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节干电池,180多年敲了百亿次,没人知道电池内部构造

2022年10月07日20:47:24 科学 1046

自从人类发现能量守恒定律之后,永动机的幻想就破灭了,但是人类追求能源的长久性,脚步不会停止。

两节干电池,180多年敲了百亿次,没人知道电池内部构造 - 天天要闻

能量转换的基本规律

牛津电铃自使用开始,180多年内敲了百亿次,至今都还在工作,并且没有一个人知道电池的内部构造。

大学中的牛津电铃

在英国的某个实验室的大门上,挂着一个不起眼的装置,该装置的结构简单,是由玻璃罩子包裹的两根黄色的圆筒状物体。

这两根桶状的物体就是装置的电池,仔细观看就会发现,在电池的中间有一根金属线条连接。

在电池的底端分别悬挂着一颗铃铛,铃铛的中间有一颗金属小球,远看三者之间像是粘连在一起,其实三者都有一定的间隙。

两节干电池,180多年敲了百亿次,没人知道电池内部构造 - 天天要闻

牛津电铃底端

这就是电铃发音的工作原理,金属球在两个铃铛之间来回撞击,微量的运动看起来像是在震动,由此发出声音提醒着人们时间。

很难相信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装置,竟然能够工作180多年的时间。

牛津电铃装置是牛津大学的一位教授买回来的,教授的名字叫做罗伯特

1840年,罗伯特发现自己的实验室需要这样的电铃来提醒自己工作时间,于是就找到了当时比较有名的制造商沃特金,希望能够从那里采购一个质量比较好的电铃。

沃特金表示,自己这里有一个可以用一辈子的电铃,罗伯特虽然不信,但还是买了下来,之后就放在实验室的门上。

两节干电池,180多年敲了百亿次,没人知道电池内部构造 - 天天要闻

当时谁也没想到它能响到今天

直到罗伯特老年的时候才验证了商家说的话,这个电铃居然真的可以用一辈子!

罗伯特死去之前叮嘱其他人,不要将电铃拆除,希望后人能记录下来,这个电铃究竟能工作多久。

电铃能工作多久,谁也不知道,毕竟它的质量实在是太强大了,至今都还在工作。

如此优秀的电铃究竟是谁制造出来的呢?

有专家对电铃的生产商进行了调查,根据蛛丝马迹进行推测,设计电铃的发明家很有可能是赞伯尼。

因为这两块静电电池看上去,与赞伯尼在1812年发明的电池块儿非常相似

两节干电池,180多年敲了百亿次,没人知道电池内部构造 - 天天要闻

初具形态的电池

如此看来,牛津电铃的使用时长可能还得要加上28年的时间。

如果从它出生开始计算工作的话,它已经足足工作了209年,这是它可能存在的最长工作时间,实际可能要短一些,毕竟谁也不知道它是多久被制造出来的。

即便是最短工作时间,180多年的使用时长也是其他电池无法企及的。

要知道,在美国发射的航天探索器上搭载的两块儿核电池,也仅仅是供应了几十年的时间。

更何况牛津电铃还是19世纪的科技水平发明出来的,工作百年的历史足以让牛津电铃在全世界“昂首挺胸”。

两节干电池,180多年敲了百亿次,没人知道电池内部构造 - 天天要闻

闻名世界的牛津电铃

如此优秀的牛津电铃,它的工作原理又是怎样的呢?

牛津电铃工作原理

有关牛津电铃的工作原理,科学家们只有猜测,只要不将牛津电铃拆开,谁也不敢百分之百保证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

