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之后气温直线上升,气候变化与心脏病关系几何?近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仁杰教授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霍勇教授合作,于国际知名期刊《美国心脏病学杂志》发表论文,首次系统性地评估不同类型热浪对各类心脏病死亡的影响。结果显示: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是对复合型热浪最为敏感的三类心脏疾病,预防疾病还应有的放矢。
热浪是典型的极端高温天气事件,对人群健康造成的威胁已广为人知。大量研究表明,热浪暴露与非意外原因的死亡(包括但不限于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然而,传统流行病学研究通常采用二分类变量(即是否经历热浪)来衡量热浪暴露,这种方法假设不同累积强度的热浪具有相同的健康效应,却未能充分考虑到人群对热浪可能存在的适应能力。
此次研究发现,全球变暖不仅增加了热浪的发生频率和强度,还改变了其发生模式,即热浪从传统的“昼热浪”越来越多地演变为“昼夜持续热浪”(即复合型热浪)。传统二分类热浪定义方法无法捕捉这一变化,可能会严重低估气候变化下热浪,尤其是复合热浪的潜在健康危害。
专家团队开发能全面衡量人群潜在热适应性、热浪强度累积性及其不同暴露模式的热浪指标,提出“热浪超额高温暴露指数(简称ect-hw)”,并分析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深入研究热浪的健康效应。
研究团队从全国死因登记系统中获取了2013-2019年夏季所有的心脏病死亡个案(239万余例),采用个体水平时间分层的病例交叉设计,全面评估了不同类型热浪(白天型、夜间型、昼夜复合型)对多种心脏病死亡的影响,避免了传统时间序列研究的生态学谬误。
将热浪转化为“连续变量”,团队首次绘制出热浪与心脏病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结果发现,不同类型热浪的健康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复合型热浪相关的心脏病死亡风险随热浪累积强度呈线性上升,而白天型或夜间型热浪则表现出一定的风险阈值和平缓区间,提示人群对“非复合热浪”可能存在一定的生理适应能力。
此外,不同类型心脏病对热浪暴露的敏感性也存在显著差异。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是对复合型热浪最为敏感的三类心脏疾病,这其中心脏骤停表现出最高的敏感性,超2%的心脏骤停与复合热浪直接相关。相形之下,肺源性心脏病仅在极端高强度热浪下才表现出风险增加,提示对该类疾病的干预应更加聚焦于极端热浪。
业内专家评价,该研究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与热浪相关的心血管疾病负担的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团队还建议,未来应在修订心血管病预防指南中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将“复合型热浪”作为重要风险因素纳入疾病管理范畴。同时,根据不同心脏病类型制定精准的干预策略,如为心力衰竭与心梗患者制定针对性的避暑指导、改善居住通风和降温条件等,最大限度减少热浪对心血管健康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