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女兒:未來的世界,我們該留些什麼?

2025年07月08日09:23:10 育兒 1389

寫給女兒:未來的世界,我們該留些什麼? - 天天要聞

《星際穿越》

「想象未來」這件事正變得前所未有地困難。

我們身邊⼀切變化的速度如此之快,以⾄於我們的⻓輩弄不清楚我們⼀天天在⼲什麼。

我們也不知道,到我們的孩⼦那時候,世界會變成什麼樣,以及到那個時候,我們會,或者能留給他們⼀些什麼?

以前我們說,前⼈栽樹,後⼈乘涼。但我們現在如果播撒下⼀顆種⼦,卻⽆法預⻅這棵樹對未來的孩⼦們有什麼意義,或者他們究竟會不會需要這棵樹。

寫給女兒:未來的世界,我們該留些什麼? - 天天要聞

親愛的女兒:

家書這種東西,爸爸是不擅長的。

寫字、閱讀和說話是爸爸的工作,雖然沒有什麼談得上成就的東西,前後也做了二十年。所以,我可以不謙虛地說,自己並不是不擅長用語言文字向你解釋複雜的事情。

我所不擅長的,是以過來人的身份向你傳授所謂的人生經驗。

如果允許我再不謙虛一次的話,我不擅長此道,是因為我不認為長輩有資格向晚輩傳授什麼。在今天尤其如此。不要誤會,我並不是那種認為新的一定比舊的好的粗人,有的時代新勝於舊,有的時代新不如舊,歷史從來都是迂迴前進。

但是可以這麼說:我更願意活在一個新勝過舊的社會。我也相信,舊人克制自己引導新人的慾望,對於營造這樣的社會是有利的。

不過,過去二十幾年技術和社會的發展之快,令新舊的分野變得模糊。剛剛背上書包上學的小朋友,和爸爸這樣的大叔,經常要面對同樣的新技術、新模式、新產品、以及它們帶來的新困境。在這種情況下,寫給你的信,倒未必僅僅是寫給你的了。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電腦,在今天已經是一句多餘的話。

不過,從一九七零年代末個人電腦出現開始算起,“電腦”的定義和形態在過去四十多年發生了很大變化。電腦作為一種指向未來、並有可能塑造未來的工具,其性質也在漸漸改變。

就拿我寫這封信時科技界的大新聞來說吧。走紅全球、征服無數少年少女的遊戲《Fortnite》背後的公司Epic和蘋果正在打架。它們之間具體發生了什麼,在此不做詳細介紹。目前的結果是,雙方對簿公堂後,蘋果撤銷了Epic的開發者賬號。

這不僅意味着新玩家無法下載,就算你之前下載過,只要刪除了,或是抹除了手機,或是換了新手機,都無法重新下載來玩。

更誇張的是,蘋果之前甚至還威脅要撤銷Epic的另一個開發者賬號,Epic用那個賬號開發了被無數其它遊戲開發商使用的Unreal引擎。

幸好法院阻止了蘋果這麼做,否則,其它的無辜遊戲開發者就會成為蘋果與Epic之爭的犧牲品。我們目前不知道這件事接下來會如何發展,但現狀已經足夠糟糕。

試想,你買了一台電腦(這裡是廣義的電腦),又買了某公司的軟件,最終卻發現自己並沒有完整的在自己電腦上使用該軟件的權利,或者說這權利可以輕易成為兩家商業公司利益之爭的犧牲品,真是豈有此理。

這件新聞背後有很多歷史源流,不過在此我們可以把它視為電腦人理想的幻滅的一個象徵。

什麼是電腦人的理想呢?在個人電腦剛出現的時候,世界上只有很少數人對它有興趣。但這些有興趣的人,其興趣的強度幾乎達到了宗教級別。他們不僅是覺得電腦好玩,或是有用,更覺得它將巨大的權利賦予了普通人。

電腦曾經是“國家級”的工具,但現在居然可以擺到普通人家裡的桌面上。電腦內部有一個自成一體的世界,用戶面對電腦時有徹底的控制權,這和面對真實社會時那種混亂不可控的狀態形成了鮮明對照。

此外,一部分人也相信電腦是一種全新的書寫工具。

我們現在用電腦寫文章、畫畫、作曲,但這些活動大部分還是在用電腦做之前在紙上做的事。所謂全新書寫工具,指的是類似、甚至超越印刷術發明級別的變化。

這一宏大的理想可以說並未完全實現,不過電腦的這些特性,令早期的狂熱愛好者們產生了一種傳教士般的使命感。(事實上,蘋果在八零年代早期就是有技術傳道士這樣一個職位。)

一九九零年代,源自美國軍方,後來在學術界使用的互聯網開始對公眾開放。這可謂大大增加了普通人對電腦的興趣。

當然,九零年代的互聯網用戶數量和今天不可同日而語,但那時的互聯網和今天有一個關鍵區別,那就是貧瘠。

今天你只要打開手機就知道該看什麼,玩什麼。就算不知道,身邊的朋友也會幫你介紹。九零年代,網上的內容和服務比今天少得多,而且在生活中能遇到知道該怎麼玩的人的幾率也小得多。

同時,那時的互聯網沒有任何限制。這造成的結果就是當年上網玩的人都會努力往裡填充內容,同時,那些無法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同好的小眾內容特別適合在網絡上發表。

