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記不住剛學的東西?轉頭就忘?出錯很多次還是不長記性,依舊犯錯?是什麼影響了孩子對事物的記憶?有什麼好方法可以更好地幫助孩子,系統的記憶和鞏固所學的知識?
首先我們需要對“記憶”這個概念有一個深入的科學的了解。
什麼叫記憶?
記憶是過去的經驗在頭腦中的反映,也可以說是人腦對於經驗的識記,保持和再現(再認或回憶)的過程。
凡是過去感知過的事物,思考過的問題,體驗過的情緒,操作過的動作,都可以以映像的形式儲存在大腦中,在一定條件下,這種映像又可以從大腦中提取出來,這個過程就是記憶。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提倡越低齡的孩子,教學一定是建立在寓教於樂的基礎上的原因,因為這樣的互動形式可以較大程度的調動孩子的感官刺激,從而加深孩子的記憶,鞏固他們的知識體系。
記憶的分類
簡單來說,記憶按照信息保持時間的長短,可以分為:
1 感覺記憶
2 短時記憶
3 長時記憶
每種不同形式的記憶在人的大腦中存儲的時長是不同的,這也就意味着當下的信息刺激對人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就像你可能很難忘記第一次上舞台表演唱歌的經歷,但是記不住前幾天吃過的午飯一樣。
對於知識,我們肯定希望孩子能夠進行長時記憶,最好是擁有過目不忘的本領。而這種能力的鍛煉,取決於我們的記憶過程。如何高效的記憶,記憶分哪些步驟?
記憶的過程
在記憶的過程中,從記到憶包括識記,保持和再現三個基本環節,它們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完整統一的過程。
1 識記
按照目的來分,分為無意識記和有意識記。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更主要的是依靠有意識記,即有明確的識記目的,並且運用一定方法的識記,這個過程中堅持一定意志的努力。
按照方法來分,可以分為機械識記和意義識記。
市面上有些提倡速讀班級,只看重孩子認讀的速度或者能否完整快速讀出文章,而不側重孩子理解能力培養,大多採取的是機械識記的方法。而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孩子需要對知識點首先建立基礎的內在聯繫的理解,其次才能更加深刻的記憶。這兩種方式適用於不同的學習材料,要善於區分。
2 保持
即知識在人腦中的鞏固過程。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複習,學習隔段時間要進行“炒冷飯”的練習。溫故而知新,同樣是對記憶保持一種很好的鍛煉。
3 再現
無論是通過口頭表達形式描述以往發生的故事,還是測驗形式檢查過去一段時間的學習成效,都是對大腦中知識的回憶再現。這個過程中,孩子最容易出現的就是遺忘。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以無意義音節為材料,依據保持效果,繪製了著名的“遺忘曲線”
這個規律表明,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最初的遺忘速度很快,隨着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速度逐漸下降,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遺忘。最黃金的複習時間是學習之後的48小時以內。
如何科學複習?
對於很多父母孩子來說,肯定都知道複習的重要性。我們應該如何利用記憶規律去更大效率地提升知識的記憶和掌握呢?下面的幾點建議可要牢牢做好筆記啦!
第一, 學習建立在意義記憶為主,機械記憶為輔,發揮兩種記憶各自的長處,從而提高整個記憶的效果。理解學習材料的意義。
第二, 對學習材料進行精細加工,促進對知識的理解。學會整理不同科目的知識點聯繫,更全面地了解知識點之間的關係。比如英語語法可以按照時態,詞性,句型等不同類別進行歸納複習。
第三, 重視複習方法。及時複習;合理地分配複習時間,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晒網,心血來潮就複習一下。
分散複習和集中複習的方式相結合,將材料難度大和小做好區分,難度小的可以分散複習,利用零碎時間。而需要集中思考,難度大的材料利用集中複習時間做記憶鞏固。
運用多感官參與複習。複述所學知識是一種很好的回憶方式。可以讓孩子當小老師,跟家長每天或者每周總結回顧所學的內容,以檢驗自己的所學是否到位。如果不是很喜歡口頭表達的孩子,可以通過繪畫思維導圖的方式,對自己的學習進行總結。
市面上總能看到很多學霸筆記類型的教輔參考書,何不自己動手製作一本屬於自己的學習總結筆記呢?教材,課本,教輔練習冊,這些上面的知識點都是別人編者的智慧,而我們真正學到的應該是屬於自己的那一份。試想一下,從小到大自己學習自己整理起來,擁有一套自己的學習知識手冊,豈不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
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更科學地學習!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父母再次自我教育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