当然,金属球按时进行摆动,其来源肯定是两块电池能够及时提供电力产生的结果。

与其他电铃不同,牛津铃铛是依靠当中的金属小球和正负电荷来实现的,金属小球在靠近一边电池的时候,自身会携带正电荷

两节干电池,180多年敲了百亿次,没人知道电池内部构造 - 天天要闻

金属小球振荡原理

两者之间的正电荷产生的磁力促使金属小球撞击向另一边,这个时候,金属小球又感染上了另一边的负电荷,两者排斥有将金属小球弹了回去。

如此循环往复,金属小球不断撞击两边的铃铛发声,一直到电力消失,金属小球自然也就停止了摆动。

在整个过程当中,由于金属小球与两边电池间隔距离很短,需要的力极小,两边的电池并不需要太大的电量,就能让小球发出响亮的声音。

或许这就是电铃能够持久工作的原因,这也是所有关于牛津电铃猜想当中可能性最大的。

两节干电池,180多年敲了百亿次,没人知道电池内部构造 - 天天要闻

目前人们只有猜想没有实锤

不过,即便电池能够长久地提供电力,但是它本身也会随着时间所磨损,那么它又是如何在长的时间当中,保存得如此完好的呢?

根据科学家猜测,电池能够保存良久的首要秘密在于外边笼罩的玻璃壳。

玻璃壳将外界的一切阻绝,让内部形成一个独立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当中,几乎不受到外界的侵蚀作用,寿命自然也就长久。

之后,就是包裹着两块电池的不明黄色物体

两节干电池,180多年敲了百亿次,没人知道电池内部构造 - 天天要闻

不明黄色物体

黄色物体看上去像是硫磺,只有外部的一层,而在内部是由各类箔纸包裹而成的电池。

经过上千层的专业折叠,再用专门的玻璃管仪器进行压缩,最后再将两块包裹好的电池浸泡在熔融硫当中,进一步对电池进行封存。

金属球之间传递的电流很小,所以也不会出现烧毁的情况。

虽然看上去是一个比较粗糙的装置,内部的制造工序还是很精巧的,也难怪制造商信誓旦旦地保证罗伯教授特能够用一辈子。

一切的谜题都需要等到牛津电铃停止工作之后,人们才能将它拆开研究。

两节干电池,180多年敲了百亿次,没人知道电池内部构造 - 天天要闻

一切静待来日

在此之前,没有科学家愿意破坏一个工作了近200年的古老机器,因为科学家们都想见证一下,牛津电铃还能工作多久。

300年?400年?不管多久,人类都等得起,而且越是长久,才能让后世人类对牛津电铃更感兴趣

牛津电铃的发明毕竟太过久远,不如先看看当今科学界最前沿的核电池

核电池

核电池的发电原理是由一些半导体材料串联起来,通过一个合适的热源和转化器进行发电。

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利用这些材料形成温差产生电量。

两节干电池,180多年敲了百亿次,没人知道电池内部构造 - 天天要闻

核电池结构

中国研究核电池的历史具有突破性进展,我国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过程能够很好地释放热量的原理,发明出了一款更为稳定、长久的同位素核电池,在世界核电池领域都是前沿的工程。

同位素核电池同时也是核电池当中最受欢迎的领域,早已被美国和俄罗斯运用于航天事业当中。

美国著名的飞船阿波罗11号上,就装载了两个同位素装置

两节干电池,180多年敲了百亿次,没人知道电池内部构造 - 天天要闻

学名: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电机

此前科学家们也考虑过用太阳能电池或者是普通电池,但是普通电池在外太空的高温下无法生产工作。

如果给普通电池厚重的防护,又会导致电流输送供应不足,要知道航天器的运用可是一项大工程,当中所要用到的电量远远超出人类的想象。

但是太阳能电池又并不稳定,月球上的一夜是地球的两周,也就是说,阿波罗号有可能连续两周都无法攫取新的能源。

两节干电池,180多年敲了百亿次,没人知道电池内部构造 - 天天要闻

阿波罗飞船

再三衡量之下,美国航天局选择了当时技术还并不是很成熟的同位素核电池,其表现远远超出了科学家们的预期。

后来越来越多的航天事业也加入了同位素核电池,并且逐步拓展到其它领域当中。

两节干电池,180多年敲了百亿次,没人知道电池内部构造 - 天天要闻

两种同位素

大海深处寂静无光,同样是同位素核电池大展身手的好地方,安装一块同位素核电池,能够维持海底潜艇几十年的使用。

人们利用同位素核电池当做信标,几分钟间隔响一次,同时也可以用作水下的监听电源,非常的便捷实用,关键是成本还低

在医学方面,人们将同位素核核电池运用于心脏勃起器人工心脏,尤其是在人工心脏运用当中,微型的同位核素电池能够让人使用十年以上。

两节干电池,180多年敲了百亿次,没人知道电池内部构造 - 天天要闻

人工心脏

目前为止,人类对于同位素核电池的开发技术还并不完全成熟,相信在未来伴随着同位素核电池的成熟,会有更多实用的核电池被人们所使用。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数学家发现了一种解决代数最古老的难题的新方法 - 天天要闻

