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的消化内科病房总是弥漫着一股药味,夹杂着消毒水的刺鼻气息。32岁的徐女士躺在病床上,脸色蜡黄,眼神里满是疲惫。半年来,她被腹泻和便血折磨得不成人样,体重掉了20斤,肚子上的赘肉像是被偷走了一样。她苦笑着对丈夫说:“瘦是瘦了,可这代价也太大了吧!”医生却告诉她一个更沉重的消息:“你这是溃疡性结肠炎,有人叫它‘不死癌症’。”
徐女士的故事,像一部跌宕起伏的现实剧。她从以为是肠胃炎,到怀疑直肠癌,再到确诊溃疡性结肠炎,走了无数弯路,甚至差点因为偏方丢了命。这个病例不仅让人揪心,更提醒我们:腹泻、便血背后,可能藏着你想不到的“隐形杀手”。它不是致命的癌,却能让人痛不欲生。让我们走进她的故事,看看这“不死癌症”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夜宵后的噩梦:拉肚子拉到崩溃
徐女士是某工厂的文员,32岁,性格爽朗,平时爱跟朋友吃夜宵,喝点小酒。半年前的一个晚上,她和朋友吃了一顿烧烤,烤串辣得过瘾,啤酒喝得痛快。谁知第二天早上,肚子开始“造反”。她跑厕所拉了四五次,稀得像水,肚子咕噜咕噜响。她心想:八成是吃坏了,急性肠胃炎吧!
她去药店买了整肠丸,吃了没效果。腹泻像开了闸,第三天拉到8次,腿都蹲麻了,整个人虚得像被抽干了。她试着喝粥,可刚吃下去,肚子又翻江倒海。丈夫看不下去了:“这哪行?得上医院!”徐女士也怕了,点头同意。
社区医院的医生听完症状,拍板:“急性肠胃炎,没啥大不了。”开了点中成药和左氧氟沙星,说可能是细菌感染,吃几天就好了。徐女士满怀希望地吃了三天药,可腹泻一点没停,最多时一天拉12次。她连上班的力气都没了,只好请假在家,成天抱着马桶,觉得自己快“拉没了”。
更糟的是,肚子开始痛,左下腹像针扎一样。有一回,她刚拉完提上裤子,便意又来了,猝不及防,内裤上黄了一片。她又羞又气,觉得自己像个病人,连尊严都没了。社区医生看她情况不对,赶紧给她输液,补点电解质,免得脱水。可腹泻还是没好,她彻底慌了。
二、马桶红了:便血吓破胆
熬了快一周,腹泻终于少了点,肚子也不那么痛了。徐女士松了口气,心想:总算熬过去了。她恢复上班,可工作强度不小,经常要上夜班。刚上完一晚夜班,她早上回家又开始拉肚子。蹲了十分钟,好不容易拉完,她低头一看马桶,吓得魂飞魄散——便血!整个马桶水红得像染了色,纸巾也全是血。
徐女士脑子一片空白。她有过痔疮,但从没这么严重。她赶紧请假,丈夫陪她直奔县医院急诊科。丈夫安慰:“别怕,可能是痔疮,你拉了这么多天,肛门估计破了。”可徐女士心里七上八下,总觉得没那么简单。
急诊医生检查后,量了血压和心率,还好稳定。抽血结果显示,血红蛋白120g/L,正常范围(120-150g/L),说明没大出血。医生说:“先观察,可能是痔疮,但你拉了快十天,不是普通肠胃炎。得住院查清楚。”
徐女士早有心理准备,点头住进了消化内科。医生留了她的大便化验,果不其然,显微镜下全是红细胞。医生皱眉:“得做结肠镜,看看肠子里是不是有炎症、溃疡,或者……”他顿了顿,“肿瘤。”
肿瘤?徐女士心头一震。医生接着说:“现在直肠癌年轻化,20多岁都有,别不当回事。”他语气平静,可对徐女士来说,像是晴天霹雳。她脑子里全是“癌症”两个字,联想到自己这段时间的腹泻、便血、腹痛,越想越觉得像。医生还提到,直肠癌可能有里急后重(总想拉却拉不干净)、脓血便,甚至转移到膀胱或阴道,引起尿频、白带异常。徐女士吓得闭上眼:她最近不就有尿频和白带问题吗?
三、肠镜揭真相:不是癌,是“不死癌症”
住院后,徐女士整夜睡不着,偷偷上网查直肠癌,越查越绝望。她瘦了5斤,觉得自己命不久矣。丈夫看她憔悴不堪,安慰道:“别自己吓自己,医生只是说可能,不是确诊。”可徐女士反问:“癌症会让人瘦,我这不就瘦了?”
