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清江出现野生鱼群,规模罕见,长江仍陷入“鱼类之困”?

2022年07月05日13:12:18 科学 1303

长江流域再次出现大量野生鱼群!

近日,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鱼峡口镇清江水域出现了成群的野生鱼,清江水体清澈,透明度较高,鱼群则靠近水面自由游动,不时甩起水花,场面引人振奋。

湖北清江出现野生鱼群,规模罕见,长江仍陷入“鱼类之困”? - 天天要闻

这批鱼群规模巨大,水面形成了“黑色鱼团”。据当地渔业部门估计,鱼群的总重量约有150吨,按照每条鱼均重5公斤反推,江鱼的数量约在3万条左右,资源密度相当可观。

从视频中可以清晰看到,鱼群大多是由鲢鳙组成,鱼体背部颜色暗淡,呈灰黑色,吻部口裂大,场面颇为壮观。如此大规模的鱼群非常罕见,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是因为长江鱼类正处于十年禁渔的保护期内,“一江七河”的过度捕捞不复存在,长江支流也受到了力度空前的保护,否则繁荣的鱼群或已成为渔民的囊中之物。

湖北清江出现野生鱼群,规模罕见,长江仍陷入“鱼类之困”? - 天天要闻

其次,各地的增殖放流开始见效,鲢鳙正是常规且主要的放流鱼种。作为公认的“净水鱼”,鲢鳙还具备“鱼群爆发”的潜质:繁殖周期较短,产卵量可达100万粒的级别,同时还有聚群游动的生活习性。因此在很多鱼群涌现的事件中,主角往往“非鲢即鳙”,本次的清江鱼群就是如此。

湖北清江出现野生鱼群,规模罕见,长江仍陷入“鱼类之困”? - 天天要闻

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和繁殖、觅食有关。鲢鱼和鳙鱼都是半洄游性鱼类,在江河的干流繁殖后代,当水温达到18~25℃时就能产卵甩籽。每年的5~7月份,长江河湖普遍上升到这一温度区间,繁殖的高峰期随之到来。而伴随着藻类的大量繁殖,初级生产力增加,长江各地的野生鱼也进入了觅食的活跃期。

湖北清江出现野生鱼群,规模罕见,长江仍陷入“鱼类之困”? - 天天要闻

有心的朋友可能注意到了,近期长江流域的鱼群时常“扎堆”出现,从上游的三峡到下游的长江口,1700多公里的河段上频繁传来喜讯,例如:

安徽黄盆闸闸口水域出现大量躁动的鱼群,数百米长的河段上满满都是发育成熟的大鱼;安徽芜湖十里江湾也迎来大面积鱼群,草、鲤、鲫、鳊居多,当地管理人员表示50年难得一见;长江镇江段上百条鲢鱼跳出水面,这一幕恰好被巡视的渔政人员拍到,在场人员难掩激动的情绪。

湖北清江出现野生鱼群,规模罕见,长江仍陷入“鱼类之困”? - 天天要闻

多数网友对此表示怒赞,但也有网友表示担忧:长江的鱼已经呈现出“爆发”态势!禁渔才一年多就出现这么多鱼,要是十年禁渔结束后,江中的鱼岂不是会泛滥成灾,酿成一场生态悲剧?

其实,这种担忧完全是多虑了。现阶段的长江生态还在恢复阶段,鱼类完整性指数不及上世纪90年代,谈“泛滥”不仅为时过早,而且没有必要。

湖北清江出现野生鱼群,规模罕见,长江仍陷入“鱼类之困”? - 天天要闻

因为长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水生生物多达4300多种,鱼类有400多种,草食性、肉食性、滤食性鱼类应有尽有,生态链一环扣着一环,各个鱼种相互制约、竞争,不存在泛滥的风险。

即便是跳出了本土生态圈的外来物种,也很难在“高手如云”的长江中称霸一方。以罗非鱼食蚊鱼等鱼种为例:首先要克服长江低温的水文条件,其次还要完成引种、建群、扩散和入侵四个阶段,成功率很低。根据生态学家Williamson的“十分之一法则”,外来物种形成危害性入侵种的概率约是1/1000,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湖北清江出现野生鱼群,规模罕见,长江仍陷入“鱼类之困”? - 天天要闻

