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校长问郑强为何中国拿不到诺贝尔奖?郑教授说:“今天就不谈女人了。诺贝尔奖98%都是男人得的,女人获奖的只有2%”

2023年01月11日23:00:17 科学 7487

浙大校长问郑强为何中国拿不到诺贝尔奖?郑教授说:“今天就不谈女人了。诺贝尔奖98%都是男人得的,女人获奖的只有2%”

郑强教授的话总能击中人心:“为什么中国人成年了就不行了?我们现在乱说‘现在中国孩子读书勤奋’,那是小的时候!中国大学生现在是世界上勤奋的了吗?”

“全世界这么多人的诺贝尔奖,我们在高中阶段基本全拿诺贝尔奖了!我们的孩子把什么外国孩子全给干了!那为什么中国人成年了就不行了?”

大校长问郑强为何中国拿不到诺贝尔奖?郑教授说:“今天就不谈女人了。诺贝尔奖98%都是男人得的,女人获奖的只有2%” - 天天要闻

“我们有道理把这样的重担再交给一个第二屠呦呦吗?”

“我们就要问问中国男人们,难道就不能担点责任吗??”

“所以我要告诉大家,原因没这么复杂。我个人认为,国外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在孩子发育期、幼年期充分地尊重了他们的天性,就是可以玩,尽情地玩,玩到18岁一读大学就不再玩了。”

“我们现在乱说‘现在中国孩子读书勤奋’,那是小的时候!中国大学生现在是世界上勤奋的了吗?”

“那为什么这么多大学城周边都成为……我就不说了,因为直播。”

“为什么我们有这么多的孩子,不尊重生命呢?”

“所以我要告诉大家,很简单!就是外国这些国家的孩子天性得到了保护!”

“而考进大学的时候,他们说玩够了玩腻了,我现在不玩了!读书特别认真!做事特别投入!对女性通报处处gentleman!”

郑强教授这番话,打击面还真有点大,但话里的那份“怒其不争”是扑面而来。

确实,就我个人来说,我也是那个从小“天性”不得保护的人,从来没有说什么尽情玩的,放学一堆作业,放假一堆作业,寒假有寒假的,暑假有暑假的。

童年何曾宽松过呢!

大校长问郑强为何中国拿不到诺贝尔奖?郑教授说:“今天就不谈女人了。诺贝尔奖98%都是男人得的,女人获奖的只有2%” - 天天要闻

我也纳闷,小时候读书成绩一路都挺好,怎么越长大越平庸?如今,从郑强教授的这番话中,我真是品出了一股心酸:为啥中国孩子比外国孩子优秀,长大就废了?

答案或许就是如此:因为小时候学习太重,被伤到了。

在中国,我们从小就被教导着,要好好学习,将来考大学,以后毕业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但从我个人经历来说,我至少人生中从来没听父母小时候教导过我,说学习全凭兴趣。玩,从来都是我们最奢侈的东西呀。

也因此,等我终于上了大学后,就如同脱缰的野马,肆意地放松、放纵了自己。或许有人说,这不过是自己不够自律、不够优秀的体现,不能怪父母。要怪就怪自己。

可是,罗马从来不是一朝建成的,一个问题的诞生也从来不是偶然出现。

我相信,随便哪一所大学,如果随时去查看,我们都不难看到多少人是上课期间是躲在宿舍玩电脑、打游戏或睡大觉的!

难道我们真的是智慧不够、智商不足么?

只怕不是。其实大学才是中国年轻人在步入社会前最重要的阶段,但我们却往往就被荒废在这一阶段,以至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每年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总有几百万专业能力没有,高不成低不就的。

大校长问郑强为何中国拿不到诺贝尔奖?郑教授说:“今天就不谈女人了。诺贝尔奖98%都是男人得的,女人获奖的只有2%” - 天天要闻

不过说到底,还是我们的物理人才太过于稀少,中国目前拥有的顶尖物理学者不足世界的1%。所以才会有杨振宁所说的千辛万苦造出来,却没人会用,不过是白白为他人做嫁衣。

不过好在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越来越重视物理人才的培养问题。

教育部发声,加强物理化和历史爱国主义考试占比

从小到大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要想增强科技,数理化才是重中之重,抓好根本的教育教学,才能培养出科技人才。

越来越多的地方高考开始推行“3+1+2模式”,物理和历史学科将会越来越重要。如现在很多比较好的大学专业,大多数需要物理和化学的知识。

大校长问郑强为何中国拿不到诺贝尔奖?郑教授说:“今天就不谈女人了。诺贝尔奖98%都是男人得的,女人获奖的只有2%” - 天天要闻

相信每一位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文章末尾为各位家长分享一本好书,都别错过了!

拿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话来说:

想要让孩子学好数学,第一步就是要先弄清数学的基本概念;其次是它的基本概念的由来,这就需要父母在辅导孩子数学题的过程中,陪孩子多读一些数学方面的书籍,玩一些数学游戏。

大校长问郑强为何中国拿不到诺贝尔奖?郑教授说:“今天就不谈女人了。诺贝尔奖98%都是男人得的,女人获奖的只有2%” - 天天要闻

然而,攀登数学的高峰并非易事。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我也认为数学很枯燥,但一看到刘薰宇的数学书,感到很惊讶。你还能像这样学数学?”

