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外卖吃下去,万亿颗微塑料入体,你知道对身体有多大影响吗?

2022年07月16日10:22:21 健康 1211

外卖是时代的产物,正悄然改变中国三代人的生活方式。从教室中的学生到办公室白领再到退休在家的老人,外卖的身影总会出现。便捷的外卖可以省去人们买菜、做饭、收拾厨房和处理垃圾的时间。人们只需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对美食的需求便能得到快速满足。不可否认,外卖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方便,但同样存在食品安全问题。您关注过外卖食品包装用材及其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真实的科研数据将会刷新您的认知。

一份外卖吃下去,万亿颗微塑料入体,你知道对身体有多大影响吗? - 天天要闻

不同材质的外卖餐盒均释放

微塑料,且不受温度影响

2020年11月,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发表题为“Microplastics in take-out food containers”的研究成果(图1)[1]。研究发现不论是可以微波加热的聚丙烯(Polypropylene,PP)餐盒、耐热至70℃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餐盒,还是更传统的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白色发泡饭盒,都会释放微塑料,并且基本不受温度的影响

一份外卖吃下去,万亿颗微塑料入体,你知道对身体有多大影响吗? - 天天要闻

图1 研究成果(图源:[1])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从中国五个城市(石家庄、青岛、成都、杭州、厦门)收集了由常见聚合物材料(PP、PS、PE(Polyethylene)、PET)制成的外卖容器(图2)。研究人员为了模拟外卖模式和运送过程,对容器进行了两种处理:直接冲洗每个容器的内部,或将容器中放入100℃热水,处理30分钟;随后,对不同处理后的微塑料和容器表面进行了表征;然后,根据微塑料的丰度和高风险消费者的外卖订购频率估计人类通过外卖容器摄入的微塑料(图3)。

一份外卖吃下去,万亿颗微塑料入体,你知道对身体有多大影响吗? - 天天要闻

图2 实验材料(图源:[1])

一份外卖吃下去,万亿颗微塑料入体,你知道对身体有多大影响吗? - 天天要闻

图3 实验设计(图源:[1])

1 四种材料的餐盒均释放微塑料,PS最高

在不同类型的容器中,释放的微塑料材质包括人造丝丙烯酸、尼龙、聚酯、PP、PS、PE和PET;片状微塑料释放的比例最高的是PS容器(62%),其次是PP容器(32%)、PE容器(22%)和PET容器(3%)。

2 遇热时,所有餐盒均释放8种微塑料,PS最高

PET容器不耐热,热水冲洗直接变形;剩下的三种容器中,冷热水处理均不影响微塑料释放;热水处理后,从释放物中检测到8种类型(人造丝、丙烯酸、尼龙、聚酯、PP、PS、PE和PET)的合成聚合物;片状微塑料释放的比例为PS(77%)、PP(25%)和PE(24%)。

3 不同温度处理时,PS受影响最大

常温处理后,PP和PET容器的表面比较光滑,偶有几个突起;PE表面,有大小为5-15μm的褶皱;PS表面粗糙,有许多破损的地方,破损尺寸范围为20-100μm。热水处理后,PP容器表面出现直径约1-5μm的不规则物体;PE容器表面更不平整,PE喷涂膜与底部明显分离;PS表面几乎没有变化。

4 每人每周可通过外卖容器摄入12-203片微塑料

根据外卖容器中微塑料的平均丰度和高危人群(白领)的点餐频率进行计算,每人每周可能通过外卖容器摄入12-203片微塑料。

本研究定量研究了外卖容器中的微塑料。在由PS制成的容器中发现了最高的微塑料丰度。PS容器的结构松散、表面粗糙,容易导致容器中的微塑料增多。根据外卖容器的微塑料丰度和白领的外卖订购频率,每人每周摄入的微塑料从12-203片不等。此外,此项研究缺乏各种食品包装中的微塑料,需进一步探讨。

一份外卖吃下去,万亿颗微塑料入体,你知道对身体有多大影响吗? - 天天要闻

NIST:塑料消费品一次释放万亿

微塑料颗粒入水,且可被人体吸收

2022年5月,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研究团队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发表题为“Common Single-Use Consumer Plastic Products Release Trillions of Sub-100 nm Nanoparticles per Liter into Water during Normal Use”的研究成果(图4)[2]。研究发现常用塑料消费品如一次性食品级尼龙袋和低密度聚乙烯热饮杯内衬会释放出数量密度大于1012L-1的纳米级塑料颗粒,且释放颗粒量与水温呈函数关系;从300 mL热饮杯释放到水中的微塑料颗粒,可被人体细胞吸收,吸收量大约为每7个人体细胞便吸收一个微塑料颗粒

一份外卖吃下去,万亿颗微塑料入体,你知道对身体有多大影响吗? - 天天要闻

图4 研究成果(图源:[2])