数学家发现了一种解决代数最古老的难题的新方法

新南威尔士大学悉尼分校的一位数学家发现了一种解决代数最古老的挑战的新方法——求解高等多项式方程。多项式是涉及一个变量的幂方程,例如二次多项式:1+ 4x -- 3x2= 0 的这些方程式是数学和科学的基础,它们在数学和科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科学家也有办公室政治,本想携手创业,没想到屡屡被骗……丨叶檀回信 - 天天要闻

科学家也有办公室政治,本想携手创业,没想到屡屡被骗……丨叶檀回信

长期征集日子很难,生活不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有苦说不出的感觉,受苦的人最懂。和吃苦相比,有苦难言,无人问津,可能比苦本身还难受。重生之后,叶檀老师变了很多,变得能吃苦,吃自己的苦,吃别人的苦。她说,有苦我们一起分担。每周六,叶檀老师都会亲自回复,并在公众号上发出,有苦难言的朋友,如果你也想和叶...
空气炸锅里的纸,真的劝你别乱买! - 天天要闻

空气炸锅里的纸,真的劝你别乱买!

硅油纸是空气炸锅的“神仙搭子”,更是懒人的超级福音,用完直接一扔,刷碗都省了。那么,硅油纸到底是什么纸?我们买的硅油纸,真的安全吗?硅油纸到底是什么纸?硅油纸是一种由原生纸浆、淋膜层和食品级硅油层构成的食品接触用纸。
洪纬读《制造三文鱼》 | 毒素缠身的水生鸡 - 天天要闻

洪纬读《制造三文鱼》 | 毒素缠身的水生鸡

《制造三文鱼:海洋生态危机与经济不平等》,[挪]西蒙·塞特尔 、[挪]谢蒂尔·厄斯特利著,梁友平、李菁菁译,中国工人出版社2025年2月出版,420页,88.00元三文鱼因鲜嫩的红色肉质和富含优质的Omega-3脂肪酸,备受食客喜爱,被誉为高颜值的健康食材。不过,我不确信的是,读完《制造三文鱼》之后,还有多少读者能毫无顾虑...
美国人抽血做成的救命药,中国现在靠大米就能生产? - 天天要闻

美国人抽血做成的救命药,中国现在靠大米就能生产?

继去年的空气造淀粉之后,这段时间我在网上就看见个更逆天的:武汉有一家公司实现了从稻米里生产人血......“稻米”,“生产”,“人血”,每个字都能看懂,连起来一读差评君我是真纳闷了,这还是中文吗?再一看,好好好,这居然还是人民日报发布的......由于这些关键词太过魔幻,差评君我这不得不连夜查资料调查一番,看看...
中国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阳”重要部件 - 天天要闻

中国交付全球最大“人造太阳”重要部件

近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磁体馈线采购包项目迎来关键节点,其最后一套校正场线圈内馈线部件在合肥竣工,并交付起运位于法国的ITER现场。这标志着ITER磁体馈线系统中所有超大部件的研制顺利完成。ITER磁体馈线系统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制,被称为ITER磁体系...
张振丰调研温州学研究联合会 构建中国学视野下的温州学研究体系 - 天天要闻

张振丰调研温州学研究联合会 构建中国学视野下的温州学研究体系

4月13日,副省长、市委书记张振丰在温州学研究联合会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立足温州、研究温州、服务温州”,深化时间维度、放大空间维度,贯通历史研究温州、跳出温州研究温州,努力打造温州建设高水平文化强市的重要窗口、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地方学术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