禁渔以来,长江的生物多样性正在增强,本土鱼和外来鱼均不存在高风险的泛滥问题。恰恰相反,值得担忧的应该是长江濒危物种的生存问题,因为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目前的长江还没有摆脱“鱼类之困”。

何为“鱼类之困”?从长江鱼类资源的监测就可窥一斑而知全豹。

2021年,危起伟教授曾和老渔民郑师傅一同在长江进行渔业监测,捕捞作业持续了一上午,最终上百米的长网只收获了5~6斤鱼,规格普遍偏小。所捕鱼类均是长江中的土著鱼,包括鳜鱼铜鱼、吻鮈、长吻鮠等等,最长的也只有20~30cm。

湖北清江出现野生鱼群,规模罕见,长江仍陷入“鱼类之困”? - 天天要闻

按照十元一斤的价格计算,这批鱼也只能卖到五六十元,传统渔民无法靠此生存。如果再不禁捕,长江的鱼只会越来越少,禁渔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开篇说长江鱼群增多,这里又说渔获减少,前后是否自相矛盾?其实并非如此。因为长江禁渔的效果,在不同鱼种身上有不同的体现。最先见到效果的就是生命周期短的鱼类,比如:长江刀鱼。

湖北清江出现野生鱼群,规模罕见,长江仍陷入“鱼类之困”? - 天天要闻

刀鱼是“长江三鲜”之一,在90年代时,种群开始出现性成熟年龄提前的现象,1~2龄就具备了繁殖能力,产卵量可观,加之干流产卵场数量众多,因此恢复速度很快。江苏段的调查也显示:洄游性刀鱼的数量在同江段比往年增多了2.5倍,资源密度明显增多。

而对于生命周期长的生物,恢复效果却十分有限。比如被誉为“长江鱼王”的中华鲟,雄鱼最早需要9年时间才能成熟,雌鱼至少需要14~16年的时间,禁渔期间甚至不足以繁殖一次。“长江女神”白鱀豚同样“性晚熟”,6~8龄以后才能繁殖后代,每两年繁殖一次,每次只产一仔。

湖北清江出现野生鱼群,规模罕见,长江仍陷入“鱼类之困”? - 天天要闻

所以,长江禁渔的效果“因物种而异”,越是营养级别高、繁殖周期长的生物,理论上就越难以恢复,相应的群体就越难见到。

事实上,要得出长江禁渔的整体效果,就需要在全流域内展开资源调查,对比历史和现在鱼类的种类、数量,勾勒出不同时期的生态轮廓,全面评估长江生态的健康度,由此产生的数据、结论才具有代表性。

湖北清江出现野生鱼群,规模罕见,长江仍陷入“鱼类之困”? - 天天要闻

长江鱼类资源变化大,鱼群还能普遍出现吗?

很多朋友对长江渔业没有直观的印象,巅峰时期的长江堪称是野生鱼的天堂,资源的丰富度丝毫不输“棒打狍子瓢舀鱼”的北大荒

上世纪50年代,长江干流一年最高可捕43万吨鱼,江里的鱼群寻常可见,长江鲥鱼、长江刀鱼鱼汛浩浩荡荡,规模庞大,成千上万艘渔船遍布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江段。用老渔民的话来说就是:“一网下去,渔获物的重量连船只都承受不起”,但这种场景目前也只能意会。

湖北清江出现野生鱼群,规模罕见,长江仍陷入“鱼类之困”? - 天天要闻

繁荣的鱼群还能普遍出现在长江干流吗?类似的场景可能再次出现,但特定的鱼群却“有去无回”了,典型案例莫过于:长江鲥鱼。

鲥鱼在长江的捕捞产量曾达到1575吨,单条可超4公斤,最后一条鲥鱼发现于1994年的长江安徽段,如今已绝迹将近20年,再次恢复鱼群(鱼汛)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湖北清江出现野生鱼群,规模罕见,长江仍陷入“鱼类之困”? - 天天要闻

