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認知清晰的孩子是什麼樣的?有目標,能選擇,會判斷

2022年07月01日09:04:25 育兒 1284

自我認知清晰的孩子是什麼樣的?有目標,能選擇,會判斷 - 天天要聞

如果有一種能力是不遺餘力、必須要給孩子培養起來,那一定是教會孩子“認識自己”。

我時常在想,為什麼自己活到30歲才找到自己熱愛的工作,在這之前,我對自己喜歡做什麼、擅長做什麼,是沒有清晰的認知的,以至於娃都四歲了,才逐漸發覺自己非常喜歡兒童教育這件事情,並且願意鑽研和實踐,最終成為一名家庭教育指導師

從大學畢業到現在十幾年,我的人生走過了一段挺長的彎路。

和我有同樣感受的,是我的閨蜜,拖家帶口的,奮鬥在考取註冊會計師的路上,她說,早知道自己是做會計的料,大學就不選建築專業了。

自我認知清晰的孩子是什麼樣的?有目標,能選擇,會判斷 - 天天要聞

我認為這些遺憾和後悔,歸根到底,是因為我們從小沒有建立清晰的自我認知,夢想、目標與學習、工作是脫節的。

以至於在本該要開花結果的人生階段,才找到屬於自己的種子。

如今我們已成為父母,自然也不想讓孩子重蹈覆轍,我們能做的,就是引導孩子“認識自我”,幫他們找到自己的人生種子。

“認識自我”到底是怎樣一種能力

“我是誰”這個問題是孩子一直到青春期都要面對的,在兒童期的大部分時間中,個體都在以某種方式尋找一個答案--------《兒童發展心理學》

說到“認識自我”,我們能夠想到的是:知道自己長什麼樣子,了解自己的優點、缺點是什麼,有什麼樣的興趣愛好,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

除了這些,我們還需要讓孩子具備另外三種建立在自我認知上的能力,那就是:有目標、能選擇、會判斷。

自我認知清晰的孩子是什麼樣的?有目標,能選擇,會判斷 - 天天要聞

1、在茫茫人生路上,能夠找到清晰的目標

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徐凱文提出了一個心理疾病,叫做“空心病”,得了這個病的人,會覺得人生毫無意義,對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應對“空心病”,就必須要面對這幾個終極問題:人為什麼要活着?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對於自己來說,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徐主任說:北大四成新生認為活着沒有意義,這些學生從小都是最好的學生,最乖的學生。

我記得我小時候,老師和家長時常掛到嘴邊的話是:你要是考不上大學,你這輩子就完蛋了。

如果考大學是人生的意義,為什麼這些考上北大的孩子會認為活着沒有意義呢?顯然,考大學不是人生的終極目標。

我們這代父母應該嘗試這樣一條路:引導孩子找到自己熱愛的、喜歡的事情,把這個事情當做目標,讓學習成為實現目標的手段。

比如,孩子喜歡畫畫且畫得真不錯,那我們就需要讓孩子明白,要想獲得更專業、更優秀、更高層次的繪畫資源,就得往上學。

為自己的興趣開路,為自己的目標努力,一切學習和奮鬥就有了意義。

認識自我,就是讓孩子能夠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情、興趣點或者發光點,讓一切努力都為這些目標服務,避免孩子陷入迷茫。

自我認知清晰的孩子是什麼樣的?有目標,能選擇,會判斷 - 天天要聞

2、在重要岔路口上,有能力做出選擇

孩子的人生會面臨很多重要選擇,比如中考、高考、就業、擇偶,不同的選擇會帶來不同的人生,這種不確定性決定了做選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然而,最終對“選擇”負責的人,只有自己,孩子的人生還得他自己去走。

就拿高考來說,選擇哪所大學,哪個專業,一方面受分數制約,另一方面,也取決於孩子們在重要選擇面前,能否做決斷。

內蒙古烈士警察包佔全的兒子包家駿,收到了北大等很多名校的邀請,但是他卻毅然決然地選擇了中國人民大學,這所學校也是他父親的母校,包家駿選擇延續父親的光輝。

從小是留守兒童的鍾芳蓉,在2020年湖南省高考中,取得文科全省第四名的好成績,最後報考了北大考古專業,大家質疑這個專業冷門、就業困難,鍾芳蓉卻很堅定自己的選擇,她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後悔。

