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沒有想着一個很周密的計劃,計劃寫好了,成了牆上的一張紙?
有沒有特別容易被打擾,正寫作業,門鈴一響,他跑得最快?
有沒有心灰意冷,對學習沒了半點熱情?
有沒有看見同學優秀,特別著急,卻不知道怎麼下手?
今天給你介紹一本我看了兩年之久的一本書-----《認知覺醒 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之所以看了兩年,因為開始看的時候雲里霧裡的,沒看懂。
兜兜轉轉,一年以後,又翻出這本書,卻一發不可收拾,不厚的書,我愣是看了兩個月,還寫了幾十條讀書筆記。
作者周嶺,因為對認知知識的學習和實踐,自己從一個抱着手機熬夜到凌晨的人,變成了一個自律性超強的人,寫了公眾號,出了兩本書,就像書的副標題一樣“開啟了自我改變的原動力”,家庭和孩子都跟他一起,發生了巨大變化。他是怎麼做到的?秘密都藏在這本書里。
這本書分兩部分,上篇內觀自我,從大腦、潛意識、元認知三個方面展開;下篇外觀方法,從專註力、學習力、行動力、情緒力等方面闡述。內外兼修,在開啟個人改變中不可多得。尤其對青少年成長和學習困境有很多幫助。
說到學習和成長,有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學習任務越來越緊,可是拿起手機遊戲就放不下;計劃制定的很緊湊,可是慢慢就鬆懈了;每天早起晚睡,屁股坐在桌前不動,可是哈欠連天。
表現出的這些現象,是什麼決定的?
是我們的大腦。
如果我們想改進我們的現狀,就要對大腦進行了解。
大腦歷史悠久,說來話長:
我們有三重大腦,分別是本能腦、情緒腦和理智腦。
本能腦和情緒腦已經存在幾億年,它們的力氣大得就像一個重型起重機,是我們的保護神,時刻守護者我們。而負責思考的理智腦,剛剛存在250萬年,它的能力就像一個初生嬰兒,肩不能扛、手不能提。
本能腦和情緒腦,在遠古時期就存在了。那時候我們的祖先面臨的威脅太多了,飢餓、自然災害、野獸攻擊,所以它們要想盡辦法保護我們的祖先。
因為能吃的東西少,所以要節約能量,盡量做不消耗能量或消耗能量少的事,我們的祖先要像現在的獅子一樣,必須捕食獵物時才動,其它時間都是靜靜地卧着。只要還能活着,身體就儘可能不動,只要看見食物,就盡最大可能地吃進肚子里。
因為到處都是威脅,稍不留神就被野獸吃了,本能腦和情緒腦還養成了一個習慣,看見不熟悉的東西就躲,看見困難就逃。
可是歷史的車輪走得太快,如今我們不再是原始人的環境了,可是本能腦和情緒腦沒反應過來,他還在堅守着原來的保護信念。
如今它們把新知識、新環境當作要遠離的危險,把層出不窮的食物當作稀缺資源,看見就要裝進肚子里,酒足飯飽後、一動不動地葛優躺,即遠離危險,又節約能量。
所以我們看見好吃的就想吃,不是我們的錯,是它們在保護我們。我們看見難題就想逃避,也是本能腦和情緒腦在保護我們。
當時保護我們的舉措,現在卻成了我們進步的阻力。我們學習、運動、成長的每件事情都需要三重大腦的博弈。
本能腦和情緒腦想讓我們安全、舒適,理智腦卻是個有理想的人,想有所作為。
比如學習就是一個耗能的事,十年寒窗苦嘛,古人都說了,不然也不用“頭懸樑,錐刺股”。出於保護,本能腦和情緒腦時刻警惕着,生怕累死了小主,或者能量耗盡,餓死了。所以,它指揮我們能偷懶就偷懶。
但是理智腦知道,要學習呀,它和爸爸媽媽一樣清醒,知道該做什麼。
可是你還記得它們之間力量差異有多大嗎?
面對學習,理智腦派出了勤奮刻苦,武裝了好幾天,又下決心又定軍令狀,勉強打鬥四五個回合,還是敗下陣來。
怎麼辦?投降?再戰?
躺平最好了,既然干不過,就聽本能腦和情緒腦的,臣服吧
在臣服和抗爭之間,還存在一條路:運用
既然本能腦和情緒腦的力氣那麼大,為什麼不運用呢?人是可以開動重型起重機的呀!
人在這時候就分成了兩類:會利用本能腦和情緒腦的和不會利用本能腦和情緒腦的
有的人,看見別人很努力,自己毫不在意,甚至還說風涼話,“那麼用功,也沒比我高到哪去嘛”,自己該玩手機玩手機,該睡覺睡覺。
有的人,拚命使勁、努力追趕,不過十二點不睡覺,早上四點就起床,一天就睡三四個小時,看着都讓人心疼。
這些就是臣服和抗爭的典型。
那會利用的什麼樣呢?
該玩玩、該睡睡、該學學…,這正是我們羨慕的學霸呀。
他們正是巧妙地利用了本能腦和情緒腦的強大力量。
就像給拉磨的驢面前吊了一根胡蘿蔔,我們也要給自己的本能腦和情緒腦吊一根胡蘿蔔,讓它們乖乖地聽話。
要做到巧妙利用本能腦和情緒腦的巨大力量,我們要做這三點:
1. 首先要麻痹“敵人”
孔融被黃巾軍圍困在城裡,太史慈負責出城搬救兵,里三層外三層地圍困,硬闖肯定不行啊。於是,太史慈天天大搖大擺出城練習騎射。黃巾軍開始很警惕,擔心他跑出去求救兵。連續半個月就這麼練習射箭,黃巾軍就被麻痹了。太史慈再出來,黃巾軍看也不看他。太史慈一看時機已到,縱馬衝出包圍,搬來救兵,解了孔融北海之圍。
面對學習,要怎麼麻痹本能腦和情緒腦呢?
