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市江寧區湖熟街道的一家養老社區,每周三都會被一場“音樂會”點燃。二胡、小提琴、大提琴、揚琴、笛子等多種樂器交織,讓原本安靜的社區瞬間熱鬧起來。這場音樂盛宴的組織者,是80歲的退休數學教師李振宇。這位心懷熱愛的“80後”,憑藉對音樂的熱愛和對家鄉的深情,跨界開啟了用音樂傳承、發揚湖熟文化的別樣嘗試。

跨界逐夢:從數學講台邁向音樂舞台
李振宇從小就和音樂有緣。小時候,家裡的一把二胡成了他音樂夢想的起點。憑藉對音樂的敏銳感知和不懈練習,年少的他便已熟練掌握了這門樂器。

後來,李振宇成為一名初中數學教師。在師資匱乏的年代,他主動承擔起音樂教學任務,用二胡技藝和對音樂的理解,帶領學生們領略音樂的魅力。
退休後,時間變得充裕,李振宇開始潛心鑽研音樂。他通過參考音樂書籍、觀看教學視頻,不斷打磨技藝,自學了中阮、小提琴、揚琴等多種樂器。隨着演奏水平日益精湛,他在社區活動室的演奏吸引了眾多文藝愛好者。大家紛紛帶着各自的樂器加入,街道文藝隊“琴友之家”應運而生。

“琴友之家”的成員來自各行各業,有退休教師、企業職工、個體戶、農民等。儘管身份各異,但對文藝的熱愛讓他們相聚。隊伍從最初的寥寥幾人,逐步發展至如今的十三四人。談及未來規劃,李振宇透露:“未來計劃將隊伍擴充至20人,為鄉村文化建設注入更多活力。”
在李振宇的帶動下,“琴友之家”的成員們每周三都會準時前往社區集中排練。在街道舉辦的文藝演出中,常常能看到他們的身影;社區敬老院里,他們的義演為老人們帶去歡聲笑語,溫暖了歲月。這些義演活動不僅點燃了湖熟鄉村文化氛圍,也讓村民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與日俱增,越來越多的人主動參與到鄉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

匠心譜曲:讓湖熟文化在音符中綻放
湖熟,這片底蘊深厚的土地,詩詞文化源遠流長,描繪湖熟八景的詩詞佳作更是數不勝數。然而,長期以來,用音樂形式表現湖熟文化的作品卻一片空白。李振宇在深入了解家鄉文化後,萌生出一個大膽而富有創意的想法:依據湖熟八景詩詞的詩意,創作與之匹配的音樂,以全新的藝術形式展現家鄉之美。
懷揣着這個想法,李振宇踏上艱難的創作之路。跨界編曲的難度超乎想象,旋律的把握、音符的斟酌、音樂架構的設計,都讓他絞盡腦汁。為了讓音樂與湖熟文化完美融合,他紮根湖熟街道,一頭扎進當地歷史文化與風土人情的研究中。他查閱大量古籍史料,走訪多位當地耆老,不放過任何一個能為創作賦能的細節。

歷經三四年的不懈努力,李振宇相繼製作出《梁台春韻》《太湖秋雁》等表現《湖熟八景》文化的極具地方特色的音樂作品。其中,民樂合奏《梁台春韻》以湖熟街道的歷史為藍本精心打造。創作時,李振宇不僅參考大量歷史資料,還深入研究歷史文人描寫湖熟的詩詞,力求每一個音符都能精準傳遞湖熟的獨特韻味。最終呈現出的旋律悠揚婉轉,飽含深情,極具感染力。每次演出,台下掌聲不斷。村民們感慨:“聽李老師的曲子,就像在聽我們湖熟自己的故事,那些過往歲月、熟悉場景,都隨着音樂一一浮現。”
近年來,湖熟發展日新月異,鄉村文化蓬勃發展,物質條件日益富足。李振宇並未停下探索的腳步,他表示:“湖熟八景各有千秋,此前已創作部分相關作品,如今正在為其他景緻譜曲。希望通過這些作品,進一步豐富湖熟文化藝術形式,讓更多人在旋律中領略湖熟之美。”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楊菁菁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