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永臻院士:不能让“起步晚”成为借口

2022年07月07日06:34:06 科学 1510
彭永臻院士:不能让“起步晚”成为借口 - 天天要闻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彭永臻都不属于赢在起跑线上的人。

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年少时在山里伐木头,24岁才走入大学校园;大学毕业后留校当教师,自觉底子比别人差,“拼命”读研深造;终于考上博士,留学日本,而彼时中国落后,他饱受冷眼,只有说起成功爆炸的氢弹原子弹,才能赢得片刻尊重。

但“起跑晚”,并没影响他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相反更催他奋进,盼自己能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之人。

彭永臻出生于1949年,与共和国同龄。他曾在一篇自述中说:“我们这一代人,上山下乡、披荆斩棘,一路与共和国同向而行。眼见着祖国蓬勃发展、日新月异,我内心的自豪和激动之情,无以言表。”

理解了路途坎坷,才能理解这位党龄49年的老党员的自豪和激动。

“早晨三点半,晚上看不见,地里三顿饭”,彭永臻的知青生活这样度过,只有晚上能看一小会儿书,“但看不了多少”。知识的匮乏更激发了他的渴望,1973年一进入大学校园,他便如饥似渴地学习,即便大学毕业后已被批准留校任教,他仍未放松,考取了研究生,几乎每天都和学生一起用功到“后半夜”。

更加开阔的眼界,不仅使他意识到个人在国家社会中的责任,也让他深刻理解,世界前进之快与中国落后面貌之间的强烈反差,他说:“当时就觉得,没有科技发展,中国是绝对发展不起来的。”

20世纪80年代初,彭永臻和一批留学生踏上前往日本的求学之路。当地的繁华使他们大为震撼,落后的中国不被尊重让他们心里憋着一口气,二者交织在一起,激发了每一名海外学子的理想,大家都夜以继日地刻苦拼搏,希望早日报效祖国。

他印象深刻的是,在日本留学期间的一个中秋节之夜,“独处异乡,备感凄凉,但想起自己的责任,又觉得充盈着力量。”彭永臻说。

这种力量,一直鼓舞和激励着彭永臻,“让我须臾不敢懈怠”。也因此,多年以来,他几乎没有真正的假期,除了出差,绝大部分时间都会去实验室或办公室。

近些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学生没能在校学习、科研和参加实践,但彭永臻一直鼓励他们充分利用时间整理资料和撰写论文,并多次与他们讨论,科研工作始终没有停滞。这几年,学生发表了数十篇优秀论文。

当然,发论文不是最终目的,彭永臻希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是他科研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污水生物处理及其自动控制与智能控制、污水脱氮除磷的新工艺与新技术,主攻城市污水处理,他所做的研究成果“大都可以在实践中检验,直至应用”。

滇池太湖渤海都存在氮、磷过度造成的水体富氧化问题,许多地方的缓流水体都是如此。因此,彭永臻认为,要坚持“科研工作必须把国家重大需求放在第一位”。而这一坚持就是几十年。

污水脱氮除磷一度是一个不被看好的方向,大家认为这个领域“比较传统”“不容易发论文”。有的企业曾想用高额经费让他改换方向,甚至有学生也因难发论文而动摇了决心,但他笃定地认为,“污水脱氮除磷再过50年还有新需求”。

时间证明他的专业判断是正确的。科睿唯安与中科院联合发布的《2020研究前沿》显示,“厌氧氨氧化技术及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为环境领域唯一重点热点前沿,其核心论文产出国家与机构排名中,中国位列第一,北京工业大学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并列全球第一。

近些年,彭永臻带领团队协助北京城市排水集团,率先突破厌氧氨氧化菌工业化、规模化应用的难题,并建立了我国第一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体系——厌氧氨氧化工程建设。同时,彭永臻带领团队首次在世界上提出了“短程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相关研究成果。

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彭永臻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科技发展同频共振,不仅见证了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程,更亲身参与了污水处理领域中国从零起步逐渐发展起来的过程。

面对求学起步晚,科研起步晚,彭永臻既下苦功夫,又创巧功夫,不敢懈怠,从不放弃。

支撑他一路走来的想法其实很朴素——“科技竞争,时不我待。不能让‘起步晚’成为借口和理由,我们必须从自身的体制、管理和落实中寻找差距和不足。无论何时起步,都要跑出属于自己的成绩,给祖国和人民一份满意的答卷,这是作为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如今,彭永臻踏入了人生的第七十三个年头,他想把更多精力放在人才培养上。获得2021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之后,近日,他把全部奖金20万元港币捐给了北京工业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资助和奖励该校环境保护领域的创新型人才。他说:“我希望我们的科研团队,能围绕国家环境保护的重大需求,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 通讯员 张宇庆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大熊猫“鑫宝”和“云川”启程了 - 天天要闻

