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妇女因难产晕厥,被误认为已死下葬,300年后才知墓中惨状!

2023年03月19日18:38:04 健康 1021

问题:如何才能每天读到这样的故事?

回答:点击右上方“关注”小编头条号!

人的一生很不容易,生老病死、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聚散分离,样样滋味都得尝一遍。

而作为女性,更是了不起,还得承受生育之痛,宫开十指,疼痛等级几乎是人类忍耐的极限。

现代随着医学的发达,生育孩子起码生命危险已经降到最低,但是在医学水平落后的古代社会,女子生孩子等同于在鬼门关走一趟。

清朝妇女因难产晕厥,被误认为已死下葬,300年后才知墓中惨状! - 天天要闻

清史稿记载,康熙的孝诚皇后都死于难产。在古代,贵为一国之后都逃脱不了难产而死的命运。女子在生产过程中,其实是很容易发生意外的。

民间更是有无数的女子,因生产而死,只是她们并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罢了。

清朝初期,就有一个妇女因为难产,痛晕过去。家人在看其呼吸微弱,误认为已经死去,便将她直接入棺下葬。而直到200多年后,人们才发现墓中的凄惨景象。

1999年,齐齐哈尔市的扎龙村,有一片荒凉的大坟地,因为十分荒芜、过于阴森,因此人迹罕至,几乎没人敢去那里。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修路架桥是富民之举,因此为了共同致富,村里号召大家修通乡村道路。

修路需要填埋加固,而周边都是农田,自然不能取土。于是村里决定就到那片荒废的坟地附近挖土。

这一挖不要,村民们直接挖出了青砖石,紧接着就挖开了一个黑漆漆的地洞,顺着地洞往下挖,竟然挖到了一个古墓。

清朝妇女因难产晕厥,被误认为已死下葬,300年后才知墓中惨状! - 天天要闻

古墓一出,扎龙村立即向齐齐哈尔市报告,市里马上派来考古队进行抢救性发掘,以解开墓葬之谜。

考古队发掘出古墓,发现墓中有两具棺材,打开其中一具棺材之时,现场的人却被里面的场景吓了一跳。

原来,棺材中并不是白骨,而是一具形如木乃伊的女性干尸。此干尸,高160cm左右,整个身体黑漆漆的,更恐怖的是面目表情十分狰狞,嘴是圆张着的,四肢呈现十分扭曲的状态。

而且在其两腿之间存在一些黑色的、粘连在一起的不明物质,棺内散发着一股十分刺鼻的气味。

这种下葬状态十分奇特,与一般墓中骸骨安详的姿态明显不同,从中可以看出死者生前十分痛苦,一定是经历了恐怖的折磨和挣扎,才保持了如此奇特的死亡姿势。

专家紧接着又打开另外一具棺材,这一具棺材内死者却十分安详,棺材内只有散落的白骨,且为男性骸骨,因此初步判断此墓葬为一男一女合葬墓。

清朝妇女因难产晕厥,被误认为已死下葬,300年后才知墓中惨状! - 天天要闻

后来经过考古专家的进一步研究分析,我们才得知,为什么同一墓室之中,会有两种不同形态的骸骨。

我们知道人死后,正常情况下,身体会在两年内腐烂变成一堆白骨,时间再长一些白骨也会慢慢钙化成为一抔灰烬。

那么为什么这个女子尸体会变成可怕的木乃伊状呢?原来,经过勘查发现,女子棺材用砖垫的离地较高,有有一个相对干燥的环境。

然而更为关键的是,这具女尸生前在棺中有拼命挣扎的痕迹,导致密封的棺材短时间内氧气耗尽,只留下二氧化碳。后来随着尸体水分消失器官枯竭,才在种种巧合之下,形成了后来的木乃伊。

随着考古发掘的进一步深入,专家们揭开了墓主身份之谜。原来根据墓志铭以及墓葬的规格,以及其他各类蛛丝马迹判断,墓中男性是清代一个“三品武官”,死去时年龄在60岁左右。

而根据棺木及墓室铭文判断,女性墓主先下葬时仅25岁左右,且是先于男性墓主25-30年左右进入墓室。且墓碑上用满文刻上了“诰封墨尔根觉罗氏妇之列棺”字样。

清朝妇女因难产晕厥,被误认为已死下葬,300年后才知墓中惨状! - 天天要闻

由此判断,女性墓主是这个男性墓主的先夫人。

此时,先前在女性墓主两腿间发现的黑色物质在检测后,被证实为是人的胎盘。后来,齐齐哈尔市医学院的解剖专家刘医师,在仔细观察女性墓主死后状态后,分析认为:女性墓主骨盆口窄小,而此类女子生产时会更加的艰辛,如果再遇上婴儿胎位不正、脐带绕颈等问题,便很容易碰上难产。

