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医疗,是人工智能赋能医疗的最重要战场

2025年07月02日10:20:14 科技 9155

普惠医疗,是人工智能赋能医疗的最重要战场 - 天天要闻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徐宗本。

近日,蚂蚁集团推出了新一代人工智能(下称“ai”)医疗健康应用——“aq”。该应用具有智能体名医问诊、用药提醒、医院智能服务、诊断参考等普及化功能。这一应用的上线引发了产业界和医学界对“ai如何真正服务普通人”的广泛关注。公众对“智能医疗是否能真正普惠基层”的追问,再度将ai赋能医疗的焦点拉回一个关键议题——普惠。

近年来,ai在医疗领域持续深化,从影像识别到疾病预测,从辅助诊断到康养服务,不断拓展应用边界。ai在医疗装备智能化、影像辅助诊断、慢病管理与康养服务等方面已取得局部突破,但在体制机制、数据治理、医院定位和产业协同等层面仍存在深层障碍。

在“看病难、看病贵”依然困扰普通患者的当下,如何让ai不仅停留在城市大医院的辅助系统中,还成为让民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医疗工具,这成为了摆在政策制定者、技术研发者和产业落地者面前的共同命题。

因此,要实现真正的普惠医疗,不仅需要技术能力,更依赖顶层制度设计与公共资源重构。普惠导向的ai医疗体系,才是技术真正转化为全民健康福祉的根本通道。

ai赋能医疗,突破已现但仍在起步阶段

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正处于“局部突破、整体起步”的阶段。当前已有多个方向取得实质性进展:比如医疗装备的智能化,医院管理服务的信息化和医学研究与实践中的辅助诊疗。这些局部成果虽未形成系统性重构,但已为普惠医疗的实现打下技术基础。

其中,医疗装备智能化的发展尤为突出。以新一代分布式低辐射ct系统为例,采用“扫描成像分离”和“计算换性能”的技术路线,能将传统ct的辐射剂量降低至原来的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这将显著降低ct对患者和医生的辐射影响。这类设备不仅已完成注册认证,还具备部署到农村地区甚至发展中国家的可行性,使疾病筛查这一远程诊断具备了更低门槛、更广覆盖的可能。

与此同时,医院的服务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挂号、分诊、缴费、取药等流程的线上化,使患者就医体验大幅优化,“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互联网医院的广泛推广,也为未来ai系统嵌入诊疗流程、实现数据互通提供了基础条件。

在科研领域,ai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展现出显著成效。比如,肺结节识别、糖尿病视网膜筛查等场景中,ai辅助系统的准确率已经达到甚至超越普通医生的水平。这些单点式突破虽然尚未形成系统性的覆盖能力,但在实践中已展现出极高的效率与可扩展性。

可以说,ai赋能医疗在我国已初显成效,但整体仍处于探索和验证阶段,正处于从“突破”走向“普及”,从“产品”走向“体系”的阶段。

普惠医疗是ai最能发挥价值的主战场

ai赋能医疗的真正价值,不在于“锦上添花”,而在于“雪中送炭”。其最重要的战场是普惠医疗。在当前国内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服务能力薄弱的现实背景下,ai提供的不是顶层精英化工具,而是一套标准化、可复制、低门槛的基础性支撑体系,是解决“基层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技术路径。

普惠医疗的落脚点,首先在于下沉。我国基层地区普遍缺乏大型医疗设备和专业诊断能力,而以“扫描-成像分离”和“计算换性能”为核心理念的新型检查设备,为解决这一结构性难题提供了技术抓手。通过在乡村部署低成本扫描设备,将图像上传至中心医院或云端平台进行计算与判读,可实现设备轻量化与服务集中化的统一。这种架构不仅可以覆盖偏远地区,也具备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输出的潜力。

其次是对影像判读的赋能。我国基层医疗人员往往经验不足,误诊、漏诊率较高,而基于大模型训练的ai系统可以对ct、核磁、x光等常见影像进行高效识别与初步诊断,为医生提供第二视角,这有助于提升诊断准确率,缩短决策时间。特别是在肺结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乳腺病变等高发疾病的筛查中,一些ai应用已能实现与专科医生相当的识别水平。

再者是普适性问诊系统的建立。通过大语言模型与本土医疗数据结合,可实现面向乡村医生与社区服务人员的智能问答能力,为常见病和慢性病提供标准化初步判断。系统模拟医生的问诊逻辑,对患者症状进行分类匹配与推荐,覆盖程度甚至可超过一般基层医生水平。这类“数字医生”产品,具备良好的实用性和推广性,是ai真正实现普及应用的关键一步。

在此基础上,ai在重大疾病的早筛方面也具备极高价值。筛查本身是一种高覆盖率、低成本、可容忍“假阳性”的诊断策略,天然适合与ai结合。例如在癌症、心脑血管病等国家重点防控领域,借助ai技术大幅提升早筛效率,将有助于缓解医保压力,实现“早发现、早治疗、低代价、高效率”的公共卫生目标。