粒径和化学成分是纳米材料毒性的重要参数。物理直径小于100 nm的颗粒可被人类细胞内吞,且具有干扰细胞功能的风险。人类食物接触最普遍的两种塑料:食品级尼龙薄膜和一次性热饮杯(Single-use beverage cups,SUBCs),在接触液态食物时均会产生悬浮态微米级和纳米级塑料,因此,本研究将这两种塑料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人员在零售店购买了尼龙薄膜食品袋和规格为335 ml的SUBCs,并用常温超纯水(Ultra pure water,UPW)进行清洗,去除在制造、储存、运输和垛堞过程中可能粘附或吸附的物质。针对于SUBCs,将300 mL的100℃或室温UPW装入SUBCs进行测试,并立即用清洁的表面皿覆盖SUBCs。盛有UPW的SUBCs样品在室温空气中自然冷却20 min。最后,分离SUBCs的低密度聚乙烯(Low Density Polyethylene,LDPE)薄膜;针对于尼龙薄膜食品袋,用1 L的室温UPW填充,并封口。将其放入慢炖锅中,并将温度条件保持在22℃或90℃ 1小时。随后将样品转移到干净的1L玻璃瓶中(图5)。通过检测空气气溶胶粒子密度、水溶液中粒子密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评估塑料粒子的直径(Diameter,Dm)、水中颗粒数密度(Number density in water,NW)和水中颗粒物质量浓度。

一份外卖吃下去,万亿颗微塑料入体,你知道对身体有多大影响吗? - 天天要闻

图5 试验设计(图源:[2])

结果发现:

1 尼龙膜和SUBCs在常温和高温下均释放千亿级可被人体吸收的微塑料粒子,且升温可使释放浓度上升50%

以UPW作为空白对照,UPW雾化颗粒的平均Dm分别为26±2 nm,NW约为7*1011L-1。在22℃和90℃时,尼龙膜Dm分别为70±2 nm和83±2 nm,NW分别约为2.4*1013L-1和3.5*1013L-1;在22℃和100℃时,SUBC Dm分别为30±2 nm和44±2 nm,NW分别约为2.8*1012L-1和5.1*1012L-1。温度升高使二者的NW均上升约50%(图6)。

一份外卖吃下去,万亿颗微塑料入体,你知道对身体有多大影响吗? - 天天要闻

图6 水中塑料Dm、NA和颗粒质量浓度(图源:[6])

2 尼龙材料释放到热水中的微塑料颗粒量比SUBC高出了约7倍

3 300 ml SUBC盛装的液体入体,相当于每七个细胞摄入一个微塑料颗粒

研究人员表示虽然微塑料颗粒会迁移入水,但食品级塑料颗粒迁移到水中的情况远远低于FDA规定的人类安全消费量。普通塑料消费品是人类摄入微塑料颗粒的重要来源,这些微塑料粒子已被确定为对生物系统健康构成潜在风险。

一份外卖吃下去,万亿颗微塑料入体,你知道对身体有多大影响吗? - 天天要闻

微塑料入体途径防不胜防

生物毒性多种多样

塑料时代,无人能够逃脱微塑料入体的命运!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的研究表明,全世界的人们每周可能会摄入5克微塑料颗粒,相当于一张信用卡的重量,这些微塑料的来源主要是自来水和瓶装水[3]。2022年3月,荷兰科学家首次在人体血液中发现微塑料,这些微塑料可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人体器官[4]。

1 微塑料入体途径广泛,防不胜防

从最深的海洋到最高的山脉,从无形的空气,到有形的土壤,那些肉眼看不见的微塑料碎片已经出现在地球各个角落。微塑料可通过饮食、呼吸等各种生命活动进入人体。通过摄食及呼吸作用进入人体的微塑料可以在肠道和肺部富集,并有可能转移到其他器官和组织中。有研究证明多种人体细胞都能够吸收微塑料。到达肺部和肠道的微塑料分别被肺上皮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通过被动扩散、细胞渗透或主动的细胞摄取等方式吸收。与吸收纳米颗粒等外源物质的方式类似,细胞主要通过胞饮和吞噬两种途径主动内化微塑料。

2 微塑料生物毒性多样,避无可避

微塑料作为一种微米和纳米级别的颗粒,被细胞吸收后,其大小和表面电荷等理化性质均会对细胞产生毒性效应。被细胞吸附在表面的微塑料可以通过破坏细胞膜进入细胞,并进一步对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膜造成毒性;微塑料暴露会引起多种生物和人体细胞不同程度氧化应激反应,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它们的比表面积较大,在其表面会吸附许多氧化物质(如金属),这些物质会释放活性氧,另外产生炎症反应的过程中也会释放活性氧;微塑料的毒性机制还包括能量平衡和新陈代谢的紊乱;除此之外,暴露微塑料可能还会使细胞产生基因毒性。

制造无数塑料的人类同样也处于食物链顶端,最终还是要自食恶果。有些莫名其妙的疾病,或许就与微塑料脱不了干系。平凡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塑料产品的消费,为个人,也为后代多留一片净土!