第二天,结肠镜如期进行。她喝了泻药清肠,其实她拉得够干净了,出来的全是清水。检查过程不舒服,但她咬牙忍了。结果很快出来,医生拿着报告说:“肠子里很多黏膜糜烂、溃疡,还有出血,不是结肠癌,像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徐女士愣了。她之前听医生提过这病,但满脑子都是直肠癌,没当回事。现在确诊不是癌,她长出一口气:“炎症总比癌症好吧?”可医生接下来的话让她心又凉了半截:“这病麻烦,虽然死不了,但可能一辈子得吃药。有人叫它‘不死癌症’,容易反复,腹泻、便血、腹痛可能会常来。”
丈夫听了这话,气得拍桌子:“你这医生咋说话的?病人好不容易放下心,你又吓她!”医生连忙解释:“我没吓她,实话实说。有些人控制得好,能跟正常人一样,但得听医生的。”徐女士沉默了。她宁愿听实话,也不愿被蒙在鼓里。
四、治疗之路:从希望到失望
医生开了美沙拉嗪,一种专门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氨基水杨酸制剂,能抑制肠道炎症。考虑到徐女士病情严重,靠近肛门处的溃疡尤其厉害,医生还加了美沙拉嗪灌肠液,口服加灌肠,双管齐下。医生说:“炎症得压下去,必要时用激素,效果快。”
丈夫问:“激素?会不会副作用大?”医生笑笑:“用得当是救命药,短期用没事。”徐女士点头,心想:只要能不拉肚子,啥都行。果然,几天后,腹泻减到每天2-3次,大便开始成型。她看着马桶里软乎乎的大便,差点感动哭了:“终于像正常人了!”
医生叮嘱:“这病得养,药不能停,灌肠液至少用3个月。饮食清淡,别熬夜,压力大也会加重病情。”徐女士连声答应,出院回家。她严格吃药,可灌肠让她头疼。每次得趴床上,让丈夫帮忙把药液挤进肛门,感觉又怪又尴尬。一个月后,她忍不住跟丈夫说:“要不别灌了?光吃药也行吧,怪费钱的。”
丈夫以为她嫌药贵,其实美沙拉嗪一个月要花她大半工资。徐女士解释:“钱是小事,主要是太麻烦,感觉好得差不多了。”丈夫拗不过她,同意停了灌肠液。接下来两个月,病情还算稳定,没大拉肚子,徐女士暗自庆幸:看来我选对了!
五、偏方的代价:病情卷土重来
平静没多久,麻烦来了。朋友听说她得的是溃疡性结肠炎,叹道:“这可是‘不死癌症’,治不好,折腾死人!”她还提到另一个病友,吃了药没效果,换了偏方,停药后病情好了。徐女士心动了:“真有这么神?”朋友把她拉进病友群,有人推荐偏方,说是“祖传秘方”,还有人分享经验:“我辞职后不熬夜,吃得清淡,心态好,肠子自己好了!”
徐女士越听越觉得有道理。她工作压力大,夜班多,饮食也不规律,难怪肠子老闹腾。她想:万一偏方真管用呢?正巧美沙拉嗪吃完了,丈夫催她去医院拿药,她却说:“先试试偏方,省得老吃药。”丈夫劝:“这病哪能靠偏方?医生不是说了,得科学治疗!”可徐女士铁了心,买了中药,天天熬药喝,折腾了半个月,花的钱比药还多。
这期间,她吃得不好,体重又掉了10斤,肚子上的赘肉彻底没了。她半开玩笑:“这病还能减肥呢!”可好景不长,用偏方第20天,肚子又开始闹。一天拉10次,从糊状到水样,最后又是脓血便。左下腹痛得像刀割,连手脚关节都开始酸痛。她慌了:“这咋还严重了?”