慢病管理亦是不可忽视的领域。以高血压、糖尿病、心衰等慢性疾病为例,ai可在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建立稳定的信息桥梁,实现远程随访、数据监测、风险预警与用药建议,极大降低人力成本与漏管率。再配合可穿戴设备与移动终端,还可构建连续的数据链条,为健康管理提供动态反馈。

此外,ai技术也正逐步融入康养体系的重塑过程。“新四化”理念提出,即住院部社区化、病房家庭化、诊断网络化、运行集团化,意味着三甲医院不再孤岛运作,而是可以成为区域医疗网络的枢纽节点,与社区健康中心共同构建起“智联网医院”。该体系不仅打通了医疗资源下沉的通道,也为我国老龄化社会提供了持续性照护与服务的可行模型。

就此而言,普惠医疗不是ai的附加用途,而是其最具使命感与可行性的主战场。真正实现ai驱动的医疗平权,关键不在于创造精英技术,而在于打造人人可用、处处可及、长期可负担的公共技术能力。

推动ai医疗应用的障碍仍是体制改革滞后

ai赋能医疗的技术路径已愈发清晰,应用前景广阔,但在推进过程中却频频受阻,其根本症结并不在于技术能力的不足,而在于现有体制机制的掣肘。即便有技术、有人才、有产品,仍难以形成规模应用和商业闭环。归根结底,是现有医疗体系尚未完成与ai技术深度融合所需的体制改革。

首先,当前医疗体系的管理结构仍较为封闭。医疗设备采购、临床应用、数据获取等关键环节高度集中于医院自身。即使一项ai产品在性能、成本和使用便捷性方面具备明显优势,也难以突破院内既有供应链和设备体系的壁垒。

更现实的问题是,ai设备提升的是患者受益水平,但采购与使用的决策者却是医院,而医院对患者获益并不直接承担激励责任。这种“好技术无处落地”的结构性矛盾,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先进技术的转化。

其次,数据封闭是当前ai医疗发展中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医疗数据是ai算法迭代与模型训练的基础资源,但多数医院、科室、医生仍对数据持封闭态度,既不共享,也不外传,哪怕是匿名化处理后用于科研合作也极为受限。以致于缺乏统一的数据治理体系,无法形成全国范围内可调度、可打通的医疗数据网络,也无法实现算法的真正优化。

此外,医院自身的组织结构也制约着新技术的引入。目前多数医院仍沿用“按科室分利”的管理机制,导致临床行为强烈依附于收入分配、资源竞争等科室利益结构。只要某项ai技术无法直接提升某一科室的“账面效益”,就难以获得内部支持。这种以经济指标为导向的运行模式,本质上不利于推动长期价值、公共价值的创新技术落地。

最后,医疗公共政策层面尚缺乏统一顶层设计。目前ai医疗相关项目多由科研人员、产业公司、医院“自发推动”,缺乏国家层面的战略统筹和制度保障。不同医院、不同地方、不同部门各行其是,重复建设、重复实验,资源浪费现象普遍。而三方力量——医疗机构、科研单位、产业企业——各有诉求,彼此协同困难。在没有统一的目标设定与标准规范下,三方也很难形成合力推动。

因此,要实现ai在医疗领域的深度融合,必须正视并改革现有体制。

普惠导向的ai医疗创新需要系统性变革支持

ai在医疗领域的最优解,不在于打造少数高精尖的“神器”,而在于构建一种普惠、连续、可持续的基层医疗与康养服务体系。这一目标的实现,不能仅靠技术突破本身,更依赖于系统性的制度配套与资源重构。以普惠为导向的医疗ai创新,需要政策、资金、管理、数据等多方面的系统支持。

首先,要明确不同类型医院的功能定位,是推动结构性改革的前提。当前我国大量三甲医院资源被挤占在康复、护理、注射、慢病随访等基层医疗机构本应承担的工作中,导致“人满为患”“越顶越挤”的就医困境。

在普惠医疗体系中,应推动三甲医院回归“诊治疑难重症、培养基层医生”的核心职能范畴,应将日常照护、康复和基础诊疗任务下沉到社区卫生中心和康养中心。ai技术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提供关键支撑,通过辅助诊断、远程问答、智能随访等方式,让基层医疗机构具备承担更多公共服务的能力。

其次,智慧康养体系的建设将成为ai发挥持续作用的重要场景。以“新四化”理念为指导,构建住院部社区化、病房家庭化、诊断网络化、运行集团化的服务架构,推动形成以三甲医院为骨干、社区康养中心为支点的“智联网医院”体系。这一网络通过ai技术将医疗服务延伸至家中与社区,使老年人、慢病患者无需频繁奔赴大医院即可享受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真正实现“离院不离医”。

再次,产业界、科研界与医疗体系三者之间的分工协作也急需重构。在普惠医疗目标下,科研机构负责技术原始创新,产业界负责产品化与商业模式构建,而医疗体系则承担实际场景验证、临床需求反馈与服务落地。三者只有形成相互尊重、分工协同、数据互通的机制,ai医疗产品才能在真实环境中不断迭代优化。

