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曾广泛分布在我国长江、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后来由于自然变迁、气候变化、人为干扰等因素,在我国本土基本绝迹。1985年开始,我国重新从海外引进麋鹿,开始了这一物种在原生地的种群恢复。
40年来,麋鹿种群持续壮大,栖息地数量达到92个,成为世界濒危物种抢救性保护的成功典范。从一度本土灭绝,到如今种群持续壮大,麋鹿到底经历了什么?
南海子:我国麋鹿重生的地方
北京南海子麋鹿苑,近200头麋鹿在这里生活。它们有的在啃食新长出来的嫩草,有的卧在地上享受着初夏的暖阳。
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占地约900亩,这里曾是我国麋鹿最后的栖息地,也是麋鹿被重新引进故土的起点,是我国第一座以散养方式为主的麋鹿自然保护区。
在江苏盐城大丰的野鹿荡,成群麋鹿或昂首涉水,或俯身食草。大丰麋鹿种群已有8000余头,是全球最大的麋鹿种群。
位于长江天鹅洲故道的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肥沃,牧草丰盛。良好湿地生态环境,非常适合麋鹿在原生地恢复自然种群。在这里,麋鹿与众多野生动物和谐共生,种群数量稳步增长。
麋鹿兴衰演化历程
从华夏起源到重返故土
麋鹿作为中国特有的鹿科物种,起源于距今约200万年到300万年的更新世早期,曾广泛分布于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温暖湿润地带。早在商周时期,甲骨文中的“麋”字,成为关于麋鹿最早的文字记载。
根据麋鹿化石研究,科学家发现,麋鹿兴盛于新石器至商周时期。商周以后,地球经历了降温期,气候变得寒冷干燥,众多湖泊、沼泽消失,加上人口数量增加、人为捕杀等因素影响,麋鹿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明清时期,麋鹿种群只剩下数百只,散放于北京南海子的皇家猎苑。1894年,永定河河水泛滥,冲垮了皇家猎苑的围墙,逃散的麋鹿成为饥民的果腹之物。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南海子仅存的麋鹿被猎杀抢掠。至此,麋鹿种群在中国本土灭绝。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展览部部长 胡冀宁:在清朝时期,各国政府也通过清朝政府索要和购买了一些麋鹿,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动物园中。英国的贝福特公爵,花重金买下了在全世界的18只麋鹿,圈养在自己的乌邦寺庄园里面。
在这18只麋鹿里,仅有12只具有繁育能力,今天全世界现存的所有麋鹿,都是这12只麋鹿的后代。从1944年起,贝福特公爵家族开始向各地动物园输出麋鹿。1985年8月24日,英国乌邦寺赠送的20只麋鹿乘坐飞机抵达北京,麋鹿终于又回到故里南海子。
麋鹿保护“三步走”战略成效明显
要让麋鹿这一珍稀物种能够尽快摆脱濒危、得到科学保护,就要逆着它的灭绝过程,从圈养与半散放种群、保护区野化训练种群到逐步恢复自然种群。为此,科研人员制定了麋鹿保护“三步走”战略。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主任、研究员 白加德:这三步走就是,首先利用10多年的时间,进行麋鹿种群复壮。第二步,要在全国适合麋鹿生活的地方进行迁地种群建设。第三步,就是进行野化放归工作。从种群复壮、迁地建群到野化放归,这三步走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麋鹿的重引回归和种群恢复
有何重要意义?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 王豁:2021年科学期刊上发表的一篇研究显示,中国的麋鹿野生种群重建,是国际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典范案例。此外,特别重要的一点是体现了公众意识和生态意识的提高,也对进一步提升生物多样性意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