼,愚不可及。如果你還這樣教兒子,下次再讓我聽到一次,我們就搬到婚房去住。”陳嘉怒睜着眼,額角的青筋更加分明了。
陳嘉很少生氣,性情溫和,這次勃然大怒是真發脾氣了。黃玲心裡明白,還想犟嘴,但最終還是不吭聲了。
日子波瀾不驚過着,陳嘉的妹妹嫁人,弟弟也在外地工作徹底紮下根來。而黃玲又生了一個女兒,陳嘉兒女雙全,自是開心。
然而讓陳嘉意想不到的是,女兒4歲了,對於節假日回家的弟弟,態度完全和兒子小的時候一樣。
本來弟弟和女兒逗樂,孩子脾氣上來就打人,大喊大叫,“我不喜歡叔叔,叔叔快走,這是我家,我不給你住。”
陳嘉想起以前兒子說的話,再聽聽女兒現在說的話,氣不打一處來。直接揚起手,狀似打人的樣子,“誰叫你這麼說的,再說就打你”。
還是弟弟攔住了陳嘉,嘴裡說著“沒事,沒事”。
都說“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更何況三番兩次。陳嘉向弟弟道歉,又好好教育了女兒一番,面上沒再說什麼,心裡卻早就打定主意。
陳嘉清楚,這麼多年,黃玲是享受慣了父母的幫助,把一切當成理所當然了。不僅如此,還對父母的家產打主意,把自己的思想灌輸給兒女。這樣下去,不僅手足背離,兒女三觀也會受到不好的影響。
既然這樣,要麼單獨住,讓黃玲承擔起做妻子、做媽媽該承擔的一切。要麼就離婚,可一雙兒女還小,不可能當真就立即離婚。
當陳嘉把搬出去單住的決定一說,黃玲極力反對,說做不了你那麼多的家務,也顧不上管孩子。
但陳嘉心意已決,不管黃玲如何胡攪蠻纏都不改主意。
3
孩子純潔如白紙,大人一言一行都潛移默化影響着孩子的三觀養成。真正的可怕的不是黃玲想要房子,而是黃玲教孩子胡言亂語。在孩子還不能辨別是非的時候,大人的是非觀就是孩子的是非觀,有樣學樣,有話學話。
如果做父母的沒有清醒的頭腦,足以毀了孩子。
從陳嘉和黃玲的故事中,我們可以明白兩個道理:
家有賢妻家和萬事興,結婚應該娶不挑事明事理的女人。有一些家庭,男人在結婚之前,和父母手足關係不錯,但是結婚之後,反而和父母手足漸行漸遠,甚至有的老死不相往來。
這其中有一種就是男人娶的老婆不明白事理,以自己為中心,處處想佔便宜,時時想爭更多,整天挑事,無中生有,小事化大,把一個好好的家弄得誰都不自在。
戀愛時碰到這樣的女人,不管對方多漂亮,敬而遠之。要是結婚後才看清對方的真正面目,作為男人,一定要硬氣一點,正面處理,表明態度,維護好家庭關係。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以身作則促進子女正確三觀養成。孩子很會模仿,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是父母品行的縮影。做父母的算計、自私,孩子都看在眼裡,長期耳濡目染,只怕長大後比父母有過之而無不及。
小到生活習慣,大到為人處世,為人父母者,應當以正確的三觀和導向引導教育孩子。“潤物細無聲”,影響卻驚人。作為一個媽媽,更應該和諧家庭,尊重老人,把一家人的心凝聚起來,好好過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