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需要我”,他是荣获世界地质学最高荣誉的第一个中国人

2022年10月13日19:35:07 科学 1098

1996年8月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里气氛热烈。被誉为国际地学界的“奥林匹克”盛会——国际地质大会首次在我国举办,来自世界101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位地质科学家齐聚一堂。

此次大会还评选出了国际地学最高奖“斯潘迪亚罗夫奖”,而获奖者正是我国沉积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宝珺。他也是百年来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

“祖国需要我”,他是荣获世界地质学最高荣誉的第一个中国人 - 天天要闻

其实,这既不是刘宝珺第一次蜚声海内外,也不是他开创“首次”获奖的先例。

作为国际地科联“全球沉积委员会”领导成员和全球沉积地质计划中国委员会主席,他曾多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组织并参与了国际全球沉积地质研究工作,也积极将国外最新的前沿资讯、研究方法和成果介绍到国内。

从事地学科研教学60多年来,刘宝珺在沉积动力学、岩相古地理学、层控矿床学、成岩成矿、全球变化、盆地分析等方面成果丰硕,发表论文120多篇,出版各类专著20部,并于1989年荣获首届中国地质学界的最高荣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他提出的“沉积期后分异作用与成矿作用”理论领先国际学术界;结合沉积学研究发现了罕见的“碳酸盐风暴岩”;开创了我国采用全球地质事件观点研究成矿作用的先河;主导绘制我国迄今最为系统详尽的岩相古地理图集;提出“统一地质场”理论,首次将全球变化的观念引入我国地学研究领域;主编《沉积岩石学》等我国首批专业沉积岩石学专著,对我国地质、石油、煤田、冶金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祖国需要我”,他是荣获世界地质学最高荣誉的第一个中国人 - 天天要闻

刘宝珺野外科学考察旧照

支持刘宝珺数十年如一日奔走在山野间,在艰苦的地质行业不断取得累累硕果的,除了基于对地球科学执着的热爱,更深层次的则是他对祖国深切的爱!

出生于教育家庭的他,从小耳濡目染,热爱传统文化,崇拜科学家和国学大师,自小便立下科学报国的志向。“我们必须关心中国的前途,大家都在思考要投身到哪一领域救国,要么搞实业,要么学技术。”

将自己交给国家,听从祖国安排。“我很自豪地说,我的很多选择都是遵从初心。”

他第一次投身于祖国所需是从南开中学毕业时,本已被保送燕京大学化学系就读的刘宝珺,收到了一封清华地质系学长的来信。

“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要养活5亿人口……国家很需要地质人才!”

面对国家的需要和时代的召唤,刘宝珺欣然从之。

“祖国需要我”,他是荣获世界地质学最高荣誉的第一个中国人 - 天天要闻

1953年刘宝珺(前排中)与大学同学合影

1953年,毕业后的刘宝珺被分配到大西北找矿,全年在野外风餐露宿,生活和工作条件异常艰苦,大家喝的水都是苦的。他后来回忆说:“根本不会考虑条件有多恶劣,就是觉得祖国需要我。”

60年代初期,沉积学理论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刘宝珺主动将这一学科引进国内,翻译多部专业著作,成为将国际沉积学前沿理论引入我国学术界的先驱者。

1971年,刘宝珺带队前往云南滇中砂岩铜矿展开地质探矿工作。经过多日勘察,他对先前根据经验总结形成的成矿古环境及矿床的成因结论,勇敢地提出了质疑。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他白天外出实地考察,晚上查阅国内外资料。在收集多处矿石,研究矿石成分,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关于成矿古环境及矿床成因结论的新创见。这一新理论迅速推广到全国,为探测铅、锌、铀等矿种的工作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他主编的《沉积岩石学》成为中国地质沉积学的开拓性专著,对我国地质、石油、煤炭、冶金等多个行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至今仍是沉积学人才培养的经典教材之一。他牵头完成的我国南方迄今最为系统详尽的岩相古地理图集,被国外学者誉为岩相古地理研究领域的集大成者。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他引导国内沉积地质工作者把全球变化的研究放在重要位置,成为我国深度参与国际有关全球沉积地质研究工作的执牛耳者。

