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朋友的孩子經常會問她:“媽媽,你以後會離開我嗎?等你老了,你會死嗎?”面對孩子的疑問,她有些不知所措。如果直白地告訴孩子,每一個人最終都會走向死亡,會擔心孩子還小承受不了這樣的結果;倘若扯一個甜蜜的謊言,說不會死,會一直陪着你,又怕面對孩子懷疑的眼神。
後來我給朋友推薦了《獾的禮物》這本繪本,讓朋友帶回家跟孩子一起做親子共讀,這雖然是一本談死亡的繪本,但讀過後發現它帶來的並不是悲傷和難過,而是一種讓人動容的溫暖力量。
故事中,一群動物在草原上融洽地生活着,大家都很喜歡長者——獾。但獾知道自己年紀大了,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為了不讓朋友們傷心,他提前告訴大家自己有一天要去一條長長的地下隧道。
一個寒冷的冬天,獾離開了,儘管獾不希望朋友難過,但大家還是特別傷心。冬去春來,朋友們坐在一起又聊起了獾,雖然獾不在了,但是他給每個人都留下了珍貴的禮物——一份沉甸甸的回憶!
鼴鼠記得獾如何教他用一張摺紙,剪出一長串鼴鼠,還有青蛙,也記得自己是怎樣在獾的幫助下,在冰上邁出打滑的第一步,然後成為滑冰高手的,同樣的還有教會狐狸打領帶,教會兔子太太做兔子形狀薑餅的美好回憶。
迪士尼動畫電影《尋夢環遊記》中說,“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學上被宣告死亡;第二次是你下葬時,人們穿着黑衣出席你的葬禮,他們宣告你在這個世界上不復存在;第三次死亡是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把你忘記,於是你真正的死去,整個宇宙都不再和你有關,從此以後不會有人知道你曾經來過”。
讓孩子明白“死亡”,從更廣闊的角度來講是一種生命教育。談論“死亡”,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尊重生命,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多做可以讓世界更美好的事情。只有明白死亡的沉重和不可逆,才能懂得任何時候都不能輕易放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