撰文|文竞择

排版|文竞择

End

参考资料:

[1]Du F, Cai H, Zhang Q, Chen Q, et al. Microplastics in take-out food containers. J Hazard Mater. 2020 Nov 15;399:122969. doi: 10.1016/j.jhazmat.2020.122969. Epub 2020 May 26. PMID: 32526446.

[2]Zangmeister CD, Radney JG, Benkstein KD, et al. Common Single-Use Consumer Plastic Products Release Trillions of Sub-100 nm Nanoparticles per Liter into Water during Normal Use. Environ Sci Technol. 2022 May 3;56(9):5448-5455. doi: 10.1021/acs.est.1c06768. Epub 2022 Apr 20. PMID: 35441513.

[3]https://phys.org/news/2019-06-consume-credit-card-worth-plastic.html

[4]Leslie HA, van Velzen MJM, Brandsma SH, et al. Discovery and quantification of plastic particle pollution in human blood. Environ Int. 2022 May;163:107199. doi: 10.1016/j.envint.2022.107199. Epub 2022 Mar 24. PMID: 35367073.

本文系生物探索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须在正文前注明来源生物探索。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密密麻麻,60岁大叔腹中藏着199颗“黄金豆” - 天天要闻

密密麻麻,60岁大叔腹中藏着199颗“黄金豆”

因为胃部手术后长期饮食受限,导致胆汁代谢紊乱,60岁刘大叔胆囊里竟塞满了199颗结石!刘大叔30多年前曾因胃部疾病做过手术。然而,近期他频繁出现右上腹隐痛、消化不良等症状,起初并未在意,直到疼痛加剧难以忍受,这才匆匆来到东阳市人民医院就诊。
医保局的创新药“百亿补贴”来了! - 天天要闻

医保局的创新药“百亿补贴”来了!

来源:市场资讯(转自:拇指药略)更灵活的支付限额管理作者:西北哽从昨天开始,国家医保局要推出支持创新药新政策的消息就在圈子里传遍了。可直到7月1日上午开会的时候,医药板块都没什么动静。说实话,这些年创新药支持鼓励的政策出了不少,也解决过一些
你习以为常的6个行为,正在加速结节生长!很多人忽视了 - 天天要闻

你习以为常的6个行为,正在加速结节生长!很多人忽视了

肺结节、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现代人一体检就查出各种结节。有人焦虑不已,害怕结节长大或癌变;有人则执着寻找原因,“为什么我会长结节”。到底什么样的结节会癌变?为什么有些人特别容易“集齐”各种结节?结节真的会被“气”出来吗?资料图 孙良摄你
1毫克就可能致癌 很多人家里有,快自查 - 天天要闻

1毫克就可能致癌 很多人家里有,快自查

来源:掌上春城一种全球公认的强致癌物,很多人天天都在吃,而且它最喜欢现在的天气——又湿又热,正是出来作恶的好时候!它就是目前地表已知最强致癌物之一,黄曲霉素,全名黄曲霉毒素,毒性是砒霜、氰化钾、三聚氰胺的数倍。1毫克黄曲霉毒素就可能导致癌症
空调吹成白肺?这个致病菌到底从何而来 - 天天要闻

空调吹成白肺?这个致病菌到底从何而来

来源:北京青年报进入6月,温度持续升高,开空调成为不少人解暑纳凉的首选。然而近日,一则“男子吹空调3天致肺‘白’化”的新闻冲上热搜。患者因持续发热、咳嗽未重视,最终确诊为军团菌肺炎,险些丧命。这种由空调、热水器滋生的“隐形杀手”究竟从何而来
再登国际舞台!沈洁教授团队6项研究成果亮相第17届国际甲状腺大会 - 天天要闻

再登国际舞台!沈洁教授团队6项研究成果亮相第17届国际甲状腺大会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当地时间6月18日至22日,第17届国际甲状腺大会(ITC)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上,南方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沈洁教授团队共6项与甲状腺眼病(Thyroid Eye Disease, TED)相关的研究成果成功入选大会摘要,其中2项被大会遴选为口头报告,4项以壁报形式展示,展现了团队在...
中国“痛风地图”发布!湖南、柳州“领跑”全国,男性风险超女性4倍 - 天天要闻

中国“痛风地图”发布!湖南、柳州“领跑”全国,男性风险超女性4倍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显示,痛风与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存在显著关联,且往往面临更高的死亡风险和住院负担。痛风在国人中发病率不低,且湖南、广西柳州最高。痛风“地图”:湖南、柳州“领跑”全国,男性风险超女性4倍该研究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50万30~79岁成年人数据,测量...
一文总结自身免疫性脑炎常见类型 - 天天要闻

一文总结自身免疫性脑炎常见类型

脑炎是指脑实质炎性反应所致的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脑炎的经典病理改变以灰质的神经元受累为主,嗜神经病毒和致病性抗神经抗体对神经元的损伤具有一定选择性,但白质髓鞘、脑膜与血管也可受累。根据病因可将脑炎分为感染性脑炎与自身免疫性脑炎两大类。感染性脑炎相关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其中各种嗜神经病毒是感染性脑炎最主...