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菁媽
小朱在閨蜜群裡面問:我們家的孩子在一歲多兩歲的時候特別喜歡自己走路,每次走得慢,我說要抱他,他都不願意,甚至有時候帶他去公園,上樓梯我抱着他上,他都哭着喊着說要從下面上來。
結果還得抱着他走到下面,讓他再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地爬上樓梯,那時候覺得這孩子真獨立真可愛。
沒想到這句話沒多久就打臉了,現在孩子兩歲多,每次帶他出門沒走多遠就說媽媽我累了,我要抱!
為什麼孩子在小的時候這麼可愛,自己不會走,反而要自己走,現在明明已經走得很穩了,反而還要媽媽抱呢?
很多媽媽看到孩子這樣子就非常的氣憤,會責罵孩子,說你已經自己會走了,已經這麼重了,為什麼還要媽媽抱?怎麼這麼不懂事等等。
孩子聽了媽媽說的話就哭得很凄慘,一邊哭還一邊伸着手,還是要媽媽抱!
為什麼孩子學會走路了反而要媽媽抱呢?了解原因後,媽媽不準拒絕
原因一:孩子是真的累了
記得以前工作的時候偶爾要加班,但是加班加到十點,我會覺得很困很累,覺得自己非常的想睡覺了,但是如果偶爾看到了一本好看的書,那麼我看到十二點都不覺得困。
而孩子在剛學習走路的時候,就像我們大人拿到了一本好看的書,他覺得很有意思,很好玩,所以不斷地在反覆練習,他不會覺得累。
但是當他學會走路了,走路對於他來說就不再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而是一種負擔,所以孩子走久了確實會累。
原因二:孩子發現走路之後媽媽的關心變少了
孩子在不會走路的時候,每次出門媽媽都會讓孩子坐在推車裡,或者是抱着孩子,這會讓孩子感覺到很溫馨。
但是孩子發現自己學會走路之後,媽媽跟自己的接觸變少了,媽媽對自己的關注也少了。
所以孩子學會走路還要媽媽抱,那是因為他希望得到媽媽的關注,希望媽媽在肢體上給自己一些安撫和愛。
原因三:媽媽抱着孩子,孩子能看到更遠更高的東西
孩子在兩歲多學會走路也就是80多厘米,他能看到的東西是比較狹隘的,而且在孩子目光所及的東西也比較單調。
但是如果媽媽抱着孩子,孩子的視線就能跟媽媽的視線一樣,能夠看到更多五彩繽紛的世界,能夠看到更遠的地方。
所以孩子在兩歲多,他的視覺發育也比較成熟了,他的大腦需要更多的刺激。
這時候自己走跟媽媽抱着看到的世界不一樣,他當然更希望媽媽抱着他看世界,讓他把世界看得更透徹,讓他的大腦得到更多的刺激。
孩子學會走了還要媽媽抱,這其實是孩子生理上的需求,心理上的需求,甚至是大腦發育的需求。
所以媽媽在帶孩子出門的時候,孩子想要抱的時候也要偶爾抱一抱孩子。
畢竟到了孩子上幼兒園上小學之後,到時候你想抱孩子可能都抱不太動了,即使抱得動,孩子也有自己的小夥伴,不願意跟你在一起玩了。
我們跟孩子相處的時間也就是短短的幾年時間,珍惜這段時光,你會發現親子關係得到很大的提升和改善,孩子到了青春期成年之後出現叛逆,你也更容易處理。
孩子在學走路的時候,有幾個行為很迷惑,家長也要學會處理
第一個:孜孜不倦地學走路
孩子在一歲多的時候,對走路這件事情就特別的感興趣。因為孩子發現他學會了走路就能從一個不能自主的人變成一個積極主動的人,所以他特別迫切地要學走路。
有些家長擔心孩子走不穩會摔倒,所以總是要扶着孩子,殊不知,這樣是畫蛇添足。
哪個孩子學走路不摔跤呢,摔跤才能讓孩子感受到摔跤的時候他的身體是處於什麼樣的狀態,下一次才能避免這樣的狀態,才能讓孩子學會不摔跤的走路方式。
家長只要找合適的地方,讓孩子練習走路,不要有尖銳的物體,相對平坦,才能讓孩子摔跤之後少受傷,才能讓孩子更快更穩地學會走路。
第二個:喜歡走不平坦的路
孩子慢慢學會走路之後,很多家長就會發現孩子特別喜歡走在低洼的坑裡面,有時候下雨,穿着一雙新的白鞋子,孩子也不管不顧的去踩水坑,出一趟門白鞋子變成了黑鞋子,媽媽真的是非常的氣憤。
但這其實是孩子行走敏感期一個必經的過程。
孩子學會走路,他的腿腳功能被喚醒,所以就渴望用腳去探索, 喜歡走坑坑窪窪的地方,走走停停其實就是孩子去感受自己腿腳功能的最佳方式。
家長不要責怪孩子,而是在下雨天出門的時候,給孩子穿一雙水鞋,或者是不那麼容易弄髒的鞋子,讓孩子去感受他腿腳的威力。
第三個:喜歡爬上爬下
孩子在敏感期的時候還特別喜歡爬,本來剛剛學會走路還不會走樓梯,但是在上樓梯的時候他也不要媽媽抱,而是像個猴子一樣爬上樓梯。
其實是孩子練習走樓梯的一個必經過程,家長不要擔心孩子弄髒手,弄髒褲子,讓孩子去爬,才能讓孩子更好地鍛煉自己的平衡能力,更快地學會走樓梯。
孩子的成長過程,總是伴隨着各種變化,家長要了解這種變化,學會正確引導,而不是一味打壓。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
夫妻之間,“結紮”究竟是女性好還是男性好?醫生:很多人都搞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