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以往在三甲医院看病的经历,大多数老年人在门诊处都曾出现过多次“迷路”行为,他们都会向身边的人寻求帮助,而不是通过医院合理的设计去独立完成一整套寻路行为,为了探究老年患者综合医院门诊楼寻路设计需求是否满足,了解老年人在医院内寻找方向时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笔者通过现场调查和相关资料收集,对北京市多家三甲医院寻路设计情况进行了现状调研。2022 年下半年,笔者按照样本选择原则随机走访了北京市内 9 家三甲医院,其中有老城区的医院,也有因为疏解腾退而新建的院区,有城中心的院区也有郊区的院区,并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若干问题。
根据调研,对比了老年患者满意与不满意的寻路设计要素,总结出 15 个综合医院寻路设计现状问题。包括:总体功能空间布局不合理、门诊大厅空间尺度不足、水平流线过长、水平流线交叉口和转折次数过多、交通设施通行量不足、交通设施位置不合理、标识设计不合理、入口空间坡道过陡、交通设施适老化不足、地面材料选择不适宜、人群密度大、适宜的色彩设计、照明不足、声音干扰较大。
总体功能空间布局不合理
老年患者经常来往的普通功能空间为心血管科室、内科、老年病科、检查中心等。部分医院将这些功能用房布置在楼层的各个区域,相互之间布局较为分散,导致老年患者需要进行水平方向的移动甚至是跃层移动。同时部分医院将一些普通患者常用的功能用房,布置在首层的入口附近,但又没有提供足够的过渡空间,导致患者的候诊队伍从过渡空间一直延伸到门诊大厅,影响老年患者寻路效率,如北京丰台区某医院将儿科放在了入口门厅的附近,又没有预留足够的候诊空间,导致排队的队伍影响门诊楼患者的整体寻路情况。(图1)
图1 部分医院空间布局不合理
门诊大厅空间尺度不足
部分医院的公共功能空间尺度不够,无法满足大量的患者的寻路需求,导致公共空间拥挤不堪。有些医院由于门诊楼,取药、老年挂号、缴费、自助挂号等功能用房围绕门诊大厅布置,在各个功能用房窗口前排队的队伍由于空间尺度不足导致其相互交叉、遮挡,影响老年患者寻找相应的窗口,无法及时完成寻路任务(图2)。
图2 某医院门诊大厅排队范围
老年患者就诊水平流线过长
老年患者就诊水平流线指的是老年患者在医院门诊楼水平方向上搬运自己所移动的流线。老年患者由于其空间感低、记忆力不足、行动不便等生理原因的影响,较长的长度,会影响老年患者的寻路效率。如位于亦庄的某大型医院由于其院体量过大,85%老年患者认为从门诊入口到达老年人常用科室所经过的水平距离过长,经现场跟踪一位从心血管中心去往放射科的老年患者的运动轨迹来看,其所经过的路径长度高达 116米。(图3)
图3 部分医院门诊楼老年患者就诊水平流线过长
老年患者就诊水平流线交叉口、转折次数过多
老年患者由于其空间感低、记忆力不足、耐力不足等生理原因的影响,路径交叉口过多,会影响老年患者的寻路效率。如海淀区某三甲医院,64%的老年患者认为该院的水平流线上转折次数过多、交叉口过多,经现场跟踪一位需要二次就诊的老年患者的结果来看,其所经过的交叉口多达 15个,转折次数 40次(图4)。
图4 部分医院门诊楼老年患者就诊水平流线交叉口、转折次数过多
老年患者就诊垂直流线交通设施通行量不足
老年患者常用的交通设施为扶梯与直梯,在医院就诊高峰期,交通设施的通行量决定了交通设施入口前的人群聚集程度,通行量越小。聚集程度越大,患者需要排队等候,影响老年患者的寻路效率,发生患者在扶梯的位置发生聚集的情况(图5)。
图5 部分医院交通设施通行量不足
老年患者就诊垂直流线交通设施位置不合理
交通设施的位置需要让患者能够及时发现并使用,如果没有适宜标识引导,一些交通设施的使用率会非常低,造成资源浪费并加重其他设施的通行量。笔者在走访中发现,有些医院电梯空置,究其原因是因为位置较为隐蔽并且没有设置相关导向标识,如图6、图7。
图6 交通设施位置与老年人寻路流线
图7 缺少引导标识造成电梯间空置
部分医院标识设计不合理
