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第医线|骨科手术机器人上岗,换关节迈入“毫米级导航”时代

2025年05月27日19:20:17 健康 2261

新民·第医线|骨科手术机器人上岗,换关节迈入“毫米级导航”时代 - 天天要闻

新民·第医线|骨科手术机器人上岗,换关节迈入“毫米级导航”时代 - 天天要闻

日前,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手术室里,一场精密的“人机协作”正在进行:该院骨科主任范永前操作mako手术机器人,3d重建的患者骨盆模型随之旋转,屏幕实时显示着假体植入角度——0.1毫米的精度刻度线在荧光屏上闪烁,仿佛手术台上的“北斗导航”,正为这台髋关节置换手术规划着毫米级的精准路径。

毫米级精度破解“长短腿”难题

患者是82岁的王老先生,不久前因突发脑梗跌倒,导致左侧股骨颈骨折,在接受内科治疗病情稳定后,转至骨科想做左侧髋关节置换手术。进入手术室前,他心中仍有些担心。原来,在十多年前他同样因骨折接受过右侧髋关节置换,害怕双腿不等长带来不便。

范永前告诉王老先生,针对他的情况,术前已经过多轮讨论,决定在mako机器人辅助下进行髋关节置换术,通过耐心的术前沟通,打消了他的顾虑。

当天,在mako机器人的精准辅助下,范永前主任团队顺利完成手术。它在截骨时能自动避开重要血管,沿着术前规划的毫米级轨迹精准切割。当金属假体与髋臼完美贴合的瞬间,手术室屏幕上的双下肢长度对比线终于完全对齐。这意味着困扰王老先生的“长短腿”隐患,在机器人的精准计算中彻底消除。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跌倒的常见结局。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在衰弱与骨质疏松的双重打击下,骨折风险愈发增加。股骨颈骨折是较常见的髋部骨折类型,对于预期寿命较长且耐受的患者而言,施行髋关节置换术是标准治疗。

新民·第医线|骨科手术机器人上岗,换关节迈入“毫米级导航”时代 - 天天要闻

这个被称为骨科“达芬奇”的智能设备,自2006年第一代系统上市以来,获得来自全球骨科医生的认可,2018年进入我国。mako的“起点”非常高,其所有参数精确到0.1毫米和0.1度,较常规手术精确度的1至5毫米有显著提升;同时,在术中能实现毫米级精确截骨控制和制动巡航截骨保护。

“运用mako机器人,可以在术前对患者骨缺损进行模拟填充和固定的规划;术中实时轨迹引导,并通过骨盆的动态建模与姿势模拟,预测术后关节活动范围和潜在风险。”范永前说。

0.1毫米误差下的关节重生

75岁的方先生膝关节疼了十年,每走100米左右就不得不停下休息。本该是美好的退休生活,他被迫长期居家。在范永前主任门诊就诊后,查体示双膝内翻屈曲挛缩,右膝肿胀,内侧关节间隙压痛。影像学检查提示右膝关节为夏柯氏(charcot)关节病。患者决定入院接受膝关节置换手术。

夏柯氏关节病是一种具有骨破坏性的关节病,病灶累及范围较大。范永前主任团队决定使用加长的膝关节翻修假体对患者进行初次关节置换。术前通过ct构建病变及周围解剖结构的三维模型进行尺寸规划和定位,确保假体精准放置,动态观察关节平衡度,最大限度减少误差范围。

相较于传统手术中医生需要依赖经验“目测”定位,mako系统则能通过三维建模技术,为患者生成专属的“数字化模型”。手术中,在机器人辅助下,翻修假体的安装和截骨误差能控制在0.1毫米以内。

术后第一周,方先生穿着运动鞋在病房行走时惊叹:“都没觉得痛!”这让家属和医护人员都十分欣慰。家属拍摄的术后双下肢全长片对比显示,曾经严重内翻的膝关节已恢复正常力学轴线。

关节置换手术的颠覆性变革

在传统关节置换术中,医生需要依靠x光片和手感,“毛估估”判断假体位置,即便再厉害的医生,截骨误差的存在也在所难免。而mako机器人带来的变革,在于构建了“术前规划—术中导航—术后评估”的全流程数字闭环:通过ai算法模拟200种不同体位的关节活动,提前预判假体植入后的运动风险;术中动态追踪骨盆姿态,实时调整截骨角度;甚至能精确计算出每侧臀部肌肉的张力平衡,从根本上避免“长短腿”的发生。