認識自我,就是要讓孩子逐漸具備會選擇的能力,在人生的重要岔路口上,能夠獨立思考,做出讓自己不後悔的選擇。

自我認知清晰的孩子是什麼樣的?有目標,能選擇,會判斷 - 天天要聞

3、在人云亦云中,能夠保持獨立的判斷

在廣外附設外語學校里,有一個三年級的小男孩被網友戲稱為“人間清醒”,這個孩子總是能夠語出驚人,說出一些超脫於他這個年齡段的道理來。

面對走紅帶來的質疑、調侃以及壓力,小男孩說:做好自己就可以了,我會把壓力變成動力,動力驅動我做好一點。

解答榜樣和偶像的區別,他說:偶像只不過是我喜歡他,榜樣是我喜歡他,所以我要模仿他這樣做,而且榜樣一定要是好榜樣,起到好的作用。

我覺得這個小男孩是一個有判斷力、會思考的人。

現在的孩子所接觸到的世界之大,信息之廣遠遠超越於我們80後,你在路上隨處都能看到邊走路邊刷手機的學生。

而你看不到的是,他們從手機里獲取的是何種信息,這些信息對他們的價值觀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信息有真假之分,人有善惡之別,那些光明的、黑暗的,早晚都得出現在孩子面前。

認識自己,就是需要孩子學會鑒別,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在人云亦云中,做出客觀、獨立的判斷。

自我認知清晰的孩子是什麼樣的?有目標,能選擇,會判斷 - 天天要聞

如何讓孩子“有目標、能選擇、會判斷”

蘇格拉底有一句箴言:認識我自己,這句話借鑒到教育上,就是:引導孩子認識他自己。

如何引導?方法很簡單,生活中處處都可以用起來:

1、不要剝奪小孩子選擇、判斷的機會

很多父母會抱怨孩子太叛逆,尤其是2歲以後,不聽家長的意見,處處都是我自己來,我就要,我偏不。

孩子叛逆的表象之下,是“認識自己”的發展需求,他需要在這些和自己有關的事情上,獲得以下幾個體驗:

我能做什麼、我會做什麼、我可以怎麼做、我可以掌控哪些事情

所有這些體驗是建立在“自我選擇、自我判斷”的基礎上的,而不是家長的要求和建議,如果我們總是讓孩子服從我們的意見,我怎麼說你就怎麼做,那孩子永遠學不會選擇和判斷。

自我認知清晰的孩子是什麼樣的?有目標,能選擇,會判斷 - 天天要聞

引導孩子認識自己,就需要把選擇權和判斷權還給孩子。

你可能會覺得孩子太小,無法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判斷,但是,我們仔細想想,那些讓三四歲孩子叛逆的事情其實都是些芝麻綠豆大點的事情,什麼自己選衣服、自己選零食、走樓梯不坐電梯、看這本書不看那本書、跟這個小朋友玩不跟那個小朋友玩。

這些事情雖然不起眼,但都是鍛煉孩子學會選擇、思考判斷的好機會。

比選擇重要的是選擇的能力,從小沒有機會自己做選擇、做判斷的孩子,長大後,又如何能夠在重要人生關口,做出正確的選擇呢?

所以,下次在面對需要選擇和判斷的時候,我們只需要對孩子這麼說:你的想法是什麼?你有什麼好的建議呢?你打算怎麼做呢?

每一次孩子用“我想、我要、我覺得”這樣以“我”開口的話語來回答你的時候,就是對自我意識的一種主動表達

自我認知清晰的孩子是什麼樣的?有目標,能選擇,會判斷 - 天天要聞

2、引導孩子制定目標,再實現目標

我們可以創造機會,讓孩子反覆體驗制定目標,再努力實現目標這一過程。

這麼做的目的在於:讓孩子獲得成就感,感受自己的能力在不斷提高,培養自信心。

從而堅定一個信念:我是一個有能力解決問題、可以不斷進步的人。

這樣的機會很多,比如我們問孩子:你今天睡前打算讀幾本繪本?

