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還沒玩夠呢,如果太陽不落山就好了……”孩子每晚回家前的碎碎念,今天終於解決了。
晚上,我們先準備好了地球儀和一個手電筒,然後關了燈,準備來一場星空小遊戲。我打開了手電筒坐在地中間當“太陽”,孩子當“地球”。他一邊轉着地儀球,一邊繞着“大太陽”轉圈。
孩子轉着地球儀,嘴裡念着“現在是早晨”、“呀!中午了”、“晚上到了”。我隨着“小地球”的轉圈,念叨着“春、夏、秋、冬”。
睡前,孩子約定,明晚讓姐姐也加入遊戲,來當地球的衛星“月亮”。
想讓孩子理解時間,對天文、歷史、地理、生物、社會等科普啟蒙,好像不難,只需要一份內帶折頁的“時間地圖”,就可以為孩子們搭建一個清晰的“框架”。
《時間地圖》是西班牙生物學博士朱因特和插畫師洛桑托斯聯手打造的“萌系科普繪本”,她們把138億年的旅程濃縮為35幅時間地圖,帶着孩子們探索宇宙萬物和人類的歷史,思考“為什麼我們是一家人”?“為什麼我們又不一樣”?
這套書分兩冊,一冊是從宇宙大爆炸到人類的誕生,宇宙的起源是什麼?生命是怎樣誕生的?人類如何“佔領”了全球?也可以回答孩子的“你從哪裡來?”;
另一冊講人類是怎樣從捕獵採集到後工業時代。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光照和降水與地理環境有啥關係?我們人類是怎樣適應地球上的不同環境的?為啥世界各地的人高矮、膚色、頭髮都不同?
《時間地圖》帶着孩子穿越138億年的旅程,這樣的科普繪本真的很有趣。
01 畫風可愛、有趣有料、娃娃的菜
在這裡,太陽是一個呆萌溫暖的“大胖子”,月亮是一個害羞可愛的“小寶寶“,還有很多原始人小孩跑來跑去,就像孩子在天地萬物、宇宙之間穿梭一樣。
軟萌可愛的畫風,小齡寶寶可以直接當漫畫看;5歲左右的可以玩看圖說話,鍛煉想象力,還能當做科普啟蒙;7歲以上的寶寶就可以自主閱讀,在漫畫里穿越時空。
書里的小折頁,不着急翻開答案,我們可以和孩子玩玩猜一猜。就像小奶瓶,孩子形容着現代奶瓶的樣子,努力想象着當初的奶瓶會是啥樣。像葫蘆?像暖瓶?像水桶……
孩子打開折頁的時候,驚呼:“像個尿奶的小茶壺!”驚訝、好奇、開心全都寫在他的眼睛裡。
02 我們都是一家人
以前,我們學的歷史,都是各個國家的歷史。比如我們就是從夏商周開始,而《時間地圖》是從宇宙開始到人類誕生,講的是地球的歷史,人類的歷史,直接就拔高了孩子看世界的高度。
從宇宙、星球誕生,到生命初始的小細胞、多細胞;再從恐龍稱霸到哺乳動物,進化到遠古人類——露西和她的家人們。
露西生活在距今300多萬年前。她成年的時候,就和今天十來歲的小女孩差不多。她的臉和我們不同:嘴巴很突出,頭顱也只有我們的1/3的大小。
現在,不管你在哪裡,哪國人,我們都來自同一個祖先——露西。所以,對於地球人類來說,我們都是一家人。
03 為什麼我們不一樣
當我和孩子看到“我們是一家人”的時候,孩子說:“在電視上看到非洲小孩,為什麼臉黑黑的,難道是餓的嗎?“
是呀,既然我們是一家人,同一個祖先,為什麼我們不一樣?頭髮、皮膚、體型等等很多不同呀!
大約在15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出現在非洲。他們應該是為了探索更廣闊的世界,開始了大遷徙,足跡幾乎到達了地球的每一個角落。他們穿過河流,越過高山,一些人還嘗試海上航行,很多年才到達海島。
一路上,他們停下來吃飯、睡覺,生寶寶……如果他們感覺這個地方不錯,就住一段時間,或者定居在此;同時,也有一些人繼續前行,探索開拓新的家園,逐漸擴散的整個地球。
看到祖先們探索世界的路線圖,在那個旅程主要靠腿的年代真得伸出大拇指。
不對呀,既然還是同一個祖先,為啥我們還是不一樣?因為我們來自不同的地方。
留在不同地區的人們,為了適應不同的生活環境 ,炎熱或寒冷、多雨或少雨,讓我們有的不同的特點。
比如非洲的光照強烈,深色皮膚能保護他們不被晒傷;而在光照比較少的地方,淺色皮膚在太陽那吸收更多的維生素D,才能保證身體健康成長。所以離開了非洲的人,膚色才慢慢變淺的。
再比如炎熱地區,人們大多長得高大苗條,他們要多流汗來散發熱量。就像東非的游牧民族馬賽人;相反,生活在寒冷地區的人們,他們身材短小結實,儘可能保存熱量。就像生活在北極圈附近的愛斯基摩人。
探索宇宙、地球,了解人類歷史,一起尋根求源。
想起小時候,我們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所見即所得。我們看到的東西,只要肯研究,基本上自己都能做出來;現在,孩子一出生,吃的、穿的、用的、看的、玩的……只能做個消費者,什麼汽車、飛機、火箭……他們更是司空見慣,熟視無睹。
看《時間地圖》,讓孩子在138億年的時光隧道中穿梭。原來,生活中那些理所當然存在的東西,都是人類不斷探索、創新的成果。包括,我們的身體,都是138億年不斷地進化來的奇蹟。
為什麼我們是一家人?為什麼我們不一樣……
用時間地圖,給孩子啟蒙自然科學、天文地理,讓孩子的世界不局限在一時一刻、一國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