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悄无声息地来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但对一些患有慢性肝病的人来说,这个季节可得格外小心。天气一暖和,身体和心情都“活络”起来,可肝病患者要是盲目跟风一些所谓的“养生”方法,那可就麻烦了。
“出汗排毒”:小心弄巧成拙
春天来了,很多人脑袋里冒出个念头:要出汗,把冬天的“毒素”逼出去。于是,跑步、骑行、高温瑜伽、桑拿,各种运动排汗项目安排得满满当当。他们觉得汗一出,人就清爽了,肝也轻松了。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但对肝病患者来说,这完全是个误区!
身体出汗多了,血容量就会减少。肝脏这个“娇气”的器官,主要靠门静脉系统输送血液,对血容量变化特别敏感。一旦出汗过多,身体缺水,肝脏的血流减少,代谢能力就会下降,肝细胞修复变慢,甚至出现轻微缺氧。这对肝炎或肝硬化患者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
有个外卖配送员,为了“甩油养肝”,春天开始每天晚上跑步10公里。结果,一个星期后复查,转氨酶飙升,之前控制得不错的病毒指标也开始波动。更糟糕的是,很多人出完汗还不知道怎么补水。要么渴了就狂灌冷饮,要么觉得“喝水稀释毒素”,一天喝几千毫升,结果电解质紊乱,肝肾负担加重。
所以,春天适度活动是好事,但千万别走极端。出汗可以,但别指望靠汗水把“毒”排出去。肝脏排毒靠的是稳定的代谢和休息,不是出汗。
“养肝进补”:别让营养成负担
一到春天,还有一类人特别热衷于“进补养肝”,尤其是吃所谓的“补肝食物”,像猪肝、鸡肝、鹿茸、枸杞、何首乌这些。网上说这些东西养肝补血,他们就信了。结果,吃得越多,肝功能反而越差。
原因其实很简单,肝脏最怕的不是没营养,而是营养过剩。动物内脏胆固醇含量高,代谢负担重,对肝功能受损的人来说,就是一剂“慢性毒药”。有个办公室工作人员,长期坐着不动,春天开始拼命进补,每天吃猪肝、喝补汤。他以为自己脸色红润是气血上来了,结果一个月后复查,脂肪肝加重,胆固醇飙高,肝酶也异常了。
肝病患者的代谢能力有限,进补要讲方法、讲平衡。不是说补进去的都是好东西,很多时候,肝脏在偷偷“吞苦果”。还有些人乱吃草药养肝,像野山参、何首乌、生地黄。很多中药成分其实有肝毒性,长期使用会导致药物性肝炎。别以为是草药就无害,肝病患者最怕的就是“过量+盲目”。
“清肠排宿便”:打破平衡伤肝脏
清肠排毒这个概念,很多人春天特别热衷。各种果蔬汁、泻药、灌肠方法轮番上阵,觉得排出宿便、肠道干净了,肝也就轻松了。可你真把肝当个马桶一样清空,那它也真撑不住了。
要知道,肝和肠之间有一套“肠肝循环”系统。胆汁在帮助肠道消化脂肪时,会有一部分被回收到肝脏重新利用。这是肝脏节能、节力的一种机制。一旦频繁清肠,这个机制就被打破了,胆汁流失,肝脏要重新分泌胆汁,反而增加了代谢负担。
长期如此,容易让肝细胞处于持续高压工作状态。这对肝炎或脂肪肝患者来说,是个慢性消耗战。有个装修工人,听信清肠能排毒的说法,春天一个月灌了6次肠。每次都是饿着肚子喝果汁,结果血糖波动大、胆红素升高、肝功能检查出现异常,最后还是靠调理才恢复过来。
而且清肠还容易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肠道一乱,肝脏也受牵连。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的人,血液中的内毒素水平更高。这些毒素经过门静脉进入肝脏,对肝细胞是一种慢性刺激,可能会加快纤维化的进程。说白了,清肠过度反倒让肝脏“毒上加毒”。
泡脚拔罐:小心引火上身
春天一到,好多人热衷于各种“驱寒”养生法,尤其是泡脚、拔罐、刮痧这些方法成了标配。说是把寒气拔出来,气血就顺了,肝也就舒服了。听起来好像有道理,但你真理解它背后的机制了吗?
其实,泡脚拔罐这些东西,并不是对所有人都适合,尤其是肝病患者。肝病患者本身体内的气血运转就不均衡,春季又是肝阳生发的时节。你再用外力频繁刺激,比如长时间热水泡脚、高温拔罐,容易导致肝阳上亢、内火过旺。
这种内热一旦没处发泄,就可能表现为情绪暴躁、睡眠差、舌红口苦,甚至出现肝区隐痛。有个司机,春天一热就泡脚拔罐,一个星期三四次。结果整天烦躁易怒,检查肝功能竟然也出现了反复波动。
还有一个问题是,拔罐刮痧这些操作本身就是一种“轻度损伤”。身体需要调动免疫去修复,这本来没啥大问题。但对肝病患者来说,一旦身体处于高代谢修复状态,肝脏的负担就会加重。特别是免疫性肝病患者,频繁使用这些外力刺激手段,很可能激发身体免疫反应,引起肝功能的进一步损伤。
春天养肝,别走极端
春天是个“假温柔”的季节,对肝病患者来说,是个“诱惑多、陷阱多”的时候。你一不小心就容易掉进坑里,到时候追悔莫及也晚了。养肝啊,最重要的不是做得多,而是做得对。
宁可春天在家里打打麻将、下下棋、晒晒太阳,别老想着出汗、进补、清肠、拔火罐这些事儿。麻将虽说看着是个娱乐,但它让人动脑子,放松情绪,不费体力,不伤肝气,反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春天,别让“养生”伤了肝。肝病患者要特别小心,别被这些看似合理的“养生”方法误导。养肝,要讲究方法,适度而行,才能真正保护好肝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