孩子說,我想讀3本書。

那我們就陪孩子讀完3本,讀完以後,說一句:恭喜你啊,完成你的讀書目標了。

再比如,孩子想玩拼圖,我們問一句:你今天打算拼多少塊的拼圖?

孩子說,我想拼88塊的。

那我們就陪孩子拼88塊的拼圖,拼完以後,說一句:好厲害,你完成目標了,儘管中途遇到了些困難,但都想辦法解決了,為你感到驕傲。

只需要在孩子的任意一個日常遊戲前後,多說這麼兩句話,就能讓孩子把制定目標和實現目標聯繫起來,形成一種思維習慣。

自我認知清晰的孩子是什麼樣的?有目標,能選擇,會判斷 - 天天要聞

3、尊重孩子那些不靠譜的想法和行動

很多時候,我們為了避免孩子走彎路,浪費時間,急於將自己認為成功、有效的經驗直接告訴孩子。

孩子的想法和行動在我們看來,既幼稚又麻煩,自己在那探索了半天,都沒個結果,看得人心急如焚,就想上手幫他解決。

然而我們忽略了一個本質,那就是:孩子這些“不靠譜”的想法和行動,並不是為了達到某種結果,而是他在嘗試,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方法,會出現哪種結果。

孩子追求的是過程和結果,家長只想看到結果。

洪蘭教授說:每一個人都是過去經驗的總和,我們過去的經驗,造就了現在的我們。

教育也是一樣的,無論父母多有文化、多聰明,都不能直接把自己腦袋裡的智慧轉移到孩子的腦袋裡。

他需要自己一遍遍去體驗,最終獲得的經驗,才是屬於自己的人生智慧。

自我認知清晰的孩子是什麼樣的?有目標,能選擇,會判斷 - 天天要聞

當一個三歲的孩子說:媽媽,我們走樓梯,讓爸爸坐電梯,我們比一比誰先到家。

我們內心儘管很崩潰,因為家住16樓,也要盡量剋制自己,把“你是不是有點傻”這句話憋住,如果不趕時間,就陪他驗證一下。

然後提問孩子:那你思考一下,住在哪一層,爬樓梯會比坐電梯快一些呢?

孩子說:1樓,2樓?媽媽,我們去驗證一下吧。

把“看似荒唐”的行動(有電梯不坐走樓梯)變成驗證“快與慢”的科學小實驗。

提出假設,實踐驗證,這樣的理性思維,能夠讓孩子的自我認知系統更加完善。

尊重孩子那些不靠譜、甚至有點荒唐的想法和行為,才能讓孩子獲得確認腦袋中想法的無限空間。

讓認知自我的能力充分發展。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兩家孩子被醫院抱錯5年,雙方含淚換子,可孩子的話卻讓人心疼! - 天天要聞

兩家孩子被醫院抱錯5年,雙方含淚換子,可孩子的話卻讓人心疼!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如果自己養了5年的孩子不是自己親生的,那你會有怎樣的反應。溫州的兩對夫妻因為醫院的失誤,竟然互相抱錯了自己的孩子。直到5年後,這兩對夫妻才發現事情的真相,面對上天開的玩笑,兩對夫妻陷入了巨大的糾
如何體面地拒絕孩子養寵物:親子情感引導的藝術 - 天天要聞

如何體面地拒絕孩子養寵物:親子情感引導的藝術

#孩子不願意把寵物送人怎麼辦#春天的腳步輕盈,孩子們的心也跟着萌動起來。寵物店的小窗里,毛茸茸的小生命們似乎在向他們招手:“帶我回家吧!”孩子們的心,就這樣輕易被俘獲。然而,家長們卻在心裡打起了小鼓:“這小傢伙,可不簡單啊!”孩子們對小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