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开始用“多巴胺排毒”,提升专注力有科学依据吗?

2025年05月12日10:30:11 健康 1782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张爽 谭琪欣)一段时间内禁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不听音乐,也不吃垃圾食品……“多巴胺排毒法”,正在不少年轻人中悄然流行。这有科学依据吗,是否真的这么神奇?

“我也跟风试了一次,但只是不刷短视频和社交媒体,一开始会很不习惯,总想打开手机,但后面学进去了也就还好,而且等到晚上结束后会有莫名的成就感,觉得一整天都没浪费。”今年上大三的李梦(化名)正在准备出国语言考试,她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自己最近刚尝试了“24小时多巴胺排毒法”,效果很满意,感觉从手机那里“夺回”了专注力。

年轻人开始用“多巴胺排毒”,提升专注力有科学依据吗? - 天天要闻正在看医学科普视频的年轻人。王宁 摄

对此,四川省精神医学中心心理治疗师肖小嫱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表示,虽然经常刷短视频等活动导致专注力降低,其背后的神经机制确与多巴胺有一定关系,但在医学等各领域研究中,并没有“多巴胺排毒”这一概念。

“快节奏、碎片化、新奇有趣的短视频,其所带来的源源不断的新鲜感会持续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让人处于愉悦、兴奋的状态。这种短暂的快乐能带来即时满足感,且不需要主动思考,但同时也造成了定向注意力的下降。”肖小嫱说。

“其实就是多巴胺过度分泌。”江苏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刘伟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解释,“就像甜食吃多了,然后再吃淡的就尝不出甜,觉得没味,意思其实是一样的,多巴胺过度分泌后导致我们的受体变得不再敏感,注意力更难长时间集中。”

虽然不存在“多巴胺排毒”的概念,但上述专家均向记者表示,年轻人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戒断”,关注到我们对于手机的过度依赖,本质是一种好事。

“多巴胺是人类生存必需的神经递质,并不是有害物质,而且,专注力下降的问题在于网络游戏和短视频的过度刺激导致受体不敏感,而非多巴胺本身。所以想要提升注意力,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排毒’,而是‘多巴胺平衡’。”刘伟表示,理论上讲,减少过度刺激,让大脑受体敏感性得到恢复,对于专注力的提升的确会有一定帮助。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多巴胺平衡法”也不是人人都适合。“例如一些具有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问题的患者。”肖小嫱表示,“本质上他们并不依赖电子产品,只是对很多事情都已经失去了兴趣,而手机恰好是他们能够最好获得且不需费力的一个东西。”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贵州一患者家属扛樱桃树冲进医院!真相竟是…… - 天天要闻

贵州一患者家属扛樱桃树冲进医院!真相竟是……

近日一位患者家属为表示感谢拿着一棵樱桃树的树枝冲进了医生办公室上面挂满了红彤彤的樱桃“害怕樱桃不新鲜就直接折断了树枝”这位家属有些羞涩地笑着说这温暖的一幕发生在贵州省毕节市中医医院康复科 三年前左侧肢体偏瘫的张女士辗转多家医院求助无门后来到了该院康复科康复科主任丁培东回忆道“入院时患者连抬脚这样的基...
医疗AI从“点状突破”走向“系统赋能” 轻松健康集团荣获年度卓越企业 - 天天要闻

医疗AI从“点状突破”走向“系统赋能” 轻松健康集团荣获年度卓越企业

2025未来医疗100强“年度卓越企业”发布 轻松健康、腾讯健康、圆心科技获行业认可5月9-10日,2025未来医疗医药百强大会暨未来医疗医药生态展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大会聚焦医疗、医药全产业链,汇聚300位专家大咖、上万名医疗健康相关企业人士、院校及科研机构人员参会,搭建产、学、研、用、投多方链接平台,满足中国医...
夏日瘦身建议:轻松拿捏成为瘦子的13个习惯,助你快速减重 - 天天要闻

夏日瘦身建议:轻松拿捏成为瘦子的13个习惯,助你快速减重

这几个神仙习惯真的能让你不知不觉变瘦!先说吃饭这点,千万别饥一顿饱一顿,胃都被折腾坏了还怎么瘦?每顿按时开饭,细嚼慢咽不仅能尝出食物的美味,还能让大脑有时间接收“吃饱了”的信号,不然狼吞虎咽容易吃超量! 生活作息更是瘦下来的关键!
戴手套!戴手套!致死率或达100% - 天天要闻

戴手套!戴手套!致死率或达100%

在日常生活中被鱼刺刺伤或许已经司空见惯然而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伤口却可能隐藏着不容小觑的健康风险01 浙江丽水58岁的张阿姨近4个月来一直被手部肿痛折磨起初只是一个小脓疱没想到之后却整只手都红肿疼痛近期张阿姨辗转去到丽水市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医
全市首个社区脑健康中心落地嘉定,半年服务患者超200名 - 天天要闻

全市首个社区脑健康中心落地嘉定,半年服务患者超200名

2024年11月,上海市首个社区脑健康中心落地安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通过利用AI检查设备开展神经退行性疾病筛查,以及三甲医院专病专家下沉社区,加强脑健康疾病的早期筛查、诊疗与干预,也为病人就医提供更多便利。半年来,项目已累计筛查出脑神经疾病患者200余名。5月10日下午,瑞金医院的神经科专家再次来到安亭镇社...
控制体重,如何防止“借吃消愁” - 天天要闻

控制体重,如何防止“借吃消愁”

有人面临工作压力、情感焦虑时,会出现“情绪性进食”行为……这些看似满足口腹之欲的举动,实际上是情绪困境的“求救信号”。5月11日世界防治肥胖日到来之际,心理健康与体重管理的关联再度引发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