杨振宁是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能够认可的数学老师刘薰宇是不会错的。

刘薰宇又是谁?

刘薰宇与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相比,并不出名,因为他的精力主要在数学教学和中小学教材的编写中。

刘薰宇一生写过很多数学方面的书,最有名的便是这三本:

第一本是《马先生讲数学》,主要讲如何用图解法求解一些算术四则问题

大校长问郑强为何中国拿不到诺贝尔奖?郑教授说:“今天就不谈女人了。诺贝尔奖98%都是男人得的,女人获奖的只有2%” - 天天要闻

第二本是《数学趣味》,主要讲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数学问题,我们讲万物皆数学,通过万物来学数学是最快的。

第三本是《数学的园地》,这一册就有点难度了,里面讲了函数、连续、诱导函数、微分、积分和总集等概念及它们的运算法的基本原理。虽然有点深,但讲解的方法很妙,六年级的娃,还能看懂一部分的内容。

同时把这书拿给孩子看,平时孩子也补习数学,有时候觉得上补习班有点枯燥。可孩子看这本书,却觉得很有意思,而且还能把他在补习班学到的东西运用过来。

大校长问郑强为何中国拿不到诺贝尔奖?郑教授说:“今天就不谈女人了。诺贝尔奖98%都是男人得的,女人获奖的只有2%” - 天天要闻

一看就看了个把小时还不觉得累!家长:实在是难得的好书!

对于刘薰宇先生编著的这套经典数学科普图书,家长们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家长表示“这套丛书总体上有一种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感觉,语言特别有说服力”

可以说,熟读这套书,小学和初中的数学就不用担心了。

这套经典数学丛书,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激发学生们蕴藏起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让学生们爱上学数学,许多家长表示《数学三书》是难得的好书,不可错过!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中国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阳”重要部件 - 天天要闻

中国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阳”重要部件

近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磁体馈线采购包项目迎来关键节点,其最后一套校正场线圈内馈线部件在合肥竣工,并交付起运位于法国的ITER现场。这标志着ITER磁体馈线系统中所有超大部件的研制顺利完成。ITER磁体馈线系统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制,被称为ITER磁体系...
张振丰调研温州学研究联合会 构建中国学视野下的温州学研究体系 - 天天要闻

张振丰调研温州学研究联合会 构建中国学视野下的温州学研究体系

4月13日,副省长、市委书记张振丰在温州学研究联合会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立足温州、研究温州、服务温州”,深化时间维度、放大空间维度,贯通历史研究温州、跳出温州研究温州,努力打造温州建设高水平文化强市的重要窗口、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地方学术研究的...
土拨鼠等动植物不得携带入境!关于国门生物安全,你要知道这些 - 天天要闻

土拨鼠等动植物不得携带入境!关于国门生物安全,你要知道这些

极目新闻记者 张秀娟通讯员 赵梦洁 黄晓彧 林敏“小朋友们,外来入侵物种包括哪些呢?”“在咱们出国旅游前,需注意哪些问题呢?”4月12日,在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来临之际,武汉海关在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海关开放日”活动。15名小学生化身“国门小卫士”,零距离体验、参与海关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月球上跳一跳,轻松打破跳高世界纪录!这个展会,解密引力奥秘 - 天天要闻

月球上跳一跳,轻松打破跳高世界纪录!这个展会,解密引力奥秘

顶端新闻记者 杨逍 文 时硕 图如果你向往星辰宇宙,那你是否幻想过在其他星球上跳跃?在本次国防展的“星球重力”互动体验机前,你每次的纵身一跃,都会化身成屏幕中身穿宇航员服的小人,来到月球、金星、火星、火卫二、土卫一等星体上,屏幕的上方记录着你的跳跃高度。在月球,你轻轻一跃就能达到3米高度,轻松打破2.45米...
4月13日石家庄强风显著增强的原因 - 天天要闻

4月13日石家庄强风显著增强的原因

4月13日石家庄强风显著增强的原因,是多重气象条件和地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气象监测和专家分析,此次强风具有以下关键成因:一、极端天气系统的叠加效应1.
神十九乘组“太空出差”倒计时:各项空间科学实(试)验稳步推进 - 天天要闻

神十九乘组“太空出差”倒计时:各项空间科学实(试)验稳步推进

IT之家 4 月 13 日消息,据央视网报道,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的“太空出差”之旅即将进入倒计时。上周,神十九乘组稳步推进各项空间科学实(试)验,在开展站内环境监测、设备检查维护等工作同时,积极开展健康维护。神十九乘组利用脑电设备开展了多项实验的测试工作,地面科研人员将利用获取的数据探究重力对视觉运动信息...
感受活力丨机器人正在进化中……这样的“生活搭子”,你喜欢吗? - 天天要闻

感受活力丨机器人正在进化中……这样的“生活搭子”,你喜欢吗?

模仿人类奔跑、跳跃、空翻,像人一样说话、思考甚至察言观色。这不是科幻电影对未来的虚构,而是2025中国机器人产业阔步向前的现实。小时候的你,是不是也曾畅想过:家里有一个机器人,能买菜、做饭、铺床、扫地,帮你干农活,还可以照顾家里老人……时至今日,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正在变成现实。“12点了,您该吃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