丈夫急了:“早就说偏方不靠谱!快去医院!”徐女士也怕了,赶紧停了偏方,回到市医院消化内科。
六、病情失控:关节痛是“连环炸弹”
医生听她停药用偏方,气得直摇头:“好端端的病,给你折腾成这样!溃疡性结肠炎好不容易控制住,你非要作!吃药能管住是福气,多少人想控制都控制不了!”徐女士低头认错,眼泪吧嗒掉:“我就是想治好……”
医生检查后发现,她不仅腹泻、便血加重,关节痛也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副产品”。“这病是免疫性疾病,肠子发炎,免疫系统乱了套,可能连累关节,甚至引发强直性脊柱炎,腰痛得直不起身。”医生解释。
治疗方案升级:重新用美沙拉嗪(口服+灌肠),加静脉激素,火力全开。可三天过去,效果不理想,每天还是拉10次以上,脓血便没停。医生皱眉:“再这样,怕是得出中毒性巨结肠,肠子胀得像气球,随时可能破,凶多吉少。”
徐女士吓得魂飞魄散,后悔得想抽自己。她想起病友群里有人提到英夫利昔单抗,一种生物制剂,贵得吓人,但效果好。医生也推荐:“这药能阻断炎症反应,很多人用着立竿见影。你这情况,美沙拉嗪和激素压不住,试试它吧。”
徐女士咬牙:“用!多少钱都用!”第一针打完,第二天腹泻减到5次,便血少了。她激动得想哭:“早知道这么管用,我何必折腾!”医生说:“头一个月打两针,后面每两个月一针。贵是贵,但能救命。”
七、涅槃重生:生活方式是“救命药”
经过一个多月的综合治疗,徐女士的病情终于稳住。腹泻减到每天1-2次,便血没了,关节痛也消失。她出院时,医生千叮万嘱:“这病没治愈的说法,偏方更别信!有人能‘治好’,多半是心态好、饮食清淡,配合治疗的结果。别再瞎折腾!”
徐女士点头如捣蒜。她痛定思痛,彻底调整生活:辞了夜班工作,换了轻松点的文职;饮食清淡,油腻辛辣一概不碰;每天散步半小时,睡觉前看看书,脾气也柔和不少。她还坚持用美沙拉嗪,定期复查。半年后,结肠镜显示,肠道溃疡基本愈合,只剩轻微充血。医生欣慰地说:“控制得不错,继续保持!”
更让她开心的是,英夫利昔单抗后来进了医保,负担轻了不少。她在医生的指导下停了生物制剂,只用美沙拉嗪维持,病情依然稳定。她笑着说:“这病让我学会了爱自己,活着比啥都强!”
八、溃疡性结肠炎科普:你离它有多远?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IBD),主要累及结肠和直肠,好发于20-40岁人群。据《中华消化病学杂志》统计,中国UC发病率逐年上升,每10万人中约11.6人患病。虽不致命,却因反复发作被称为“不死癌症”。
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
- 腹泻:每天数次至数十次,严重时呈水样。
- 便血:鲜红或脓血便,伴里急后重。
- 腹痛:多为左下腹,痉挛样。
- 全身症状:乏力、消瘦、贫血。
- 肠外表现:关节痛、皮肤红斑、强直性脊柱炎等。
徐女士的典型症状是腹泻、便血、腹痛,后期还出现关节痛,幸好及时治疗,避免了严重并发症。
病因与诱因
UC病因未明,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 遗传:家族史增加风险。
- 免疫紊乱:免疫系统攻击肠道,引发炎症。
- 环境:压力大、饮食不规律、感染可能诱发。
- 生活方式:熬夜、辛辣饮食、吸烟等加重病情。
徐女士的发病可能与夜宵、喝酒、夜班压力有关,停药和偏方则让病情雪上加霜。
如何确诊?
- 结肠镜:金标准,见黏膜糜烂、溃疡、出血。
- 大便检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
- 血液检查: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升高。
- 影像学:排除中毒性巨结肠等并发症。
治疗与管理
- 药物治疗:
美沙拉嗪:控制轻中度炎症,口服+灌肠效果佳。
激素:如泼尼松,快速压炎,短期用。
生物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针对重症或难治性病例。
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维持缓解。
- 生活方式:
饮食:清淡高纤维,避免辛辣、油腻、酒精。
作息:规律睡眠,减少压力。
运动:适量散步、瑜伽,增强体质。
手术:严重并发症(如中毒性巨结肠、穿孔)需切除部分结肠。
《柳叶刀》(The Lancet)指出,规范治疗可使80%以上的UC患者进入长期缓解,但需终身管理。偏方无科学依据,可能延误病情。
常见误区
- 误以为是痔疮:便血不一定是痔疮,需查结肠镜。
- 擅自停药:病情缓解不代表治愈,停药易复发。
- 迷信偏方:无证据支持,可能加重炎症。
病是老师,教你珍惜
徐女士的半年“拉肚子”史,像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她从夜宵后的腹泻,到便血吓破胆,再到确诊“不死癌症”,走过恐惧、迷茫、绝望,最终在科学治疗和生活调整中找到希望。她用20斤体重换来了教训:健康不是赌局,别拿命试偏方。
溃疡性结肠炎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和任性。它像个严格的监工,逼你规律生活、管住嘴、放平心。徐女士如今过得像个“健康达人”,她笑着说:“这病让我慢下来,学会了跟自己和解。”她还计划跟丈夫去旅游,把错过的风景补回来。
愿我们都能从徐女士的故事里,学会倾听身体的信号。别等病来敲门,才想起珍惜。健康在手,生活才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