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此次事故换成了燃油车,起码大概率是不会着火的,只要不着火就有施救的可能性,但是一旦着火根本没有任何营救的可能性。
电动车因为撞击而着火是一个无解的问题。2024年7月25日,四川成都的一个收费站,一辆宝马电车在撞击安全岛后起火燃烧,司机不幸身亡。7月17日,四川成都一辆高合以极快的速度连续撞断三棵树木后,车辆着火,车内人员身亡。2月29日,苏州一辆小鹏p7,在一路口撞向路边障碍物失控飞出道路,车辆着火,司机身亡。2023年杭州大众 id 电车撞收费站,瞬间着火,车内四人死亡。同年义乌机场路一辆蔚来撞路灯,瞬间着火,司机身亡。




以上的事件都有一个共性,极快速度撞击,都是新能源纯电汽车。我始终认为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是不如传统燃油车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动力电池,目前的液态锂离子电池根本做不到不着火不爆炸。我们在研发的时候要围绕着动力电池做大量的安全设计,现在的设计可以承受电池热失控,可以承受车辆普通撞击,但是车辆的高速撞击真的是无解。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就最近10年,这10年积累的经验跟百年燃油车所积累的经验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
此次小米su7爆燃事件,因为出事的小米汽车,因为小米汽车在互联网有着最高的流量,所以全网都在关注,都在等一个调查结果,乃至于安徽省公安厅交管总队已经指导属地公安机关开展事故调查,惊动了安徽省厅,相信一定会对整个事故有一个全面的调查。

我个人认为此次事故最主要的责任还是司机,司机过度的相信了智能驾驶,不仅仅是事故司机,其他还有很多司机都是过度的相信了智能驾驶。这跟新能源汽车对于智能驾的大力宣传,以及夸大宣传分不开。
根据事故车子介绍,司机是米粉,米粉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对于小米产品的热爱,以及相信。司机的母亲也提醒过女儿,不要太盲目的信任智能驾驶。而出事车辆就是因为开启了智能驾驶而发生的事故。这件事说明了,有很多人根本就不了解智能驾驶,根本也不知道智能驾驶的缺陷是什么?而他们平常所接触的信息几乎都是智能驾驶有多么好用,而车企也是这样宣传的,什么端到端大模型,什么多少公里0接管,对于智能驾驶的缺陷是一概不提。

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内卷非常严重,你若是找不到几个世界第一,遥遥领先的噱头还真不好宣传。自从某些科技企业互联网企业开始造新能源汽车,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风气就变了。他们非常懂得营销流量,也非常懂得消费者的情绪价值,有些夸张的宣传,夸大的宣传在所难免。

在过去的一周,因为小米su7爆燃事件把新能源汽车的智能驾驶推上了风口浪尖,大部分车企在宣传上面,尤其是关于智能驾驶方面都非常低调,但是这件事终究会过去的,等这件事的热度过去了,他们该怎么宣传还是怎么宣传,毕竟车子还得卖。
能限制住车企的只有国家的法律法规,而现在关心新能源汽车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是远远跟不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的。所以,我认为,接下来如果法规不去限制车企对于安全方面的宣传以及强制限制,肯定还有有人因为盲目的相信智能驾驶而付出生命。
车企对于智能驾驶的宣传不应该只挑好的说,智能驾驶的弊端以及不适用的场景也必须在醒目的地方说明清楚,确保让每一个使用智能驾驶的司机都晓得智能驾驶不适用的场景。同时国家也应该出台法规政策,司机开始智能驾驶的时候,必须要有摄像头检测司机是不是双手扶在方向盘上,以及双目目视前方。如果没有做到,那车子就必须退出智能驾驶,这样就能杜绝那些开着智能驾驶睡觉的人群。
此次事故还有一个比较大的争议是车辆的车门打不开。现在很多新能源汽车的车门都是电子锁,也就是用过电子来控制车门的开启跟关闭,但是一旦车辆断电,那么电子锁就无法工作了。所以每个新能源汽车的车门都是配备了机械锁,但是有些新能源汽车的机械锁为了美观,设置在车门的储物盒里面,小米汽车就是这样设计的。问题是出了事故,外面营救人员即便是把车玻璃给砸了也很难找到车内机械锁在哪里。所以机械解锁的位置必须得设置在车人员车外人员都很容易够得到的地方才行,目前法规还没有这样的要求。这些关于安全方面的问题都是可以进步的,毕竟安全无小事。

这次小米su7事件,我真的特别希望,不管是车企还是相关部门都要吸取相关教训,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宣传不能夸大,要实事求是。要让消费者充分的了解什么是智能驾驶,什么是驾驶辅助,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智能驾驶,什么时候不可以使用,不能让夸张的宣传害了消费者。车企对于某些功能设计,尤其是跟安全相关的功能设计要考虑实际情况,而不是为了美观去牺牲方便性。而作为一个消费者,凡是跟安全相关的你必须要了解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