大熊猫“鑫宝”和“云川”启程了

今年2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与美国圣迭戈动物园野生动植物联盟签署了新一轮大熊猫国际保护合作研究协议。中美双方经过充分准备,今天,来自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两只大熊猫“鑫宝”“云川”启程前往圣迭戈动物园,开启为期10年的旅居生活,延续双方
托底腾飞、5米坠落!领克07 EM-P完成行业首次极限挑战 - 天天要闻

托底腾飞、5米坠落!领克07 EM-P完成行业首次极限挑战

快科技6月27日消息,据领克汽车官方发布,近日,领克07 EM-P完成行业首次托底后高空坠落挑战。据悉,此次领克07EM-P携手中汽信科,根据真实场景设置超高难度挑战,先托底,后腾飞,再坠落,挑战时速50km/h正面应对托底测试、挑战行业首次托底+翻滚双重测试。托底:车速50km/h剐蹭底盘通过直径为150mm的刚性半球形壁障,领克...
【生物多样性看甘孜】四川甘孜州石渠县记录到幼年金雕捕食画面 - 天天要闻

【生物多样性看甘孜】四川甘孜州石渠县记录到幼年金雕捕食画面

近日,四川长沙贡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和西华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适应研究团队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时,拍摄到一只金雕亚成体的捕食活动画面。画面中,一只金雕在旱獭、鼠兔的洞口耐心等候,一动不动地观察着猎物的活动,一旦有身体肥硕滚圆、肉质细嫩的猎物从洞口跑出来,就会立刻出击...
瞰“飞碟” - 天天要闻

瞰“飞碟”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滨青岛崂山区张村河沿岸的科苑经六路以东、新宏路以北、科苑纬四路以南合围区域,一座巨型的“太空飞碟”虚拟现实创享中心正向竣工冲刺。6月25日,虚拟现实创享中心的两个穹顶已安装到位,记者用无人机在高空俯拍,画面十分壮观。目前,项目建设处于收尾阶段。据了解,青岛虚拟现实创享中心整体设计以“平...
上海企业“数智碳”实践 | 从第一颗种子开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 天天要闻

上海企业“数智碳”实践 | 从第一颗种子开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东禾九谷开心农场的全自动插秧机。今年的水稻插秧时节,在崇明区竖新镇的东禾九谷开心农场,一台新引进的无人驾驶插秧机成为稻田里的“明星”。工作人员为插秧机装好秧盘后,只需进行简单设置和遥控启动,插秧机就能自动作业,将装载的秧苗持续插入稻田。临近稻田尽头,插秧机会自动掉头,在返程中继续插秧。几趟来回后,工...
杨幂论文争议:查重率异常低,AI痕迹明显,字数不足引质疑 - 天天要闻

杨幂论文争议:查重率异常低,AI痕迹明显,字数不足引质疑

近日,关于杨幂论文的争议在学术界和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据报道,杨幂所提交的论文查重率异常低,仅为0.9%,且字数远远达不到发刊标准,这不禁让人对其论文的质量和原创性产生质疑。更为引人关注的是,论文中疑似存在AI生成的痕迹,这一发现更是加剧
嫦娥六号轨道器正前往执行拓展任务! - 天天要闻

嫦娥六号轨道器正前往执行拓展任务!

2024年6月25日14时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至此,为期53天的“嫦娥六号”任务完美收官。 在此之前,13时20分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嫦娥六号”轨返组合体(轨道器与返回器组合体)注入高精度导航参数。此后,轨道器与返回器在南大西洋海平面上空约5000千米处解锁分...
科学家应该发财!疫情功臣李兰娟院士,名下医院估值80亿 - 天天要闻

科学家应该发财!疫情功臣李兰娟院士,名下医院估值80亿

李兰娟院士是新冠肺炎期间的最美逆行人,70多岁高龄的她,在忙碌了一天后,回到休息室,摘下口罩,一道深深的勒痕横在脸上,令人看了无比的心酸,无比的感动。如今,李兰娟院士和爱人郑树森院士创办的“树兰医疗”两次冲击港股IPO,合计估值约80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