目標要足夠小,對你來說,像呼吸一樣簡單,不費力氣。
比如我這個學習程度,可以定“早起背一個單詞”這個目標,你可能是五個。
不但《認知覺醒》作者周嶺這樣做,《微習慣》作者也是這樣做的,他宣稱,他的人生從一事無成到現在春風得意,起點就是一個俯卧撐!
你想好麻痹“敵人”的小目標了么?想好了,就寫下來。
2.用積極的反饋,鼓勵“敵人”
《認知升級》的作者劉傳有一段神奇的練琴經歷:他從零基礎到考完十級只用了兩年時間!他練琴的過程就是練習曲子,流暢後彈給別人聽。然後曲子難度升級,練曲子,流暢地談給別人聽。不斷循環,不斷獲得讚揚,始終沉浸在彈琴的樂趣里。
這就給練琴這件事一個積極的反饋,本能腦和情緒腦覺得還不錯,有點意思,下次還想做。
對於彈琴、唱歌、畫畫來說,反饋很容易,因為成果很容易展示。一幅畫、一首歌都是成品,可以獲得直觀的反饋。
可是對於學習就難了,親戚來我家,我不能說“你看看,我解物理題可快了”。
但是對於學習而言,考試無疑是最好的反饋,是本能腦和理智腦喜歡的小驚喜。
不信你可以自己考考看。
循序漸進,從一道題開始考哦。
比如你把寫作業當成一個考試,一邊計時一邊寫,你發現昨天用了兩個小時,今天用了一個半小時,這時候你的心情怎麼樣?
作者有位同事,孩子上高中,妥妥的學霸:成績好,還從來不上興趣班,學習之餘還有很多玩的時間。作者向他請教有沒有特別的方法,他說的秘訣之一,就是像對待考試一樣對待家庭作業。
3.讓“敵人”主動休息,保證他們的力量持續不斷為我所用
我雖然沒當過學霸,但也有一顆當學霸的心。
為了成功,我自我打氣、暗下決心:我要刻苦努力,成為家長的驕傲、同學的榜樣。
可惜英雄的開場卻帶來了壯士的結局,自虐之後,不但成績沒提高,連心勁也給磨沒了。
最後自己對自己沒有信心了,心想:“就偶爾做對了幾道題,就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以為自己是學霸了?算了吧,還是躺平吧。”
為什麼這麼努力,卻沒有得到結果?
你看過《賽車總動員》第一部嗎?麥昆沒有進站換輪胎,導致在比賽的關鍵時刻爆胎,輸掉了比賽。
在學習過程中主動休息,就像比賽進程中定時進站檢查、加油、換輪胎一樣。
2004年, 13歲的天才少年卡爾森和傳奇天才卡斯帕羅夫進行一場國際象棋的比賽,這是一場快賽。
13歲的卡爾森居然在比賽中離開了棋盤到一邊晃悠去了。最終這場比賽讓他成為歷史上最年輕的頂級棋手。
所以你沒看錯,主動休息非常重要。
愛迪生在發明遇到困境的時候,他會小睡一會兒,而不是廢寢忘食,努力攻克。
還有很多休息方式適合在緊張的學習之餘來進行,比如運動、散步、繪畫、泡澡、聽音樂。
我們在日常學習中可以用“番茄鍾”!
有時候你學習漸入佳境,會捨不得放下筆,覺得自己好不容易這個題做的特別順手。即便如此,我仍然建議你放下手中的事,讓自己的原始腦和情緒腦主動休息5分鐘。
讓情緒腦和原始腦按時休息,這樣他們巨大的力量才會一直保持住,並一直讓我們有得用。
還有一點忠告:
制定學習計劃的時候,行動內容要清晰
在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是早起打卡族,我醉心於和天光一起醒來,我夜裡睡覺從不把窗帘拉嚴,東方出現魚肚白,我就會被大自然的亮光叫醒,我就起床開始我朝氣蓬勃的一天。
很美好的樣子吧,可是卻一事無成,為什麼?
因為早起以後幹什麼?不知道。只是東一榔頭西一杠子,消磨一個早晨。
而本能腦和情緒腦最怕模糊。所以理智腦的任務就是在制定計劃的時候消除模糊。
要早起鍛煉,計劃是這樣的:棕色運動服、白色跑鞋睡前準備好,起床後穿好,告訴自己先下樓,然後告訴自己“反正也來了,跑兩步”!
學習計劃可以是:坐到書桌前,用那隻藍色晨光中性筆,三分鐘寫一道物理題,一分鐘背一個新單詞。
你要怎樣消除計劃中的模糊呢?趕緊寫下來吧。
寫在最後:
在周嶺《認知覺醒》這本書里,我們能夠深度的認識大腦的工作原理,了解很多重要的學習方法。我能力有限,介紹得實在片面。
推薦每一位家長和高中的孩子們,大學生或者你覺得自己在成長和學習的過程中一直有困惑沒有解開,一直很努力,但是沒有收穫,沒有突破的人,都來讀一讀這本書,它值得你一讀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