值得注意的是,普惠医疗本身并不强调盈利导向,而侧重基本服务的可及性与稳定性。这决定了许多ai医疗产品的商业化路径并非传统的“销售—回款”逻辑,而需依托国家医保、政府补贴、公益采购等多元化支付机制。在政策层面,政府也应给予技术准入、设备定价、数据使用等方面的灵活试点权,为新模式探索留出空间。

此外,推动基层医疗体系对ai技术的吸纳和使用,还需在人事管理、岗位设置、收入分配等方面给予配套改革。例如,应允许三甲医院对下沉康养服务进行业务指导并获取合理收益,建立基层健康中心的职业晋升与绩效评价体系,引导更多人才向“最后一公里”流动。

总之,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分层清晰、职责明确、技术支撑到位、运行高效的“国家级普惠医疗底座”。在这一体系下,ai不再是高悬的实验性科技成果,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基础设施,为所有人提供公平可及的医疗保障。

文/徐宗本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大数据算法与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西安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编辑/肖隆平

校对/赵琳

科技分类资讯推荐

全球媒体聚焦丨79%全球专利+80%市场份额!外媒从一场救援看中国无人机产业实力 - 天天要闻

全球媒体聚焦丨79%全球专利+80%市场份额!外媒从一场救援看中国无人机产业实力

近日,一段中国无人机在洪水中成功营救被困人员的短视频在海外社交平台广泛传播,多家国际媒体也竞相报道,并深入探讨中国无人机产业技术发展与创新应用。 《纽约时报》网站截图 据了解,这段短视频中的救援发生在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一村庄。受上游来水影响,这个村子里一些处于低洼地带的房屋被淹。由于水流上涨快,一...
博士天团攻坚激光芯片,拿到3个亿融资 - 天天要闻

博士天团攻坚激光芯片,拿到3个亿融资

记者|鄢子为编辑|陈晓平7月1日,北京飓芯科技对外官宣,完成3亿元B轮融资。飓芯成立于2017年7月,核心团队由多名经验丰富的博士组成,主攻氮化镓激光芯片产业化,实现关键核心器件的自主可控。本轮融资,飓芯获得国家基金、半导体产业方和一线投资机构的认可。3亿融资由深创投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材料基金(国家制造业转型升...
臻宝科技科创板IPO获受理 系半导体零部件制造商 大基金二期等参投 - 天天要闻

臻宝科技科创板IPO获受理 系半导体零部件制造商 大基金二期等参投

《科创板日报》7月2日讯(记者 黄修眉 实习记者 戴嘉怡) 重庆臻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臻宝科技”)科创板IPO申请近日获上交所受理,辅导机构为中信证券。臻宝科技是国内少数实现集成电路先进制程设备和高世代、高电压显示面板制造设备非金属零部件多品类供应、规模化量产的企业之一。此次IPO,臻宝科技拟募资13.98亿...
BW2025即将开展,技嘉AORUS雕妹约你3H|3A08 雕宅见 - 天天要闻

BW2025即将开展,技嘉AORUS雕妹约你3H|3A08 雕宅见

史上规模空前的BilibiliWorld2025将于2025年7月11日-13日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开展!知名电竞硬件品牌技嘉AORUS已确认参展,为玩家打造游戏盛宴。现场不仅能体验新款硬核电竞装备、畅玩热门游戏大作,参与激烈的1V1对战PK,更有甜辣萌趣的雕妹喊你3H|3A08等你来!多重互动火力全开,带你玩转整个BW,开启今夏最燃电竞狂欢。...
35项服务可跨境办理,“澳政易”自助服务机上线珠海市民服务中心 - 天天要闻

35项服务可跨境办理,“澳政易”自助服务机上线珠海市民服务中心

“十几分钟就办完了,现场的协助人员指导我操作,太方便了!”7月1日上午,澳门居民梁女士来到珠海市民服务中心1号楼3楼的综合服务厅办理业务,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她在港澳跨境服务自助办理区的“澳政易”自助服务机上很快就办完了身份证明业务。6月30日,广州、珠海、中山、江门四个大湾区城市的政务服务中心正式启用了...
65亿美元芯片收购案,遭美国二次调查 - 天天要闻

65亿美元芯片收购案,遭美国二次调查

本文由半导体产业纵横(ID:ICVIEWS)综合 美国FTC对软银收购Ampere展开深度调查。 据知情人士透露,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就软银拟收购 Arm 服务器处理器厂商Ampe....
DRAM市场,将创新高 - 天天要闻

DRAM市场,将创新高

本文由半导体产业纵横(ID:ICVIEWS)综合 传统通用型DRAM和服务器高价值DRAM量价齐升双重驱动,2025年DRAM市场有望创新高。 根据CFM最新报告显示,2025年....
国产晶圆代工,市场巨变! - 天天要闻

国产晶圆代工,市场巨变!

未来十年,将是晶圆代工业的关键转折期。 这一判断,在近期一组数据中得到了清晰印证。根据 Yole Group 的最新报告,中国大陆有望在 2030 年超越中国台湾,跃居全球最大半导体晶圆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