刘宝珺一辈子都在为我国地学事业谋发展,在国际上着力提升中国沉积地质科学话语权。刘宝珺也从未停下自己的脚步,他热心于资源环境保护、地质科普等事业,用另一种方式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铈发黄光:化学家赋予稀土元素新技能 - 天天要闻

铈发黄光:化学家赋予稀土元素新技能

科学家开发出一种通过改变化学环境调控稀土元素发光颜色与亮度的方法,为设计先进发光材料开辟了新途径。高等经济大学与俄罗斯科学院石油化工合成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可同时调控稀土元素发光颜色和亮度的方法。通常情况下,这些元素的发光特性具有高度
百草谱(六十六)黄鹌菜 - 天天要闻

百草谱(六十六)黄鹌菜

一、植物学特征与生物学特性黄鹌菜隶属于菊科黄鹌菜属,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度通常在10-100厘米之间,茎直立,基部常带淡紫红色,表面具纵棱,被稀疏细软毛或近无毛。
西北工业大学杨永锋教授课题组:无试重瞬态高速动平衡方法 - 天天要闻

西北工业大学杨永锋教授课题组:无试重瞬态高速动平衡方法

研制先进航空发动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转子作为发动机的核心部件,其动力学性能直接关系到发动机研制的成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转子的性能不断提高,结构日趋复杂,转子系统不断向高转速、细长轴的方向发展,其工作转速往往高于弯曲临界转速。在高转速下运...
“霍金最爱的博物馆”馆长首次来沪,三天后说“还要再来” |海上有客来 - 天天要闻

“霍金最爱的博物馆”馆长首次来沪,三天后说“还要再来” |海上有客来

第一次来中国、第一次到上海,就是受邀参加上海科技节。结束三天的上海之行,英国国家科学与媒体博物馆馆长乔·昆顿-图洛克兴奋地告诉记者:“走红毯是一种很特别的体验,上海充满创新活力,每个角落都能找到科技的存在感,公众参与热情也很高,是一座让人自然而然去思考科技如何改变生活的城市。”英国国家科学和媒体博物...
地球体温计发出警报:本世纪末或将失去80%冰川 - 天天要闻

地球体温计发出警报:本世纪末或将失去80%冰川

在尼泊尔语中,珠穆朗玛峰被称为“萨加玛塔峰”。近日,首届 “萨加玛塔对话”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落下帷幕。这场国际会议以 “气候变化、山地与人类的未来” 为主题,吸引了全球气候专家、政策制定者和环保组织代表,共同探讨山地生态系统在气候危机中的脆弱性及应对之策。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视频致辞中称,尼泊尔在...
雷军回应美的研究小米 - 天天要闻

雷军回应美的研究小米

5月19日,@雷军 发文回应美的方洪波谈小米,“美的是非常优秀的企业,我们两家相互学习,做更好的家电产品,共同推动产业发展。”此前,美的方洪波在接受采访时称:“小米总裁卢伟冰去年来过一趟美的,给我们演示了一个 PPT,他们有宏大的愿景,大致是三年时间手机销量要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十年内要成为世界前五;大家电是...
多地直冲40℃以上 这场大范围高温还要热多久?专家解读 - 天天要闻

多地直冲40℃以上 这场大范围高温还要热多久?专家解读

眼下,我国北方正在经历今年首场大范围高温过程,多地开启“烧烤模式”,局地气温直冲40℃以上,河南、河北多地突破当地5月同期最高气温纪录,北方冬小麦区可能出现2至4天的干热风天气。为何高温这么强?还要热多久? 河南河北多地热到破纪录 为何高温这么强? 昨天(5月18日)开始,北方今年首场大范围高温天气过程来袭,...
动物世界的恐怖:野牛和狼群的生存搏杀,难说谁是赢家|传奇 - 天天要闻

动物世界的恐怖:野牛和狼群的生存搏杀,难说谁是赢家|传奇

长白山余脉与松嫩平原交汇地。一侧是起伏连绵的山岭和茂密的森林,一侧是浩瀚的草原。这里居住着一群黑尾野牛和一个灰背狼群。牛王“钢锥”是母牛,它有一对锐利的犄角,故得此名。狼王是“灰背”。它经常带领狼群出其不意地猎杀野牛。狼牛之战,构成了这片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