结合墓中棺材中尸体的种种异像,以及后来在棺盖上发现的明显抓痕。专家几乎可以判定女性墓主应该是因为难产昏厥假死,却被家人误认为已经死去,从而导致“活体入棺”的悲剧。

古代的生产医术落后,加之女性生产几乎只靠略懂甚至不懂医术的稳婆接生。女子生产如果遇到难产,便会九死一生,而人们也看惯了难产而死的先例,因此对于女性墓主那种昏厥假死之相,自然而然认为其已经死去。

这名清朝女子墓中惨景让人不寒而栗,好在现在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这种难产假死的情况不会再发生。

清朝妇女因难产晕厥,被误认为已死下葬,300年后才知墓中惨状! - 天天要闻

无论怎样,从古至今,为了生息繁衍,承担生育之职的女性付出太多,母爱伟大!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大一女生头孢过敏,拔针自救仍不幸身亡,多方回应 - 天天要闻

大一女生头孢过敏,拔针自救仍不幸身亡,多方回应

4月15日深夜,在湖北省宜昌某高校就读的陶兰,因腹痛前往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西陵院区就诊,被诊断为肠胃炎。输液室走廊上,陶兰静静坐在长椅上,盯着吊瓶里的头孢曲松钠缓缓滴落,突然,一阵强烈的不适感袭来,陶兰呼吸急促。4分钟前,护士为其换上这袋药后匆匆离开,陶兰起身呼救,却发现身边没有医护人员,尽管她立即自行...
维生素C是西梅的16倍,还高钙高蛋白质!这种菜现在吃正好 - 天天要闻

维生素C是西梅的16倍,还高钙高蛋白质!这种菜现在吃正好

有一种野菜,经常在乡间田野、路旁沟边出现,以前人们会拿它喂家畜;然而又因为其有着极高的营养价值,被人称为“长寿菜”。它就是生命力旺盛的野菜——马齿苋。马齿苋又叫蚂蚱菜、长命菜、五行草、马苋、五方草等,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协和VS浙大4+4模式:浙江695分学霸班,无后门内幕曝光! - 天天要闻

协和VS浙大4+4模式:浙江695分学霸班,无后门内幕曝光!

近日,董小姐凭一己之力,将协和4+4培养模式,推入“录取公平性”争议漩涡,人们这才发现,上交大才是国内4+4模式最早的实践者,3年后浙大也采用4+4模式培养医学博士。不过,浙大的巴德年医学班,以695分的变态高考门槛、20%以上的残酷淘汰率,以及“纯分数说话”的招生规则,硬生生撕开了医学教育争议的另一个切口——在公...
协和躺枪背后:浙大4+4医学班695分起底,无后门规则引热议 - 天天要闻

协和躺枪背后:浙大4+4医学班695分起底,无后门规则引热议

近日,董小姐凭一己之力,将协和4+4培养模式,推入“录取公平性”争议漩涡,人们这才发现,上交大才是国内4+4模式最早的实践者,3年后浙大也采用4+4模式培养医学博士。不过,浙大的巴德年医学班,以695分的变态高考门槛、20%以上的残酷淘汰率,以及“纯分数说话”的招生规则,硬生生撕开了医学教育争议的另一个切口——在公...
张国栋栋梁大健康:运动后滋补,快速恢复身体活力 - 天天要闻

张国栋栋梁大健康:运动后滋补,快速恢复身体活力

运动能强身健体,但运动后身体会消耗大量能量,流失水分和电解质,及时合理的滋补有助于快速恢复身体活力,减少疲劳感。运动后首先要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及时补充因出汗流失的钠、钾等元素。
瞳孔中央全白了!武汉25岁男子一夜之间眼睛看不清,医生紧急提醒 - 天天要闻

瞳孔中央全白了!武汉25岁男子一夜之间眼睛看不清,医生紧急提醒

在大众的普遍认知里白内障往往是 50 岁以上人群的 “专利”然而武汉 25 岁的市民小吴却在一夜之间患上了白内障经医院检查医生判断这一罕见病症与他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回想起自己患上白内障的经历,25 岁的武汉市民小吴至今仍感到难以置信:“就一夜之间,睡一觉起来开始,左眼看不清了。然后慢慢没过两天,右眼也看不清了。...
应急科普丨假期返程 安全须知 - 天天要闻

应急科普丨假期返程 安全须知

" 五一 "假期余额告急!返程高峰要来了!你是否已经踏上了返程之路?假期返程,安全第一!这份假期返程安全攻略一定要了解!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社融媒体工作部...
明日立夏,切记:1不坐,2不去,3要吃,遵循老传统 - 天天要闻

明日立夏,切记:1不坐,2不去,3要吃,遵循老传统

明日立夏,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立夏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更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养生智慧。古人通过长期观察自然规律,总结出一系列立夏时节的禁忌与习俗,以顺应天时、调养身心。这些老传统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