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张中海团队:单原子锚定实现活体高选择性神经递质检测新突破

2025年06月10日14:50:17 科学 4301

导读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张中海课题组在《chemical science》发表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种基于金单原子光电电极的单分子适配体锚定策略,实现了多巴胺在活体脑区的高选择性检测。该研究不仅突破了传统适配体“聚集态”引发的非特异性识别难题,更在帕金森病模型小鼠中揭示了全新的神经递质动态模式。

华东师范大学张中海团队:单原子锚定实现活体高选择性神经递质检测新突破 - 天天要闻
华东师范大学张中海团队:单原子锚定实现活体高选择性神经递质检测新突破 - 天天要闻

研究背景

传统适配体生物传感器因柔性高、易交联,常在电极表面形成“nano-bushes”结构,导致非特异性吸附,限制了其在结构相似分子(如神经递质)间的选择性识别性能。为打破这一技术瓶颈,研究团队提出:通过单原子级别锚定位点实现适配体单分子分散,提升分子识别的空间分辨率和选择性。

创新策略

研究构建了金单原子修饰的二氧化钛光电电极(au sa/tio₂),利用au–s键连接多巴胺(da)特异性适配体,从而构建出单分子适配体光电传感器(pec-sm-aptasensor)。这一策略有效避免了传统金纳米颗粒上适配体交联的问题,实现了适配体的空间单分子化锚定,确保了da识别的高选择性。

核心成果

1.结构表征:确认单原子分布与特异性锚定机制研究通过多种先进表征手段,如haadf-stem、xanes 和 exafs,系统验证了au单原子在tio₂载体上的分散状态。haadf-stem图像中清晰可见孤立的高z值亮点,确认单原子态的存在;xanes白线增强与exafs中仅出现au–o配位峰而无au–au信号,进一步排除金簇和纳米粒子的可能性。

华东师范大学张中海团队:单原子锚定实现活体高选择性神经递质检测新突破 - 天天要闻

2.性能验证:显著提升选择性与检测灵敏度该pec-sm-aptasensor在pbs缓冲液中对多巴胺(da)显示出良好的线性响应区间(2 nm 至 3 μm)与极低的检测限(lod = 0.25 nm)。在富含抗坏血酸(aa)、5-ht、ne等干扰物的复杂体系中,也仍保持高信噪比。相比之下,传统au np/tio₂平台因适配体交联形成“nano-bushes”,存在严重的非特异性吸附,导致对da及其结构类似物无法有效区分。

华东师范大学张中海团队:单原子锚定实现活体高选择性神经递质检测新突破 - 天天要闻

3.机制解析:单分子分布促进电子转移与信号增强飞秒瞬态吸收光谱(fs-tas)揭示,au sa/tio₂在负载适配体后,电子寿命参数τ₂和τ₃显著缩短,说明电子从tio₂传递至au sa再至适配体的通路顺畅,复合几率下降;而au np/tio₂平台因适配体之间形成复杂网络结构,反而拉长电子寿命,表明电荷传输受阻。此外,pec测试显示au sa系统在nir照射下具有更高的光生电流与更长的载流子寿命。该机制证实了“适配体单分子化”不仅提高选择性,也同步优化了检测信号质量。

华东师范大学张中海团队:单原子锚定实现活体高选择性神经递质检测新突破 - 天天要闻

4.活体应用:解码帕金森病模型中da真实动态微型pec传感器被成功植入小鼠不同脑区(str、hip、pfc)进行实时da监测。研究首次揭示:在帕金森病模型小鼠中,尽管总体单胺类递质(包括ne、5-ht等)普遍下降,但前额叶皮层(pfc)中da浓度却保持相对稳定。该发现颠覆了此前普遍认为“pd小鼠皮层da显著下降”的观点,提示pd早期认知功能缺失可能并非由于da下降,而与其他递质(如ne/5-ht)变化更为相关。

华东师范大学张中海团队:单原子锚定实现活体高选择性神经递质检测新突破 - 天天要闻

5.多实验验证:从组织、分子到行为的全链路证实为验证pec检测结果的可靠性,研究同时开展了多项验证实验:

免疫组化与免疫荧光:pfc中th水平轻微下降但非显著,而5-ht转运蛋白(5-hitt)和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net)下降更为显著,验证pfc中非da递质变化主导信号下降。

gfap和αsyn染色:pd小鼠str与pfc中出现典型炎症反应与蛋白聚集,hip区则基本无明显变化,与传感信号趋势高度一致。

行为学测试:pd小鼠在开放场实验中表现出典型运动障碍,但在时间顺序识别(pfc功能)与新物识别(hip功能)实验中表现正常,进一步支持“pfc中da未变,认知功能未损”的结论。