新民·第医线|骨科手术机器人上岗,换关节迈入“毫米级导航”时代 - 天天要闻

范永前主任解释道,在关节外科领域,膝关节和髋关节翻修术都属于操作复杂程度较高的术式。面对假体松动、感染、假体周围骨折以及不同程度的骨溶解和骨缺损,需要在术前进行完备的检查和评估,并采用个性化治疗策略。这对术者经验和技术是非常大的考验。因此,医生在mako机器人辅助下行翻修术可降低术中的不确定性,提高复杂操作的精准度,为人工关节置换保驾护航。

新民·第医线|骨科手术机器人上岗,换关节迈入“毫米级导航”时代 - 天天要闻

自今年3月开机以来,华东医院已完成 20多例机器人辅助手术。范永前说,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因关节疾病面临行动不便,华东医院骨科团队正借助这台“毫米级导航仪”,为患者铺就更安全的康复之路。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直播大医生:从“骨”开始 守护“髋”健康 - 天天要闻

直播大医生:从“骨”开始 守护“髋”健康

骨折,是很多人在生活中可能遭遇的问题,但有一种骨折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它对老年人的生命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什么是“人生最后一次骨折”?为什么它如此危险?如何预防和应对这种骨折呢?健康难题,直播大医生为您一一破解。5月30日下午3点,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副主任曹斌与您相约石家庄市人民医院融媒体...
端午将至,粽子美味莫贪多 - 天天要闻

端午将至,粽子美味莫贪多

文字/视频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春祥 通讯员 熊静随着端午节临近,软糯香甜的粽子成为家家户户餐桌上的主角。长沙市第三医院(湖南大学附属长沙医院)老年病科十三病室副主任余慧提醒,粽子虽美味,但食用不当,可能给身体健康带来诸多隐患,老年人更需
中高考在即,中医妙方助考生缓解身心压力 - 天天要闻

中高考在即,中医妙方助考生缓解身心压力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春祥 通讯员杨琦 朱文青中高考季即将到来,广大考生们进入紧张的冲刺阶段,不少学生因压力大出现焦虑、失眠、用脑过度、疲劳等身心不适。长沙市中心医院儿童中医门诊专家建议,不妨试试针灸、头疗、刮痧、药枕及中药调理等传统疗法,
走进社区的义诊,聚焦您的足部健康! - 天天要闻

走进社区的义诊,聚焦您的足部健康!

湖南日报5月29日讯(文字/视频 全媒体记者 周倜 通讯员 吴清怡)每年5月29日,是全国爱足日。当日,湖南省人民医院骨科医学中心手足显微外科团队走进长沙市五里牌社区,开展主题义诊,为市民送上专业的足部健康关怀,帮助更多百姓了解自身足部健康
张涤:坐诊30年,要做一个“民”医 - 天天要闻

张涤:坐诊30年,要做一个“民”医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倜 通讯员 肖君臻 王鑫“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医学中心的诊区比平日更加繁忙。5月29日早上7点多,张涤的诊室外已坐满了怀抱孩子的家长。
首届问止不小私塾“儿童中医冬令营”闭幕,助力儿童走进中医世界 - 天天要闻

首届问止不小私塾“儿童中医冬令营”闭幕,助力儿童走进中医世界

近日,首届不小私塾儿童中医冬令营在2024年12月28日、29日的深圳,2025年1月11日、12日的北京圆满落幕。不小私塾是由问止中医发起的面向10至15岁青少年的免费中医教育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系统化传授中医知识,为未来中医领域培养幼苗,助力中医文化的复兴。问止不小私塾的理念是:为未来中医留火种,为百世中医育人才。此...
震撼!“不要学医”登上热搜,73%医生后悔学医 - 天天要闻

震撼!“不要学医”登上热搜,73%医生后悔学医

随着2025年高考的临近,近期“不要学医”这一话题意外地登上了热搜榜。众多医生和家长明确表达了反对学医的立场,其中不乏尖锐的批评声。山东一家三级甲等医院的外科副主任医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发出警告:慎重选择医学专业。
谚语“过了芒种节,夫妻各自歇”今天我们还要遵守吗? - 天天要闻

谚语“过了芒种节,夫妻各自歇”今天我们还要遵守吗?

“过了芒种节,夫妻各自歇”是一句反映农忙时节的谚语,这句话的意思是芒种节气后夫妻短暂分床睡觉,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句话,这句谚语还适用于我们当代生活吗?一、千年农谚的起源明代的《农政全书》里提到的“过了芒种节,夫妻各自歇”这一谚语,最早可追溯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