坦白說,如今我們在豆瓣、知乎、新浪微博上做的事和當年在原始的、圖片都發不了的論壇上做的事是很類似的。不過我可以保證,大部分經歷了早期互聯網的人都會告訴你那是一個逝去的理想國。爸爸就是這樣的人。

慨嘆今不如昔總是令人討厭的。我很清楚,對於二零零零年以後出生的人,現在的互聯網沒什麼不好,正如剛剛有電視看的一代人也只會看到電視的好處,同時也不願意聽各種“專家”對於電視危害性的警告。

以上說了個人電腦和互聯網,不過同樣的事情在各種與電腦相關的新技術領域都在發生。

事實上,今天有許多人已經不只是在懷念逝去的理想國這麼簡單,而是真心地對於某些新技術的發展感到擔憂與害怕。

例如,人工智能就是爭議很大的一種技術。有的人擔心它會讓許多人類失去工作,有的人認為它的某些應用意味着民主和開放社會的末日。

有一些原本為我們帶來方便的互聯網產品,終究成了限制我們自由的枷鎖。一些我們沒有同意過的事情在我們身上發生,而我們幾乎無力逆轉形勢。

即便是對新技術最樂觀的人,在今天也已經不可能一口否認以下看法:和電腦相關的新技術的發展出現了不可忽視的問題。這些技術以及用它們開發的產品究竟是在服務我們,還是在綁架我們?早年的電腦和互聯網先驅想像的更好的社會為什麼沒有來?

在科幻作品裡經常出現所謂“high tech, low life”的未來想像。在那種想像里,未來社會有強大的高級技術,但人類的生活卻近乎螻蟻般卑微,掙扎求存,在技術面前完全喪失了協商的能力。

小說不是現實。如今我們還可以和技術協商,人們也確實已經開始協商。有些權利我們不願放棄,有些便利我們可以不要,以保護我們珍視的其它東西。

此外,對於過往在如同荒野的環境中猛烈生長科技公司,也有越來越多人提出了監管的要求,在某些國家也已開始實踐。

我們正處在通往螻蟻生活的列車上,但也正在試圖扭轉軌道的方向。而如果說“high tech, low life”社會的生存方式是別無選擇,目前我們在列車上的生活則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這並不容易,但也並非不可能。

的確,我沒法預測十年、二十年後的世界是什麼樣——那個你已經成為主角的世界。所以,在二零二零年寫下的這些信,其保質期不會很久。

但如我之前所說,無論是你,還是今天的青年、大叔、老阿姨們,面對的是同樣的新技術,以及同樣一個經由這些新技術來認知和體驗的世界。這些話在當下寫給她們或許也不是完全沒有價值。

在所有人都連接在一起的世界,關於未來生存的選擇是由我們大家共同做出的。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老話“墳上泥土呈金色,後代子孫會進財”,啥意思,有道理嗎? - 天天要聞

老話“墳上泥土呈金色,後代子孫會進財”,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祖墳的風水與家族興衰常被賦予神秘聯繫,民間流傳的“墳上泥土呈金色,後代子孫會進財”便是典型例子。這句俗語表面指墳墓土壤顏色與財運的關聯,實則暗含古人自然觀察、五行學說與倫理觀念的多重交織。要探究其真實含義,需從民俗學、地理學及歷史背景等多維度
旺自己的最好方式,其實就三句話 - 天天要聞

旺自己的最好方式,其實就三句話

曾聽聞這樣一句話,擲地有聲:“你,是你的主宰。”你的情緒,宛如手中可調控的琴弦,能奏出或激昂或舒緩的旋律;你的生活,恰似一張等待繪製的畫卷,色彩與構圖皆由你決定;你的人生,更是一部自編自導自演的戲劇,劇情走向全憑你掌控。
人這輩子,有七難(誰也躲不過) - 天天要聞

人這輩子,有七難(誰也躲不過)

人生猶如一場漫長且充滿未知的旅程,每個人都會在這條道路上遭遇形形色色的難題。有些困境看似能繞開,實則無人能真正置身事外。以下這七難,無論身份高低、財富多寡,終將一一面對。
銳評|血鉛事件匪夷所思,幼兒餐食安全豈容半分失守 - 天天要聞

銳評|血鉛事件匪夷所思,幼兒餐食安全豈容半分失守

備受關注的天水幼兒園幼兒血鉛異常事件,有了最新調查進展。據通報,事件起因是園方在部分面點製作過程中非法添加使用了不可食用的彩繪顏料。而據警方介紹,如此荒誕之舉,始作俑者的初衷竟是“進一步擴大生源,增加收益”。鉛是公共健康領域最受關注的有毒化
45歲老師帶71歲失智的母親上班,卻被家長圍堵“討說法”! - 天天要聞

45歲老師帶71歲失智的母親上班,卻被家長圍堵“討說法”!

45歲男老師帶患有阿爾茨海默氏症的母親上班,還安排母親在學校幹活,誰料,學生家長知道後竟圍堵學校“討說法”。男老師叫孫元金,出生在普通家庭,5歲時父親去世,母親一個人照顧他,生活艱難,但是母親卻拉着他說:“兒子,一定要好好讀書,才能出人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