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只留下一张纸条就失踪的彭加木,究竟去了哪里?

2020年08月05日22:40:29 科学 1035

我国古代最出名的贸易通道应该就是"丝绸之路"了,而在丝绸之路上最引人向往的国家应该就是楼兰古国了。活跃了数百年的楼兰古国为何会在公元4世纪时离奇消失,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不过我们今天要说的并不是神秘的楼兰古国,而是在当年楼兰古国赖以生存的罗布泊中发生的故事。

1980年,只留下一张纸条就失踪的彭加木,究竟去了哪里? - 天天要闻

罗布泊期最初因为发掘出来了的楼兰古城而吸引了无数冒险家、学者。但是很快,人们就发现了罗布泊本身所具有的巨大科考价值以及可能埋藏在罗布泊下储量丰富的矿藏,人们来到罗布泊的注意力也留了一部分到罗布泊本身上。

罗布泊的考察拉开序幕

但是之前一直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并未派出过专门的大型科考团队,对罗布泊下的自然资源进行细致的考察。直到1964年彭加木的出现,我们国家才第一次进行了较为大型,对罗布泊的考察。

彭加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同时也是一名共产党员。1956年,正在上海生化研究所工作的他,在听说祖国需要组建一支综合的科学考察队伍前往考察新疆的自然资源后,毅然放弃了在上海优越的工作条件,积极向组织提出申请,希望自己能够前往新疆考察。

1957年,彭加木被确诊身患恶性肿瘤,不得不返回上海接受治疗,但是在自己的病情稍微好转之后,他就立刻又回到了新疆,参加科考工作。

1980年,只留下一张纸条就失踪的彭加木,究竟去了哪里? - 天天要闻

1964年,彭加木首次带领团队进入罗布泊进行考察工作,采集了罗布泊湖水的水样还有矿物标本,令人兴奋的是,通过化验当时汇入罗布泊的三条河水的钾含量,科考队员们认为罗布泊下很有可能含有稀有的天然重水资源,只是当时由于科考时间的限制,以及多方面条件不允许等原因,他们并没有找到重水资源。

彭加木第二次进入罗布泊,是因为当时经过国家的批准,中日联合的《丝绸之路》纪录片摄制组要进入罗布泊进行实地拍摄,而彭加木作为顾问也参与了这次的考察。这次他们的收获也不小,不仅找到了很多珍贵的宝藏,还为我国在某些尚未探索过的科研领域踏出了第一步。

第三次考察,失踪的彭加木

前面两次的科学考察都比较顺利,但在1980年五月进行的第三次科学考察,彭加木带领的科学考察队伍却遭遇了麻烦。

当时科考队首次穿越了罗布泊整个湖泊,因为在1972年之前,这里的湖水还没有干涸,所以无法穿越。他们获取了大量的生物和土壤标本,还采集到了众多矿物化石,得到了众多的一手的科研资料。

1980年6月5号,由彭加木带领的科学考察队已经到达了那次科学考察的终点—米兰,6月11日下午科考队就已经完成了任务,他们决定再次穿越罗布泊,前往乌鲁木齐,结束这次两个多月的科学考察。

1980年,只留下一张纸条就失踪的彭加木,究竟去了哪里? - 天天要闻

但不幸的是6月16日下午2时许,科考队的生存物资几乎已经没有了,此时它们的位置离目的地乌鲁木齐还有很远。经讨论后,他们决定先在附近找水,但是当天下午他们一无所获,而水和汽油只能撑到明天了。

队员们建议向当地驻军发送电报,请求支援,彭加木最开始是不同意的,因为请求驻军前来送水的话大约要花费7000元,在当时那个高级研究员的月工资也不过是200多块钱的时代,7000多元简直就是一笔天文数字。最后彭加木还是迫于压力,向当地的驻军发送电报消息,说明了自己队伍的严重缺水状况。

6月17日上午九点多,部队回复消息决定予以援助,并要求要求提供营地坐标。但也正是当天下午,科考队成员发现了一张彭加木留下的纸条,表明彭加木独自前往营地的东面寻找水源了。

1980年,只留下一张纸条就失踪的彭加木,究竟去了哪里? - 天天要闻

沙漠中的气候变化莫测,独自一人在沙漠中行走是一件极其危险的行为。彭加木这一去,就永远留在了罗布泊中。国家先后四次组织救援队,深入罗布泊寻找,最后一次更是直接发动了军队,但是始终一无所获,最后不得不宣布彭加木在科考中失踪。

失踪原因的假说

关于彭加木的失踪之谜一直都有很多猜测。玄幻一点的说,彭加木被外星人抓走了,穿越回了古代;阴谋论的说,彭加木当时是被其他国家给绑走了,在沙漠中遭人陷害了;还一直有说,在沙漠中发现的某某干尸就是彭加木。

