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土灭绝到数量过万 “三步走”战略让麋鹿“重获新生”

2025年05月27日00:40:18 科学 1585
 
 
 

麋鹿,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曾广泛分布在我国长江、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后来由于自然变迁、气候变化、人为干扰等因素,在我国本土基本绝迹。1985年开始,我国重新从海外引进麋鹿,开始了这一物种在原生地的种群恢复。

40年来,麋鹿种群持续壮大,栖息地数量达到92个,成为世界濒危物种抢救性保护的成功典范。从一度本土灭绝,到如今种群持续壮大,麋鹿到底经历了什么?

南海子:我国麋鹿重生的地方

 
 

北京南海子麋鹿苑,近200头麋鹿在这里生活。它们有的在啃食新长出来的嫩草,有的卧在地上享受着初夏的暖阳。

从本土灭绝到数量过万 “三步走”战略让麋鹿“重获新生” - 天天要闻

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占地约900亩,这里曾是我国麋鹿最后的栖息地,也是麋鹿被重新引进故土的起点,是我国第一座以散养方式为主的麋鹿自然保护区。

在江苏盐城大丰的野鹿荡,成群麋鹿或昂首涉水,或俯身食草。大丰麋鹿种群已有8000余头,是全球最大的麋鹿种群。

从本土灭绝到数量过万 “三步走”战略让麋鹿“重获新生” - 天天要闻

位于长江天鹅洲故道的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肥沃,牧草丰盛。良好湿地生态环境,非常适合麋鹿在原生地恢复自然种群。在这里,麋鹿与众多野生动物和谐共生,种群数量稳步增长。

麋鹿兴衰演化历程

从华夏起源到重返故土

 
 

麋鹿作为中国特有的鹿科物种,起源于距今约200万年到300万年的更新世早期,曾广泛分布于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温暖湿润地带。早在商周时期,甲骨文中的“麋”字,成为关于麋鹿最早的文字记载。

根据麋鹿化石研究,科学家发现,麋鹿兴盛于新石器至商周时期。商周以后,地球经历了降温期,气候变得寒冷干燥,众多湖泊、沼泽消失,加上人口数量增加、人为捕杀等因素影响,麋鹿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从本土灭绝到数量过万 “三步走”战略让麋鹿“重获新生” - 天天要闻

明清时期,麋鹿种群只剩下数百只,散放于北京南海子的皇家猎苑。1894年,永定河河水泛滥,冲垮了皇家猎苑的围墙,逃散的麋鹿成为饥民的果腹之物。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南海子仅存的麋鹿被猎杀抢掠。至此,麋鹿种群在中国本土灭绝。

从本土灭绝到数量过万 “三步走”战略让麋鹿“重获新生” - 天天要闻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展览部部长 胡冀宁:在清朝时期,各国政府也通过清朝政府索要和购买了一些麋鹿,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动物园中。英国的贝福特公爵,花重金买下了在全世界的18只麋鹿,圈养在自己的乌邦寺庄园里面。 

在这18只麋鹿里,仅有12只具有繁育能力,今天全世界现存的所有麋鹿,都是这12只麋鹿的后代。从1944年起,贝福特公爵家族开始向各地动物园输出麋鹿。1985年8月24日,英国乌邦寺赠送的20只麋鹿乘坐飞机抵达北京,麋鹿终于又回到故里南海子。

麋鹿保护“三步走”战略成效明显

 
 

要让麋鹿这一珍稀物种能够尽快摆脱濒危、得到科学保护,就要逆着它的灭绝过程,从圈养与半散放种群、保护区野化训练种群到逐步恢复自然种群。为此,科研人员制定了麋鹿保护“三步走”战略。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主任、研究员 白加德:这三步走就是,首先利用10多年的时间,进行麋鹿种群复壮。第二步,要在全国适合麋鹿生活的地方进行迁地种群建设。第三步,就是进行野化放归工作。从种群复壮、迁地建群到野化放归,这三步走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麋鹿的重引回归和种群恢复

有何重要意义?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 王豁:2021年科学期刊上发表的一篇研究显示,中国的麋鹿野生种群重建,是国际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典范案例。此外,特别重要的一点是体现了公众意识和生态意识的提高,也对进一步提升生物多样性意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全球第二台、中国首台!预计7月在成都投用 - 天天要闻

全球第二台、中国首台!预计7月在成都投用

记者从四川双流经开区获悉随着全球第二台、中国首台商用Cyclone IKON30MeV(兆电子伏特)回旋加速器进入最后调试阶段成都纽瑞特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加速器及同位素药物产业化生产基地项目预计在今年7月取得安全资质后开始试运行届时越来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 天天要闻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中国行星探测将迎来里程碑的一刻,“天问二号”任务发射窗口期正式敲定,准备在5月29日实施发射,开始进行中国首个小行星与彗星联合探测任务。这次任务将耗费10年时间,探测器将飞越4亿多公里,为我国深空探索再添新篇章。“天问二号”将采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其任务主要有两大核心:一是对近地小...
面对AI抗命,该不该“如临大敌” - 天天要闻

面对AI抗命,该不该“如临大敌”

(一)新华社援引英国媒体报道,美国一家研究机构最近公布了一系列针对各AI大模型的测试结果,其中,OpenAI的o3推理模型在得到“关闭”指令后,不仅拒绝执行,还篡改了代码以免被关闭。只看这条简短的新闻,很多人心头一惊。“AI拥有自主意识”是
集装箱造粮仓 机器人当“管家”——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侧记 - 天天要闻

集装箱造粮仓 机器人当“管家”——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侧记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旋机器人能当粮仓“管家”了!5月27日,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在长沙启幕。在粮油重大科技创新展览上,河南工业大学带来的多款粮食仓储机器人,引来大家围观。(5月27日,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在长沙启幕。郑旋 摄)“别看它们小巧,行动却非常灵敏,可代替人工,大幅提高效率。”面对...
新民·科技前沿|都市夜空中的行星“眼缘” - 天天要闻

新民·科技前沿|都市夜空中的行星“眼缘”

2025年,其实是观赏火星的好时辰。1月12日,地球迎来了久违的“火星冲日”(即火星、地球和太阳三者依次排成近似一条直线的现象),这是2022年以来这颗红色星球离地球最近、也是亮度最大的时候,星等高达-1.3等,在此前后一个月都是火星的“最佳观赏期限”,目前,火星的星等仍有1.2等。再见如此耀眼的火星,要等到2027年了...
新民·科技前沿|从科幻到现实,永不停歇的火星探索 - 天天要闻

新民·科技前沿|从科幻到现实,永不停歇的火星探索

【编者的话】备受瞩目的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已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完成技术区总装、测试、加注等工作后,顺利转入发射区,计划5月底择机实施发射,开启宇宙之旅。它的前辈“天问一号”出色完成了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等火星探测任务,其继任者“天问三号”也将开展火星采样返回任务。启程在即的“天问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