经过 9 家医院门诊楼调研情况可知,医院标识设计存在字体字号不易理解、标识设置混乱、标识牌涂改严重、样式不同一、位置不合理等问题。如某医院在电梯口的墙上除了贴有每一层楼的索引标识外,还设置了许多单独功能用房具体位置的指引,并且这些图除了样式相似外字体和大小均有不同,此外一些宣传标语和防控宣传也分布在引导标识的周围,导致标识设置混乱,寻路信息收集受阻;还有一些医院的标识虽然设置的较为统一,字体、大小一致,但涂改严重,难以理解;还有些医院悬挂标识导向标识样式不统一等。(图8)
图8 医院门诊楼标识设计现状问题
医院入口空间坡道过陡
在坡道坡度方面,大部分医院门诊楼口部空间的坡道坡度不满足《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与《无障碍设计规范》中的 1/12 的要求,使用轮椅的老年患者无法独立使用口部空间的残疾人坡道。如某医院室内外高差 4400mm,而坡道坡度只有1/6;另一家医院室内外高差 2460mm,坡道坡度为 1/8(图9)。
图9 部分医院坡道现状图
交通设施适老化不足
交通设施包括楼梯、电梯、扶梯,这些都是老年人在寻路过程中必须使用的设施,其中电梯和扶梯是老年患者寻路时的首选设施,为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都应该在一定程度进行适老化设计。经过调研,部分医院交通设施适老化不足,需要进行优化和改善。如某医院门诊楼入口的楼梯由于缺少中间的扶手,体力不足的老年人只能靠在楼梯两侧的扶手上排队下楼;有些医院的内部楼梯的梯段上没有设置适宜的防滑贴;也有医院虽然设置了防滑贴但在楼梯间入口增设了不必要的梯段(图10)。
图10 调研医院门诊楼交通设施适老化现状
部分医院地面材料选择不适宜
由于老年患者的视力问题,如果地面存在眩光现象,会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安全需求,降低老年人的寻路效率。部分医院地面眩光比较严重,再加上颜色较深,灯光反射的眩光现象对比明显,需要做出提升。(图11)
图11 某医院地面材料存在眩光现象
导医台与老年窗口适老化不足
对于一些由于行动障碍而选择乘坐轮椅的老年患者来说,医院的导医台和老年挂号窗口应该设置轮椅患者专用的无障碍台面。部分医院导医台和老年窗口适老化不足。
图12 部分医院导医台,老年窗口适老化不足
人群密度大
人群密度除了会影响医院的声音大小外,还会干扰患者的视线,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负担甚至会加重传染病的传播概率。在疫情期间,人们佩戴口罩时的心理“安全距离”为 1m~1.5m,未佩戴口罩时的心理“安全距离”为 1.5m~2m。在医院门诊楼就诊高峰期,部分医院的人群密度很大,很难满足老年患者的心理安全距离,同时,老年患者在收集环境信息的过程受阻严重,寻路效率自然十分低下。(图13)
图13 部分医院门诊大厅人群密度情况
缺少适宜的色彩设计
经过调研发现,现有医院的对利用颜色实现环境自明性的室内设计手法应用不多。无论是新建医院还是老旧医院,多家医院的室内设计都使用米色作为整体色调,以便与医院的社会声誉与影响力相匹配。(图14)
图14 医院的色彩设计现状
照明不足
部分医院门诊楼的交通空间与候诊空间的照度比较低,不满足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影响寻路效率。如某家医院首层的电梯间和另一家医院二层一次候诊区的空间照明不够,老年患者在寻路过程中会产生辨别困难、缺乏安全感的印象(图15)。
图15 一些医院的老院区存在照明不足的情况
声音干扰较大
医院最主要的声音干扰来源是患者交谈的声音,声音干扰的程度往往与人群密度挂钩。本次评估是采用仪器测量的方式,将测量结果与现有规范、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医院人流量最大的空间就是门诊大厅,在这里患者与工作人员交谈的声音,患者与陪同者交谈的声音,问路的声音都会影响老年患者对环境声音信息的收集,干扰越大,老年患者获得信息的难度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