长江的“鱼类之困”重在濒临物种的拯救,一旦失去种质资源,往后再无恢复的可能。在当下的禁渔期间,濒危鱼种的保护应受到充分重视。

在2017~2020年,我国科研机构在长江干流展开了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在长江400多种鱼类中,有30%以上都面临着生存危机,近三分之一的鱼种连续四年都未在调查中被发现,这表明其种群数量已经严重减少。

对于绝迹多年的物种,我们也不必过于悲观。长江禁渔改善了水环境,提高了濒危物种再现的可能性,“神秘物种”鳤鱼现身长江中游就是有力的证明。

湖北清江出现野生鱼群,规模罕见,长江仍陷入“鱼类之困”? - 天天要闻

最后借用专家教授的观点:现在的技术已经成熟了,只要再发现一条白鲟,我们就能恢复其种群数量,白鱀豚或也如此。对于长江中的濒危精灵,我们不妨保留一份期待,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仍有机会碰面。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生物多样性看甘孜】四川甘孜州石渠县记录到幼年金雕捕食画面 - 天天要闻

【生物多样性看甘孜】四川甘孜州石渠县记录到幼年金雕捕食画面

近日,四川长沙贡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和西华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适应研究团队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时,拍摄到一只金雕亚成体的捕食活动画面。画面中,一只金雕在旱獭、鼠兔的洞口耐心等候,一动不动地观察着猎物的活动,一旦有身体肥硕滚圆、肉质细嫩的猎物从洞口跑出来,就会立刻出击...
瞰“飞碟” - 天天要闻

瞰“飞碟”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滨青岛崂山区张村河沿岸的科苑经六路以东、新宏路以北、科苑纬四路以南合围区域,一座巨型的“太空飞碟”虚拟现实创享中心正向竣工冲刺。6月25日,虚拟现实创享中心的两个穹顶已安装到位,记者用无人机在高空俯拍,画面十分壮观。目前,项目建设处于收尾阶段。据了解,青岛虚拟现实创享中心整体设计以“平...
上海企业“数智碳”实践 | 从第一颗种子开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 天天要闻

上海企业“数智碳”实践 | 从第一颗种子开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东禾九谷开心农场的全自动插秧机。今年的水稻插秧时节,在崇明区竖新镇的东禾九谷开心农场,一台新引进的无人驾驶插秧机成为稻田里的“明星”。工作人员为插秧机装好秧盘后,只需进行简单设置和遥控启动,插秧机就能自动作业,将装载的秧苗持续插入稻田。临近稻田尽头,插秧机会自动掉头,在返程中继续插秧。几趟来回后,工...
杨幂论文争议:查重率异常低,AI痕迹明显,字数不足引质疑 - 天天要闻

杨幂论文争议:查重率异常低,AI痕迹明显,字数不足引质疑

近日,关于杨幂论文的争议在学术界和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据报道,杨幂所提交的论文查重率异常低,仅为0.9%,且字数远远达不到发刊标准,这不禁让人对其论文的质量和原创性产生质疑。更为引人关注的是,论文中疑似存在AI生成的痕迹,这一发现更是加剧
嫦娥六号轨道器正前往执行拓展任务! - 天天要闻

嫦娥六号轨道器正前往执行拓展任务!

2024年6月25日14时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至此,为期53天的“嫦娥六号”任务完美收官。 在此之前,13时20分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嫦娥六号”轨返组合体(轨道器与返回器组合体)注入高精度导航参数。此后,轨道器与返回器在南大西洋海平面上空约5000千米处解锁分...
科学家应该发财!疫情功臣李兰娟院士,名下医院估值80亿 - 天天要闻

科学家应该发财!疫情功臣李兰娟院士,名下医院估值80亿

李兰娟院士是新冠肺炎期间的最美逆行人,70多岁高龄的她,在忙碌了一天后,回到休息室,摘下口罩,一道深深的勒痕横在脸上,令人看了无比的心酸,无比的感动。如今,李兰娟院士和爱人郑树森院士创办的“树兰医疗”两次冲击港股IPO,合计估值约80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