华东师范大学张中海团队:单原子锚定实现活体高选择性神经递质检测新突破 - 天天要闻

总结

本研究开创性地将单原子材料引入到适配体传感器构建中,通过单分子锚定策略大幅提升检测的选择性与灵敏度,成功实现多巴胺在复杂脑环境下的活体高保真检测。该策略不仅突破了神经递质检测的技术瓶颈,也为解析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中的神经递质动态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与认知路径。

作者简介

张中海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绿色化学研究中心,长期从事单原子催化材料与分子识别体系研究。近年来在nat. commun., pnas, angew. chem., adv. mater., joule, acs nano, adv. funct. mater., nano lett., anal. chem.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00余篇。文章他引超过7500次,h-index达到47。

课题组主页:https://faculty.ecnu.edu.cn/_s34/zzh2/main.psp

有博士后与博士研究生招聘计划,欢迎具有化学、材料、分析或生物背景的学生加入团队!

文献详情:

aptamer single-molecule dispersion on single-atom anchoring sites for high-selectivity in vivo detection

jing huang, shiting gu, xue zhou, yibin liu, zhonghai zhang*

chemical science202516, 9720–9729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5/sc/d5sc01852h

华东师范大学张中海团队:单原子锚定实现活体高选择性神经递质检测新突破 - 天天要闻

华东师范大学张中海团队:单原子锚定实现活体高选择性神经递质检测新突破 - 天天要闻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中国人民大学-西湖大学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成立 - 天天要闻

中国人民大学-西湖大学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成立

7月1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中国人民大学获悉,中国人民大学与西湖大学携手成立“中国人民大学-西湖大学未来人类联合研究院”,并面向全球发布“未来人类十大议题”,聚焦人类文明演进的重大挑战与突破方向,以中....
巨子生物承认检测方法有局限,华熙生物发文暗指其“伪科学” - 天天要闻

巨子生物承认检测方法有局限,华熙生物发文暗指其“伪科学”

6月30日,华熙生物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文章《推动行业进入以检测结果为宣传依据的时代》,意有所指地表示,主张免受科学检验的必定属于伪科学。文章直指,在重组胶原蛋白的测量问题中,声称没有统一的检测方法就无法准确测量,就是一种典型的“免受检验策略”,试图让自己的主张免受科学检验和公共监管。巧合的是,在此之前...
CMJ | 上海六院周健教授团队:通过机器学习鉴定糖代谢紊乱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 天天要闻

CMJ | 上海六院周健教授团队:通过机器学习鉴定糖代谢紊乱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2型糖尿病是我国主要慢性代谢性疾病之一,其主要临床特征包括高血糖、胰岛素抵抗和肝糖输出增加等。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鉴定与糖代谢稳态调节密切相关的新型生物标志物,从而为建立疾病预警体系和个体化诊疗方案提供新的理论依据。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周健团队、代...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海荣:脑机接口突破性进展将在医疗康复领域 - 天天要闻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海荣:脑机接口突破性进展将在医疗康复领域

6月3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副校长郑海荣,在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等主办的科技创新院士报告厅上,围绕AI时代的生物智能前沿——“脑机接口与生物智能”做了分享,他认为脑机接口将引领医疗新变革,是解决未来重大医疗需求的关键路径,脑机接口的突破性进展将出现在医疗康复领域。郑海荣以科幻电影《阿凡达》中通过意...
机场的大敌,可能不是飞鸟,国家该管管了! - 天天要闻

机场的大敌,可能不是飞鸟,国家该管管了!

如今,无人机的身影随处可见,不管是用于拍摄壮丽风景,还是助力农业喷洒农药,它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可谁能想到,这小小的无人机,一旦不受控制地乱飞,就会成为机场安全的巨大威胁。 ....
【职引未来】青春无悔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 天天要闻

【职引未来】青春无悔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职引未来】 当前,不少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到这些地方就业,青年学子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又将收获怎样的人生体验?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新颖在接受光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奋斗,青年学子收获的不仅是...
我坐在100米高空上吊起美好生活 - 天天要闻

我坐在100米高空上吊起美好生活

我叫于野,今年24岁,陕西宝鸡人。 父母望子成龙,希望我考上大学,可我却贪玩无心读书,16岁就下工地干起了塔吊司机,如今已是一个8年塔吊经验的老司机了。 开塔吊被称为高危中的高危....
均为高功率超充桩 理想充电桩突破15000根 - 天天要闻

均为高功率超充桩 理想充电桩突破15000根

【太平洋汽车 行业频道】近日,理想汽车宣布,截止至2025年6月30日,理想超充桩数量突破15000根,且均为高功率超充桩。 在此前,李想本人也曾发社交媒体表示,之所以近两年加速建设充电站,主要是先为理想的纯电用户们持续打造没有里程焦虑的用车环境。未来,理想还将持续在高速和城市中建设更多更好的理想超充站。 值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