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项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都需要经过严格的伦理审批和临床研究验证,在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再开展。”7月11日,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徐群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7月8日,国家卫健委网站发布通知,禁止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lva)”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ad)的治疗。通知显示,国家卫生健康委依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组织专家对该技术进行了评估,评估认为该技术处于临床研究早期探索阶段,适应证及禁忌证尚不明确,安全性、有效性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撑。
徐群正在神经内科门诊帮患者看诊。 受访者 供图
“目前,lva这项手术还在临床探索阶段,长期效果仍然有待进一步观察,盲目地在临床推广应用并进行收费,并不符合临床技术推广的规范。”作为一名对阿尔茨海默病有着丰富诊疗经验的神经内科专家,徐群坦言,此次国家卫健委的通知也体现了对这一项新技术的科学和谨慎态度,这主要也是由于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群体的基数很大,治疗的需求很大,因此关注的人群很多。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显示,我国现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近1200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中,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超过5%,在85岁以上老年人中高达30%。”徐群深有感触,近20年来,阿尔兹海默病就诊人群呈现倍数增长,“2005年,在我的门诊中,就诊人群不到10个,常常是等病人来,而现在门诊常常一号难求,一个门诊看三四十个病人是常有的事。”
徐群坦言,在其门诊中,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群体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为主。而随着医学的发展、技术手段的进步,阿尔兹海默病的检测技术也较过去有所不同,“过去,我们可能会采取量表的方式去诊断,如今我们会进行精准检测,主要依靠中枢标志物的检测,其中一个是脑脊液,一个是影像学表层,通过pet显像看看β-淀粉样蛋白沉积或tau蛋白缠结等,结合相应的症状来进行诊断。
徐群认为,对于阿尔兹海默病来说,早发现早治疗是最关键的,“如果发现得早,治疗的效果就好,如果发现得晚,有效的治疗方式其实并不多了。要实现早治,近年来有临床证据的就是单抗药物的治疗,目前这些药物也在国内获批上市,主要针对的是轻度认知障碍和轻度痴呆,这相当于我们最新ad临床分期中的第3期和第4期,常见表现是近记忆力下降、记忆减退加重,如刚刚说的话就忘了、重复问同一个问题或方向感变差、出门迷路。
阿尔兹海默病的早发现早治疗,离不开早期筛查。“阿尔兹海默病早期识别和诊断严重不足,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早筛工具。在临床前期或早期,通过认知筛查发现进而确诊的患者仅占10.06%,首次确诊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超过半数病情已进展到中晚期。”徐群进一步透露,目前,仁济医院专家团队基于数万名体检人群数据开发了“基于memtrax 认知障碍规模化筛查技术”,并在2025年6月正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这项专利可使阿尔兹海默病干预窗口前移 5-10 年,“若筛查结果处于人群参考下限的3%-10%,提示为认知障碍高危人群,需主动进行脑健康管理;若低于人群参考下限3%,或者出现人群百分位数水平的持续下降,则提示为认知障碍疾病人群,建议患者前往记忆门诊评估和积极干预。”
此外,徐群认为,进入社区开展阿尔兹海默病的科普宣教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科普,可以让更多社区人群提前发现和关注这一疾病,提前进行有效干预,并实现“科普宣教早防→社区早筛→医院转诊→居家支持”的主动脑健康闭环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