被外星人绑架,穿越什么的就不说了,毕竟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堪比火星撞地球。阴谋论的呢,实际上都站不住脚,因为当时彭加木离开这个做法完全就是不可预测的,难不成是一直在沙漠里跟踪他吗?这个操作难度实在是太大了。干尸就是彭加木遗体的说法,更是已经被国家方面辟谣过好多次了。

1980年,只留下一张纸条就失踪的彭加木,究竟去了哪里? - 天天要闻

基本上,这些说法都只是谣传,什么真实证据没有,我们来说说最有可能的原因。

一个可能就是彭加木在外出寻水时,遭遇到了什么还未知的生物或是自然现象,导致彭加木先生突然消失。而且因为当时大家对沙漠的了解有限,也不可能将沙漠大规模掘地三尺,这才导致至今彭加木先生在找水之后的遭遇都是一个未解之谜。

还可能是彭加木发现自己中了什么具有传染性且不可医治的植物性病毒。因为彭加木先生本身对植物学了解就已经是当时世界前列的了,所以发现自己中了某种未知且可能具有传染性的毒素这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为了不连累自己的队友,才有了向东找水这一托词。

小结

无论事实的真相如何,彭加木先生为我国的科研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这一点都是不争的事实,无论过去多少年,我们都会铭记住他!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我国首款航天大模型 让卫星管理更聪明 - 天天要闻

我国首款航天大模型 让卫星管理更聪明

随着天上的卫星组网越来越多,这些卫星如何更加智能、高效地管理成为行业面临的一个问题。我国首个航天大模型,正在助力卫星管理更聪明。航天大模型“华山”,首次将大语言模型应用在航天领域的产品上,运用AI帮助用户完成航天器智能操控、轨道计算与分析、指令代码生成等航天器在轨管理工作。通过数据学习,它可以快速且智...
大熊猫“荷风”“兰韵”正式亮相奥地利美泉宫动物园 - 天天要闻

大熊猫“荷风”“兰韵”正式亮相奥地利美泉宫动物园

当地时间5月14日,来自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大熊猫“荷风”和“兰韵”正式亮相奥地利维也纳美泉宫动物园。当天,美泉宫动物园为“荷风”和“兰韵”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奥地利总统亚历山大·范德贝伦发表致辞。现场观众热情高涨,众多儿童欢呼雀跃,
资深研究员亲授AI实操秘籍,助力医学研究设计效率翻倍! - 天天要闻

资深研究员亲授AI实操秘籍,助力医学研究设计效率翻倍!

我们都知道医学研究方案设计耗时又耗力?面对复杂的实验逻辑和文献海量信息,如何快速产出高质量方案呢?我想这一直是大家迫切想要解决问题吧!那今天刷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们有福了,本文结合梅斯医学资深研究员张磊博士直播干货,手把手教你用AI拆解研究目标、优化实验设计,文末还附赠工具试用入口!【研究方案设计的前置知...
我国科学家率先“看见”固体氢的最精细结构 - 天天要闻

我国科学家率先“看见”固体氢的最精细结构

常温常压下,氢以气体状态存在。高压下,氢结晶为固体。而超高压下固体氢的原子排列方式一直是未解之谜。14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一项重大突破:由中国科学家领衔的国际团队用X射线纳米探针首次“看见”固体氢的复杂晶体结构。这是目前世界上固
早读|“天数天算”,AI迈向太空 - 天天要闻

早读|“天数天算”,AI迈向太空

早上好!上观新闻『早读』来啦!2025年5月15日 星期四 农历四月十八上海多云到阴,下午起局部地区有短时小雨,22~29℃§今日关注“天数天算”,AI迈向太空※ 5月14日12时12分,国星宇航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太空计算星座021任务12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全球首个太空计...
与总书记交流的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年轻人,在探索什么前沿领域? - 天天要闻

与总书记交流的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年轻人,在探索什么前沿领域?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4月29日,是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青年科研团队终生难忘的一天。他们在“模速空间”参加一场以“下一代智能体的自主进化”为主题的沙龙时,与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面对面交流。这些年轻人在探索什么前沿领域?他们身处的科研环境如何?记者来到毗邻“模速空间”的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采...
生命,居然也可以悬在边界上,不活不死…… - 天天要闻

生命,居然也可以悬在边界上,不活不死……

17 世纪末,一位自学成才的科学家安东尼·范·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展开了一项让他重新思考“生命是什么”以及“生命的边界在哪里”的探索。这段旅程不仅颠覆了他自己的世界观,也在科学和哲学界激起了波澜,影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